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银子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东西,到了民国,规模较大的钱庄被称为“银号”,制造和买卖金银首饰的商店被称为“银楼”,可见其对社会的影响。 银作为一种贵重金属,历来受到上层阶级的喜爱,使用银器、银饰成为一种身份象征。这首先是由白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说文》中解释:“银,白金也。”就给银子找到了一个高贵的出身,说它和金同源。《本草纲目》中说:“银之气,入夜正白,流散在地,其精变为白雄鸡。”这又为银平添了一份神秘气氛,使它成为了某种辟邪祈福的象征。其次,银色洁白,美丽雅致,且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延展性好,耐腐蚀,易于制造各种器物,由此受到青睐,理所当然。
![银子的价格 银子的行业](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115189908664.jpeg)
此外,银子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人常常把生活情趣与道德标准相结合。正如一说到金,就想到高贵之人,一说到玉,就和君子联系在一起,同样,银作为一种常用贵重金属,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南朝梁孙柔之《瑞应图》上的旧题有:“王者宴不及醉,刑罚中,人不为非,则银瓮出”的句子,“银瓮”成了称美时政的典故。而宋以来中庸之道的盛行,使众多的理学家将欣赏的眼光聚集在白银身上,它那种雅致温和的色泽,不温不火的个性,暗合了理学的精神核心。宋计有功所撰《唐诗纪事》卷七十一记载:“昔粱元帝为湘东王时,好书著学,常纪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忠孝全者用金笔书之,德行清粹者银笔书之,文章华美者以斑竹书之”。在这里,能用“银笔”记载的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纯洁无污之人,暗喻这样的人就和银子一般,温文尔雅,修德甚深。 暂且不管这些记载是传说,还是真事,总之,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老的“天人和一”的思想观念,展示了古人所崇尚的道德标准和精神取向,也赋予了银更多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明以前,由于银产量不足,因此银器的开采与制造历来是官府的特权,只有少数时候允许平民参与,其产品为统治阶级所占有,并用于赏赐、供奉、施舍寺观。官府集中了大量的白银,招来最好的工匠,制造第一流的银器,历代不乏珍品。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是非常著名的文物,盛唐奢华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朱碧山所制银槎,工艺精湛,堪称国宝。 明清时期,银制品大行其道,将中国银文化推上了发展的高峰。这与当时白银成为主币流通有关系。明代,由于人们对纸币的使用产生反感,铜钱的铸造数量又不足,市场流通混乱,而这时白银产量增大,且价格适中,熔点低易于分割,所以,它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主币流通。严格说来,中国被称为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也是从这时开始。 此后,银子成了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东西,即使是金子,也要按价折成银两使用。到了民国,规模较大的钱庄被称为“银号”,制造和买卖金银首饰的商店被称为“银楼”,可见其对社会的影响。直至今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可解释为“银子的行业”。 看似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甚微的金融行业,背后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文化的能力与魅力。 (作者:观复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