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Vs雨润:弱肉强食



 文/《商界评论》记者 鲁渝华

  每一次的涅槃,都是一次产业扩张的自我提升。

  从依靠单一品类起家,并最终走向全产业链梦想的实践者,双汇和雨润无疑是肉制品行业的两个佼佼者。在庞大而繁杂的中国食品领域,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无论是中粮还是新希望,乃至在中国浸淫多年的金龙鱼,他们与双汇和雨润的产业梦想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从产业到产业链再至全产业链,这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记录了企业蜕变的历程。在这样一个一脉相承的渐变中,小的企业如何壮大?大的企业如何做强?强的企业如何更壮?从产业到产业链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上路何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在这个被认为是最难以把控的肉制品加工领域,双汇和雨润的故事,给了我们生动的解答。

  ——只有盛宴过后,你才可以看到谁是胜利者。

  立足:竞出Vs切入

  

  双汇是从来都不惮于市场竞争的。

 双汇Vs雨润:弱肉强食
  1984年,双汇的传奇人物万隆临危受命就任厂长时,这个年年亏损的企业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但在万隆的运筹下,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将目光朝外,向轻工业缺乏的前苏联大举出口分割肉,很快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出口基地。

  不过苏联随后解体,双汇又调整思路,将突破口选在了火腿肠上。与其说是看到了火腿肠市场,不如说是看中了肉制品加工市场。发达国家肉制品消费需求占肉类总量30%—50%,而中国不足1%,肉制品的精深加工才刚刚起步。彼时,和万隆有同样眼光的,是一个名叫高凤来的工程师,他领衔春都集团在国内生产出了第一根火腿肠。

  万隆拿出了企业仅有的1000多万元家当,从日本、法国、瑞士引进了10条火腿肠生产线。1994年,双汇集团又与香港华懋集团合资,引进资金1.27亿元,建立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当年实现销售收入9.9亿元,利税8600万元。

  1998年之后,国内火腿肠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由于巨额资金集中进入,接踵而至的是整个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

  这期间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价格战,据说始作俑者是双汇,狙击者是春都。价格战中,100克火腿肠中的猪肉成分,由85%调低到70%,价格随之由每根1.1元调低到9角钱。双方都在竞争对手那里互设了“探子”,铆足了劲死掐,60%、50%、40%,比例逐步下调,一直调到15%。当火腿肠降到5角钱一根时,被人生动地调侃为,火腿肠卖的不是肉,而是面粉。

  此时的双汇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声东击西分开产品档次。当年,双汇推出了“双汇王中王”高档产品,以添加大瘦肉块作为产品卖点,以热播的“狮子王”为吉祥物,随后还请来葛优、冯巩做广告。这一招使得其知名度迅速蹿升,在价格恶战中异军突起,“双汇王中王”一跃成为中国高档火腿肠的代名词。此后,春都深陷盲目多元、胡乱扩张之痛,双汇一举将春都击溃,登上了火腿肠老大的宝座。

  1998年,双汇又加快了低温肉制品市场的开发,与意大利著名食品企业——圣福特公司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向中国市场引进意大利著名品牌——“马可波罗”,生产低温火腿,产品投放市场后同样引得热捧。随后,双汇利用该品牌进行产品延伸,成功推出了高温产品。

  当年,中国肉类加工第一股——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火腿项目无疑是双汇的起家项目,时至今日,都占据着国内绝对的统治地位。在当年推广资金有限、市场竞争过于惨烈的局面下,初生的双汇选取了一条资源集中于品牌的单品牌发展策略。这样的策略决定了其后来推出的高温、低温、中式肉制品还是速冻制品、冷鲜肉、冻分割肉等,无一都打上了企业品牌“双汇”的logo,双汇意图以此结成一个战略整体,也给后来者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凛然姿态。

  但这并没有吓到一些善于把握机会者,祝义才便是其中一位。

  祝义才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出过不少诗人和政治家的地方。祝做过公务员,小打小闹地搞过水产生意。1993年,祝义才决定怀揣300万元的原始积累到经济更为发达、信息更为通畅的南京去一展身手。

  做贸易出身的祝义才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他也选中了肉制品加工行业。理由很简单,经济发达了,老百姓开始有钱了,吃肉不再奢侈了。

