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京上野公园附近一家九层楼高的“胶囊旅社”,我不禁被雷倒了。这里所谓的客房不过是一排排进深两米,高度一米五的格子间。“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分明就是一个蚂蚁穴。”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离开这里,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说是蚁居,但总比流落街头要好,我只好把“家”安在这里。当旅行社的服务员说这个格子间月租金要五万日元,我还是吃了一惊,虽说这个价钱比起在东京租一套公寓要便宜得多,但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办完“入住”手续,服务员带我到旅社的公共卫生间和餐厅转了一圈,他告诉我旅社里有一个小型电影放映室和一间阅览室,除此之外二楼还有个健身房,不过很多健身器材都已经损坏了。
第一次来到我的“家”,我几乎是爬着进去的,一米五的空间高度对于一米八一的我来说真是狭小不堪,我在格子间里保持最久的姿势就是半躺半坐着。每个格子间有一盏台灯、一个整理箱,一个杂物桶以及必要的床上用品,不过让我惊喜的是格子间里还配备了上网接口,上网是免费的,借助我那台在东京秋叶原电器街购买的笔记本电脑,我可以在网上和国内的朋友聊天,也可以下载电影看,这台笔记本电脑帮我度过了人生最难捱的那段时光。
住在格子间里的“蚁族”大都是日本都市里的失业或者收入微薄的年轻人,大家各忙各的,彼此交流很少。那天晚上我半躺在格子间里上网,忽然邻居大岛先生拉开了我的门帘,他兴冲冲地递给我一杯酒说:“何君,这是我母亲亲手酿的清酒,从北海道专程带过来的,你尝尝。”我喝了一口,这酒甘洌爽口,犹如甘露,我不禁一饮而尽,忽然眼泪流了出来。“你怎么啦?”大岛关切地问道。“我想故乡的母亲了。”我哽咽着说,“快过年了,母亲在空荡荡的瓦房里正等着我回家。”
在杭州租车
文/ 郑自华
前不久,到杭州作了一次旅游。在西湖边上租了辆自行车,骑车沿西湖游玩了大半天,付了4元钱,感觉实在过瘾。
西湖面积约6.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如果行走,要将这15公里的路程走完,不少人是有困难的;如果乘公交,实在不便;如果打的,成本太高;自己开私家车,其他不说,不菲的停车费,就让人吃不消。相信不少人游览过西湖,但是,往往只看了西湖的皮毛就带着对西湖的眷恋和遗憾而匆匆告别了。可西湖实在是个让人流连往返的地方,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雾西湖不如晚西湖,晚西湖不如夜西湖。即使游了夜西湖,还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西湖的景色也不一样。因此,杭州市政府推出自行车租赁业务,立即获得了市场认同。
我递上身份证和3张百元大钞,一分钟就办好了手续,取得一张IC卡,然后推车走人。一张身份证最多可以租5辆车。在出发前,要先将注意事项了解清楚。这300元,其中100元为租车的预付费用,200元为车的押金。自行车60分钟内免费租用;60分钟以上至120分钟(含)收取1元租车服务费;120分钟以上至180分钟(含)收取2元租车服务费;超过180分钟以上时间,按每小时3元计费(不足一小时的按一小时计)。我上午骑车2小时,后还车,然后吃午饭,稍休片刻,再租车近3个小时,全部费用4元,退还296元,于是结束在西湖的骑车旅游历程。
我观察了一下,租自行车的绝大部分是杭州当地市民,也有外地到西湖旅游的游客,有外国人,更有不少大学生。我在西湖边上骑车的时候,不断有人询问租车的情况。可见,租车是得到市场认可的。骑车时,我突发奇想:我租赁的这辆车在我身上产生4元费用,按此推算,满打满算一天最多也就8元。按照淡旺季的平均差,估计一辆单车一个月的费用不会超过150元。假设一辆单车的成本价是200元(因为租车的押金为200元),估计40天可以收回成本。哇,这是一笔多好的买卖啊!不过,且慢,不要高兴太早,这里仅仅说的是一辆单车的价格,而在杭州要运作租赁自行车业务,还要投入人力以及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自行车锁止装置系统,当然还要包括单车的维修等成本。