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劳里 行为和情绪管理专家,微软心理咨询师。 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你对自己的了解是怎样形成的? 这是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要探讨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的全面评价,就必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意识形态和人的行为 自我意识 行为识别的标识(1)](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110934303214.jpeg)
也许你会认为,自我意识是在我们关注内心、培养自我反省能力、分析自身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意识。但实际上,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管理者应当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少关注自己而多关注对他人影响的人。因此,当管理者们想让人们跟随、听从自己的领导时,他们做些什么或者怎样做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人们怎样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 你的自我意识是什么样的? 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我经常使用一个叫“约哈里窗格”(Johari Window)的理论模型。该模式将自我意识解释为四个窗格,每一个窗格都代表一种不同的意识类型(见图表1)。 开放区 指我自己了解(或者自认为了解)并且毫不掩饰地说给他人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仅是指诸如年龄、住所或者电话号码等情况,也包括我对某些事情的兴趣和感受。 盲区 指别人知道我自己却不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将这些事情比作盲点。它们既包括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包括一些重大的事情。盲区也许算得上是最具危害性的“窗格”了,因为它意味着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减小这个“窗格”的大小,或避开这个“窗格”,就有必要不断地征询反馈意见,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意见。一个经验法则是,如果别人对你的评论总是让你感到吃惊,那就说明你自我意识中的盲区比较大。 隐藏区 指有些关于我的情况我自己知道,但是我却不愿让别人知道。比如,如果我刚认识了某个人,我一般不会把内心最深处的一些东西告诉他。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也许最终会向他倾吐我的内心,但也许永远也不会。原因或许是我认为我内心的一些东西别人不会感兴趣,或者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我们待在这个“隐藏区窗格”后的时间越长,就说明我们越不容易信任他人。 未知区 这是我和他人都不知道的关于我的一些情况。有些信息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有在梦境中或者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我有一个咨询者叫乔希。他认为工作和个人生活应该分开。他是一个很害羞的人,不喜欢和员工进行过多的交往或对他们谈论自己。结果,他的员工很难了解他,也很难和他增进感情或者信任他,同时,他们对于乔希的想法、情感和愿望也无从了解。借助窗格模型,我向乔希解释说,他的开放区很小,隐藏区很大,并且盲区也不小。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对个人情况的过度保护伤害了他和团队的关系。最终,通过辅导,他能更从容地向他的员工们表述自己的信念了。这样一来,他的开放区增大了,盲区和隐藏区减小了,从而使他的员工们也更理解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