  这一观念并非祝义才独具慧眼,事实上,那时的中国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2万多家肉制品加工企业,在一股火腿肠热中争得你死我活,其中双汇、春都、金锣三大巨头垄断了高温肉类制品80%以上份额。雨润曾经也贸然地推出过火腿肠产品,事实证明跟风者只能遭遇溃败。针对当时已经非常火爆的“春都”、“双汇”,在迁址南京后,祝义才决定避开它们所在的高温肉方向,搞国际市场上新的主流方向——低温肉制品加工。

  1994年,雨润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明智地选择了低温肉制品这一最具增长潜力的崭新品类为突破口。此时的双汇、春都、金锣对低温肉制品市场尚无暇顾及,此时的雨润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惬意的“市场蓝海”,从而也悄无声息地在高温为主导、铜墙铁壁般的肉制品市场撕开了一个缺口。到1996年,雨润年产值已经超过亿元,迈入国内低温肉制品行业的领军之列。

  在占领了江苏全省和上海的市场后,祝义才开始实施攻城略地的计划,并着手梳理和健全现有的营销体系,首先把全国市场划分为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等八大片区,相继在全国建立了300多家销售办事处。

  1996年,祝义才重组南京罐头厂,这一“蛇吞象”的成功壮举成为全国首例“民企重组国企”的案例,而被外界解读为很好地解决了雨润扩张的模式问题,也给其全国性扩张从实操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论证。

  “雨润”以低温肉制品这个大类树立起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尽管1998年以后双汇、得利斯、美国荷美尔等发起了一轮轮低温肉制品猛烈攻势,但已经于事无补。

  在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壮大起来的双汇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的疏忽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尤其是像雨润这样的善于把握机会的后起之秀。另一方面,已经成长为巨头的双汇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肉制品加工行业产业链过长,市场容量过大,养殖、屠宰、初加工、深加工、高温制品、低温制品、冷冻制品……单纯一个企业不大可能实现对每个环节的控制,每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冒出一个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来。

  殊途:单品牌纵横延展Vs多品牌精细耕耘

  相当长的时间内,双汇选择了主业突出的产业聚焦战略。其思路是: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一个主业上,依靠主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相关产业又反哺主业,支持主业进行市场竞争。

  这样的决策来源于试错,有个小插曲是:双汇一度也投资方便面,结果大败而归。在春都多元化溃败的前车之鉴下,痛定思痛的双汇体会到,如果主业未稳就上马其它产业,一是成本极其高昂,二是分散了主业的投入造成主业地位不保。因此,双汇把肉类制品作为自己的核心产业,一切相关产业都只能是为主业的发展服务。1998年后,双汇对产业链进行了横向延伸,并先后上马了纸箱包装、PVDC肠衣、骨素、香精、种植、养殖、大豆蛋白加工、商业连锁、软件等相关产业,全部为支持肉制品加工主业的发展。

  在市场范围的选择上,双汇采取了全国性的市场布局策略,这是一种在食品行业被通常采用的模式。中国地理分布极广,各区域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单一口味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全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同样,在各中心区域的中心城市设厂,则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运输成本。第三,肉制品生产加工需要消耗大量的生猪资源,在生猪主产区设立屠宰加工厂,同样可以保证原料的品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3113.html

更多阅读

双汇:做好“世界第一屠夫”梦

      上榜理由:  双汇收购全球最大肉类加工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至此,双汇国际从“中国第一屠夫”升级为“世界第一屠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品牌,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作为中国肉类品牌的开创者,双汇创

双汇:跨国并购背后的资本局

     73岁的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端坐在圆桌上座,他的右边是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 SFD)首席执行官C.Larry Pope,左手的座位留给了鼎晖投资合伙人、双汇国际副董事长焦树阁(焦震)。  2013年10月10日,一场容纳了300人的庆祝

双汇跨国并购:外资“洗钱”游戏?

     双汇国际有着复杂的境外股权结构, 毋庸讳言,以往外资在华通过并购导致国内财富损失与优良品牌消失的种种事件恍如昨日  2013年5月29日,中国肉类产品巨头双汇国际宣布以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5亿元)收购世界最大肉产品公司

双汇:海外并购补强供应链

     最近,肉类生产商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业内震惊。当然,这在最近几年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在新一轮的供应链竞争拉开帷幕之后,不少中国企业纷纷瞄向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几乎无一例外想的都是供

声明:《双汇Vs雨润:弱肉强食》为网友理想大于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