我看到这样一则材料:从2008年5月试运行以来,杭州公共自行车的租用80%以上是免费的。每月二三十万元租金收入相对于每月运营成本约150万元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按理,赔本的买卖做不长的,何以杭州能坚持了下来?原来,杭州市政府不仅是公共自行车的倡导者,还扮演了推广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同时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各服务点的服务亭和广告牌的开发出租以及自行车车身广告,来获得一定收益。随着服务点不断增多,可利用的资源不断丰富,长远来看完全有可能实现收支相抵。
有一次文友聚会,一朋友向在座者介绍一位文坛高手,云其在不少报刊开专栏,文章在国内遍地开花,某某名家某某高官与其是朋友。这让无名小卒如我辈者艳羡不已,连忙双手捧住对方递来的名片,视之如珍宝,精心珍藏起来。颇具戏剧色彩的是,过了没多久,文友再次相聚,忽而听闻,昔日的座上宾,只不过是个骗子而已,在座不少人被其“借”过钱,且其只“借”不还,大玩“遁身术”。进一步了解,适才知道,那所谓的文坛高手,其实只不过是个专门混迹于头面人物之间,在“上层”与“下层”之间来回转换获取信任,专事骗吃骗喝、骗财骗物勾当的家伙,其所展示的骗技常常让圈中人晕晕乎乎防不胜防。
以前只听说谁谁被骗子骗了,总感觉受骗者太幼稚、太轻信,怎么会这么不当心呢?不意一不小心,自己也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幕人间骗剧,所以触动非常深刻,同时也意识到:骗子实在太狡猾了,想不上当倒也绝非易事!
古往今来,各色骗子可谓多矣!远者如战国时期的政客张仪,其以秦国相国身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骗得其他六国辛苦经营的“合纵”联盟瞬间土崩瓦解。近者如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老板吴英,凭着一条如簧之舌,骗得巨款数十亿元,让无数轻信者血本无归……
其实,细究之下,骗子招数不出其二:一曰“吹”,二曰“悲”。好吹者,牛皮拣大的吹,总是和××长是铁哥们,和××官关系非同一般等等,一句话,怎么唬人怎么吹。善吹者,总能组织起庞大的叙事结构,总能将故事编织得丝丝入扣,且在繁复的叙事中总能做到泰然自若、煞有介事、气宇轩昂、了无愧色。
以“悲”为特色者,化悲情为力量,以悲情虏获人,如被人骗了,没路费回家,家中有高堂老母,下有黄口小儿等等。本来,此为当下以“悲”为特色之行骗者惯用伎俩,如此骗技实属低劣,可仍有不少人上当。我有一位朋友,晚上下班归家,在灯光昏暗之中,寒风萧瑟之下,瞥见一中年女子怀抱一小孩乞于道口。朋友是文人,其优点或曰缺点是善于联想,一联想便潸然泪下,一泪下便慈念大发,一大发便上了当。本来,朋友已过了马路,忽而瞥见了风中的小孩,于是又于心不忍,等红灯过后,他又踅身跑了过来,掏出一沓钞票交给那女子,心疼地对她说道:天已黑了,又这么冷,赶快带孩子回家吧。后来,有人告诉朋友,那女子一直在这乞讨,孩子其实不是她的,只不过是“借”来的一个活“道具”而已。一份善心,落得如此结局,让朋友内心深感悲愤不已……
至于骗子,我们总能感慨于他们的高明,懊恼于自身的受骗。然痛心疾首也罢、咬牙切齿也好,深思之,骗子之所以高明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实在是源于我们自身的弱点,是我们的弱点成就了骗子。其实,骗子是精通心理学的,且个个都是出色的演员。我们的弱点,就是在“心理学家”和“演员”面前太过轻信、太过盲从,继而在顷刻间便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抵抗力。
俗话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奥妙不同。戏法如此,骗局亦然。与其忿忿于骗子的高明,倒不如躬身自省于自身之不足。在口吐莲花的骗子面前,应时刻保持一颗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