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炒作周期理论,新技术的触发阶段既是泡沫积累期,又将创业者引向新的蓝海市场。
自去年以来,物联网在国内暴热。概念一火起来,似乎人人有份,经常可见逢人必讲“物联网”的,但很少见拿出实际应用的,听者犹在云里雾里。时代凌宇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孝斌评价说,整个行业“虚的多,实的少”。
不过,时代凌宇公司还是顺势把公司成立的“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改名为“物联网创新中心”。黄孝斌称,“云里物里”潜伏着很大的商机。所谓云,是指云计算;物,则是指物联网。时代凌宇公司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推出一系列的智能城市应用,正是物联网市场上的弄潮儿。
而从“ 云里物里”淘金并非易事,需要透彻理解物联网。黄孝斌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向下延伸,通过传感网来感知底层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和挖掘这些数据,支撑顶层的应用。因此,底层的感知技术是为上层的应用服务,而应用所产生的需求又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根据炒作周期理论,新技术的触发阶段既是泡沫积累期,又将创业者引向新的蓝海市场。物联网的炒作终将从喧嚣回归平静,并融入实际应用中。而这个市场上的玩家,要么随着泡沫的破灭灰飞云散,要么活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长江》: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时代凌宇公司创建和发展的经过?物联网是个新事物,你们怎么想到做这个行业的?
黄孝斌:时代凌宇公司不是凭空创建的,脱胎于冶金工业部组建的佰能电气公司。佰能电气成立之初主要做工业控制,从2000年开始往建筑智能化和IT领域发展。2007年考虑到工业控制偏于强电领域,智能化和IT属于弱电领域,这两个领域发展的路数、针对的客户、需要的人才都不一样,所以在2007年把公司拆分为三部分:佰能电气继续做工业控制和清洁能源;新成立的时代凌宇做高端的智能建筑,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第三部分是和德国合资的制造工厂,制造高低压设备以及控制设备。后来,员工把公司的股份买回来,原来的国有股份退出,现在成为民营企业。我们经历了创建、拆分、重组这么个过程。
我们原来做工控,最注重系统底层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因为只有采集到底层数据才能形成闭环系统并实现自动控制。
而当我们开始进入城市管理信息化领域时,我们发现底层数据的实时采集是薄弱环节和瓶颈,因此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公司的技术核心定位在数据底层,并选择了当时在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研发,我们也就成为了国内最早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企业。我们一直深信无线传感网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没想到这么快就热起来。
《长江》:物联网目前已经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可以听到很多人在讲物联网,但没有看到太多实际的应用,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黄孝斌:我认为目前国内物联网还处于“忽悠”的阶段,但还没出现泡沫。可以说是“云里物里”,云计算和物联网非常热门,甚至很多专家都说不清楚,容易造成误导。
广义的物联网,可以把现在互联网的一切都包进去。所以,做数据采集的(如传感器、RFID或摄像头的厂商)、做数据传输的(如三大移动运营商)、做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如IBM)甚至一些软件的提供商,都说自己的业务是物联网的核心。我认为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因为这些都是广义物联网的一个局部,其实这些厂家大多原来做什么业务的还做什么业务,只不过贴了个“物联网”的标签赶新潮。
从狭义的理解来说,物联网就是传感网,把各种传感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底层感知主要分为四类:身份感知,状态感知,图像感知,位置感知。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非常适合底层感知数据的搜集。
物联网其实是互联网向底层延伸。物联网的构成分为几个层级:底层是数据采集层,也就是感知层,共有四类感知。往上是传输层,传输感知的数据,传输方式分为有线、无线等方式。第三,传输以后要对数据进行计算、数据挖掘,这部分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然后,使用有效数据支撑应用。包括城管管理、安全管控、应急处置等各类应用。
至于你说实际应用很少见,其实底层的应用是很广的,只是之前没有形成一个物联网的概念而已。比如RFID已经广泛应用,现在的商品都有,但没有联成网络。比如图像采集,城市里也有很多,但也没有联网。比如传感器在环保等领域对流量、压力等数据的监测也都有并局部联网,但没有形成大的网络应用。这么多的底层应用,实际上为以后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长江》:中国企业在物联网的研发和创新上,有哪些比较容易突破的方向?
黄孝斌:从宏观层面来讲,物联网只有两个是新技术,一个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最早是美国军方开发的技术,是一种无线自组织的网络,国内2000年左右和国际同步做开发和应用。第二个是云计算,国内目前还没有云计算的应用。
但我认为,对物联网来说,技术不是最重要的, 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在应用的理解和创新上,中国厂商会有很大的机会。技术必须和应用密切相关,不同的应用会有不同的架构,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在底层数据采集和中间的软件层,我们都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在移动通讯层面,我们基于3G开发了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等各种应用。
《长江》:时代凌宇公司目前的主要解决方案包含哪些?分别在哪些领域有应用?
