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也许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让身处价值观断裂时代浮躁的人们得以冷静下来,面对一个看似无须思考的问题:钱,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需要多少钱》(The Secret Language of Money)的作者大卫·克鲁格是一名具有25年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分析从业经验的医学博士。这本书有趣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不是一本传统的一本正经单向传播的“指南”,而是一本重视阅读体验和互动参与的书籍,其中有大量精心设计的“小练习”,比如“你最近三次购买的100美元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启发性问题。而背后的良苦用心,是力图让读者从自己具体对待金钱的所作所为上,体味金钱对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也就是说,本书并不是要告诉读者热门的理财或者养老金储备技巧,而是着眼于引导我们,一步步探索金钱的真正价值,反躬自省对待金钱的态度。他们认为,所有人的金钱问题,关键并不在于钱,而是在于他们如何讲述自己的“金钱故事”——如何用钱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以及这种世界观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你的生活的。

看看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上,用本书书名作为关键词来搜索,我们得到更多的不是本书的链接,而是一个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养老需要多少钱,过上小康生活需要多少钱......在房价高涨、养老、育子等花费越来越多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甚健全的当今社会,这些问题备受关注再正常不过。而在这些话题纷纭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对目标遥不可及的迷茫、对不公的抱怨以及对命运不济的怨叹。 这恰恰是问题所在。这些感慨都或多或少地基于一种标准,一个坐标系,但是,很多人忘记了,每个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试图在金钱的坐标系中找到答案,一切从金钱的角度考量,由此带来的困惑和迷失,可能是比缺少金钱更可怕的事情。一个被忽视的真实的例子是,一些赢得彩票大奖的人,并未获得开心的生活,而是很快就面临不幸。 本书并非理财建议,也无涉个人的收入、支出和投资,但是,它却有可能让每一个愿意坦诚面对自己的金钱故事的人,有机会在读到这本书后彻底地检讨和审视金钱对于自己、对于生命的价值。在这点上,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 说到缺点,书中的例子有时有重复之嫌。译者的序言也不能令人满意。在这篇短文中,译者非常应景地把本书的主旨和当下火热的理财指南类书籍联系起来,宣称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全面改善财务状况的“技能”。实际上,这恰恰与两位作者的意旨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不是应景地关注金钱之“术”,而是关注金钱之“道”。正是这一点让它在时下汗牛充栋的理财指南类书籍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