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资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但对外资的质量要求则大大提高

今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某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对此感慨:“过去那种无条件的‘外资优先’时代结束了!”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意见》强调的重点是如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其中提到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的外资项目。而且,中国政府鼓励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换句话说,中国对外资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但对外资的质量要求则大大提高。政策变化在外资中引起了一定的疑虑。早在今年3月,中国的欧盟商会及美国商会分别在调查结果中提出,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将外资企业排除在中国一些蓬勃发展的市场领域之外,在华跨国公司的不满情绪日益抬头。 比如,对于中国政府提倡的“自主创新”战略和相关规定,以及中国政府的采购政策,许多外资就担心,这些不公平的政策将使外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对待。美国驻华大使馆曾有意举办研讨会,就“自主创新”政策问题与中国官员及研究人员交流。 外资对中国政策的担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中国对外资的政策会不会变?政策变化是否会加大不公平和不透明?政策变化的影响如何?在过去长期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之后,外资恐怕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外资的担心再加上境外媒体的渲染,正在酝酿出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化论”。 笔者注意到,随着政策变化,国内市场的确在滋生一种对外资的“无所谓”态度——中国经济已发展得很好了,对外资的需求也不那么强烈,外资过去享受了那么多的“超国民待遇”政策,现在应该全部取消。 其实,外资对于“超国民待遇”政策的变化,早已经在思考和准备了。笔者在2005年对北京市的投资环境研究中了解到,相当一批外资企业对于优惠类的政策并不看重,至少认为优惠政策不是最主要的。不止一个外商表示,他们最看重的是3个方面:透明度、可预期以及法制化。就在《意见》发布后,有外商就表示,面对中国形势的变化,外企如果不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接受政府的正常监管,继续抱着“超国民待遇”不放,肯定没有希望。 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就非常理性、客观。其实,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了吗?这个问题不仅是在问外资,更是在问我们自己。对中国那些制订政策的官员,我们还要问:在未来的中国,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 从长远来看,中国市场未来应该是一个对内、外资公平对待的市场,因为中国市场的发展,不只是为外资准备的,还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准备的。这就要求,不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中国政府应该给予完全一样的投资环境,一个公平公正、政策环境稳定、透明度高的市场,它肯定是所有参与企业都会投赞成票的市场。 对政策官员们来说,也需要他们来转换观念与思路。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花大力气来吸引外资、招商引资,建立起出口加工的模式,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对外经济领域。但现在我们需要的改变,则需要公平地考虑对所有企业。因此,《意见》的出台,从长远来看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政策回归。公平、透明、法制化,这才是我们永远会吸引外资和内资的法宝! 作者系安邦集团副总经理、安邦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