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谋发展 促跨越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文/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李连仲 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和内涵 经济发展既包含数量上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就业、分配、生态等质的变化过程。既要重视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还要重视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要求通过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 (二)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 (三)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 (四)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要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五)投资拉动型增长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六)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要处理好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 (七)效率优化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全社会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八)发展目标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要处理好经济指标、政治指标与人的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发展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最终检验,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标,而应是人的发展程度。要切实保证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要素驱动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特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次则是投资驱动阶段,即资本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特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为创新驱动阶段,即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特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四为价值驱动阶段,即服务经济阶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是经济发展全新的动力,除物质产业外,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实国情来看,中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发展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联合作用阶段,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经济发展仍然是以资源和资本大量投入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低下。从1979年到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7%,但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却一直低于0.02%,大大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
虽然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不足,劳动者素质低等因素,加之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从总体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还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第一,改善生存环境与加速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我国既要加速建设,又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加快购房、买车,客观上必然消耗更多资源,加大污染排放,导致经济建设规模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第二,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代价过高,已经难以为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14倍,但资源消耗增长40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资源消耗量和损失量却排在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投入大量资源,得到很少的GDP。 第三,经济结构不协调,制约质量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是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工业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工业附加值仅占工业总产值 29%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只有41.8%,不仅低于世界平均 64%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5%的水平。地区间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许多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缓慢,经济发展滞后。 第四,随着要素价格提高,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劳动力社会成本将趋于上升。随着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随着对能源资源需求迅速增加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资源成本将明显上升。降低碳排放,必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从而加大环境成本。这些都迫切要求对价格进行调整,使其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保成本变化。 第五,老龄化超常发展,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中国每年新增加1000万老龄化人口,中国在人均GDP水平较低时,就迈入了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外有关资料,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8年,而中国只用了27年,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必要的服务,成为我们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第六,内外经济关系失衡,严重影响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国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外贸依存度已从20%上升到70%多。但2009年外贸出口下降16%,外贸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影响消费0.68个百分点,影响投资0.7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外贸整体素质不高,应变能力较弱。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与对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以优化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2、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要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部门,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对各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鼓励区域之间开展各类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的政策支持。 4、实施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入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5、实施内外需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的同时,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低价位、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消费、就业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小企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投入。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二)从强化制度入手,尽快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 我国目前出现的地区投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高速度低效益等现象,主要是体制和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1、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一是健全垄断行业定价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要领域,稳妥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对价格不能放开的产品,要加强政府成本的监管。二是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激励机制。三是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促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要深化行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和问责制度。二要完善宏观管理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三要理顺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改进政绩考核办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4、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与影响力。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三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作经济。四要破除体制障碍,改善投融资条件,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要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二要在再分配过程中注重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阀”。三要重视发挥慈善、捐助等“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四要重视教育、医疗和生态方面的政府投入,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倾斜。 (三)要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干部考核机制,不以GDP指标论英雄,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保等指标,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检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在这套机制的监督下来增强广大干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更多阅读
抓机遇 谨防“在危机中抓机遇”的危机
——《聊斋》中长亭故事的启示 国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容低估,“在危机中抓机遇”常常被企业管理者挂在嘴边。这从提振信心的角度看无可厚非,然而也容易被用来投机牟利,甚至将危机作为利益输送的“机遇”,难免要受到人们的质
抓党建 强管理 促发展 改革创新抓党建 服务企业促发展
一、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建主业意识,全面打造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 重新修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和领导干部素质要求。一是以“团结、民主、廉洁、务实、创新、高效”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行为准则,该行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用模式创新释放中端市场增长机遇
在活跃的、甚至动荡的新兴市场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给多年来一直依靠照搬标准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带来诸多挑战。现在,越来越多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也开始面对相似的问题:一方面可能缺乏必要的市场经验和资源,还必须提高在全球范
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 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复杂多变的一年。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陷入了较长时间持续低迷期;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新“病”又在各地频发。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财政状况依
紧抓机遇 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变革态势下的趋势及机遇
如果说,十年轮回规律使然,七年之痒无法回避,产业调整不可改变,那么,白酒产业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前行?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机会? 熊玉亮认为,白酒是文化的载体,不管什么时候,白酒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如何弘扬中华白酒文化?如何有效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