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与“名画名作”谈谈心



  纵观中外美术史,凡是能被后人崇拜与敬仰的艺术家,无不是因其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不朽之作。其作品经过时间的积淀而流传下来,也使他们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艺术名家。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名作的“名家”,即使暂时博得虚名而哗众取宠一下,但终究还是要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

  什么样的画称得上名画名作

  每当我们谈论起历史上著名画家的时候,往往对画家本人没有太多印象,但对其笔下的作品却是历历在目。像提起达·芬奇,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不朽的画作;提起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中法国七月革命的号角仿佛就在耳畔响起;提起委拉斯开兹,《教皇伊诺森西奥十世》那威严的形象便会出现我们心中。另外,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等。

  不仅是在海外,在中国——这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国度中也不例外。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以及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正是由于这些不朽之作的传世,才使得创作者们得以在人们心中永存。

  正因如此,判别一名伟大画家的标准,就需要看他是否有传世的作品流传于世。换言之,只有伟大的作品,才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家。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名画名作呢?首先,作品本身要体现艺术的创造性,也就是说画作中要体现出画家独有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手法;其次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的时代性,一副画作能不能体现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或情感诉求,是判定其价值的关键;最后,一副传世之作的诞生,还少不了当时社会的认知基础以及良好口碑。一副传世的名画,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穿越信仰、种族以及时空的差别;其深邃的内涵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代名作虽然诞生的时间不同,但是它们同样可以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共鸣。

  所谓名画名作,一方面其价值体现在作者本人的绘画功底上,有价值的画其作者的绘画功底一定是精湛的,是超凡脱群的,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风格,显得与众不同,这样才会受到关注。其次,光有精湛的水平也是不够的,还要在画面上体现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也就是说要托画言志,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一种有高度的、更深一层的东西。比如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它的价值就在于用新颖、深刻、抽象的表现手法将残酷的战争诠释得淋淋尽致,把战争的发人深省剖析开来给人看,这种影响是可以穿越肤色、穿越种族、穿越时空间的,是有深刻的历史高度的。如米勒的《晚钟》,虽然表现的是两位普普通通,穿着朴素,也许并没有什么高学历的勤劳农民,但是他们脸上那种对于上帝的虔诚,那种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被米勒用饱含着感情的笔触描绘出来,用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诠释着价值的内在。

  另一方面有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名画名作,是因为它所要表达的内涵是永恒的,虽然诞生在那个时代,但是也同样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共同追求的大主题,配合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上画家主观的表现提炼,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便被称为名画名作,因此它有着深远影响。

  被误读的“名作”

  我们应该承认,某些近现代中国绘画由于创作者缺乏发自内心的“创新、变化、多元和包容”的现代艺术理念,长期以来自身创造力不足。而在向西方艺术的借鉴学习方面,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也只是停留在一种风格化的表面模仿阶段。艺术的现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虽然它可能会消解传统艺术的既定形态,但在今天的艺术创造中,一旦缺少现代精神,那么缺少名作的诞生也是必然的。

  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中,许多不成熟的作品,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名作”,现在看来这是不恰当的。

  如徐悲鸿重要的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品采用了欧洲写实绘画技巧,画面场景虽然宏大,但是由于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群像均由单体摆放拼凑而成,因而作品缺乏整体节奏感和内在关系的呼应,主要人物比例失调,马足细节造型别扭,这些问题显露出作者造型基础和表现力的薄弱。同样问题还出现在徐悲鸿的另一幅油画代表作《徯我后》中,无论色彩语言表现,还是空间造型组织,都属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初级阶段,没有创造性,更谈不上发展。所以,此类作品虽是画家自己的代表作,但不可能成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和高品质的传世名作。

  中国自元代以后兴盛的传统文人画,其中不少作品为文人墨客的即兴或墨戏之作。文人画的梅、兰、竹、菊、高山、隐士等题材,不再是自然景物的单纯再现而是君子形象的化身,或孤傲,或清雅,或高风亮节,又或淡泊名利。文人借描绘之景物写自身心灵感受,抒发他们内心的情绪。然而由于题材数百年不变,使得原来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梅、兰、竹、菊等,只留下了笔墨技巧的“梅、兰、竹、菊”,画技墨趣在画面中反复被摆弄,缺少具有时代精神和创造力。

  如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许多现当代画家,流传作品不少,也具有强烈的个人表现风格,但这种符号化的笔墨构成,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不断被复制或移位再拼接,因此题材雷同,内容雷同,技巧雷同,思想雷同,在人们的脑海里的似乎有虾、有蟹、有树、有石等等笔墨特色各异的表现,但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哪幅作品上,从而也没有留下多少具有真正代表意义的名作。

  近现代名作屈指可数

      近年来,在国内艺术品买卖的交易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不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和水平来决定价格的高低,而是以作者本人的官位大小或社会名气大小来制定价画。官位越大,名气也就越大,画价自然也就越高,但却产生不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产生名作。还有一些比如以画马“著称”的、画驴“著称”的、画牡丹“著称”的所谓“某某王”等,作品本身毫无创造力,形式上抄袭,技法上临摹,也被称之为“名家”。更还有社会上一些与书画不相干的所谓“知名人士”的游戏或消遣之作,居然也被称之为“名家”作品,误导了群众的艺术欣赏。

 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与“名画名作”谈谈心
      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真正的名作可谓屈指可数。比如李可染的人物和牧牛题材的作品,艺术表现平平,没有大的发展。而他的山水作品《漓江》、《井冈山》等,可以认作是名作。这些作品脱离了笔墨相袭的传统程式,或在大山大水中增添和强调了现代的光色效果、或采纳了以前未有的题材,对中国水墨画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绘画领域,吴冠中的水墨巨作《苏醒》、《高粱》,也可称得上是名作。虽然许多人对他的艺术有争议,但他的作品不拘于条条框框的约束,不拘于已有的风格,能够展现真情实性,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的人文诗意,也阐释了当代人的情怀和精神面貌。因此,吴冠中及其作品将在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影响后代学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2952.html

更多阅读

视觉震撼:当世界名画动起来

世界名画的艺术价值是什么?所谓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作者本人的绘画功底上,有价值的画其作者的绘画功底一定是精湛的,是超凡脱群的,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风格,跟别人与众不同,这样才会受到关注。其次,光有精湛的水平也是不够的,还要在画面上体现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声明:《世界名画欣赏500幅 与“名画名作”谈谈心》为网友痞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