黄孝斌:主要是面向智能城市、智能工厂和智能建筑的解决方案。智能城市的解决方案包括城市部件管理、城市安全管控、城市应急联动、城市环境监测和城市节能减排等解决方案,智能工厂主要提供包括智能监控、智能调度及安全管控等解决方案,智能建筑则提供楼宇控制、楼宇安防、网络通讯及智能家居等解决方案。
举几个例子:在城市管理方面,我们给北京市朝阳区做的智能市政管理系统就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停车场、广告牌及地下管网等城市部件的智能监测,还实现了对垃圾、渣土及其运输车辆等的智能管理;我们给北京市国家新媒体基地实施的园区综合管理系统还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人、车、物的精确定位。在智能建筑方面,我们不仅完成了包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等奥运场馆的智能化系统,还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一些政府办公楼实现了在不需要布线的情况下对空调、灯光等设备的智能控制,达到根据人的行为来节能的目的。在工业监控方面,我们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在很多钢铁企业实现了对有线无法实现的设备状态检测(如电机轴温、高压节点温度等)和有线成本较高的数据测量,如对水、电、汽、热的远程抄表等。
《长江》:IBM也在国内推出了智慧地球,协助城市做智能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时代凌宇如何与其竞争?
黄孝斌:竞争当然会有,但由于我们和IBM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竞争优势不同,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合作,目前我们是解决方案和各产品线的合作伙伴,在项目的架构设计时就开始合作,我们会选用IBM的存储、服务器和基础软件,IBM也会选择一些我们的产品,共同完成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合作的方式是:如果竞争对手都是国内厂商时,由我们主打;竞争对手都是国外厂商时,由IBM主打。
除IBM,我们也和运营商、研究所及上下游厂商开展合作。因为现在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而不是单体企业的竞争,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长江》:那您觉得时代凌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黄孝斌:第一,是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对IT架构和用户需求的透彻理解和把握,并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是我们的核心能力。第二,我们有核心技术和产品,这在解决方案中举足轻重。目前有30多项专利,每年以15项的速度增长,以后还会更多。
我认为在中国市场,能提供解决方案最重要,而把握用户和市场需求是前提。为此我们提出三循环的创新2.0模型。首先从理解客户的业务入手,摸清其需求,据此搭建解决方案;然后邀请用户来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出改进意见,改进后再进行试点和推广;在试点和推广中遇到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通过需求促进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三个循环联动,形成需求库、解决方案库和技术库。我们的经验是,技术不要直接面向用户,用户并不关心技术,而是应用。因此,必须拿解决方案来面对客户。
《长江》:目前时代凌宇公司的规模有多大?你们近期的目标是什么?
黄孝斌:今年是重组后的第三年,目前销售规模是1亿多,每年增长速度都在100%以上。我们的目标是重组后第5年也就是2017年发展到10亿,10年到100个亿。理论上说从1亿到10亿是最困难的,从10亿到100亿的规模是相对容易的。因为要超过10亿的门槛,不是通过上市和资本整合,完全靠你的业务实现扩张,要求产品和方案要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长江》:从1亿增长到10亿,是目前规模的10倍,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快速成长?您要进军智能城市之外更多的行业吗?
黄孝斌:不会。但我会把产品扩展到更多的行业。比如,跟节能结合,跟安全结合,把产品做进清洁能源和安全管控市场。靠做项目是不行的,一旦你有了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你就能不断复制。
这样,就形成智能城市、清洁能源、安全管控三大市场。仅仅城市管理这个市场,在最成熟的北京也刚刚起步从数字城市转向智能城市,再加上其他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市场是非常大的。
当然,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由我们自己来做;因为提供解决方案能显示出你的能力。而产品,通过合作的方式,凡是互补的,都可以合作。
《长江》:您认为目前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制约和瓶颈是什么?
黄孝斌:第一是人才,第二是市场,第三是技术,第四才是资金。在我看来,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我们需要吸引更多的合适的人才,包括技术研发、咨询和项目实施、资本运作这几类。这四个方面都会成为公司快速成长时期的制约因素。
《长江》:您的思想谈吐和做生意的方式都比较开放,这种开放的精神是怎么培养成的?
黄孝斌:我本来立志不是做生意的,所以现在创业经商的套路跟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是,企业家把企业当作事业,商人把企业当作挣钱的工具。我们把公司作为一个事业,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都可以做,因此心态很开放。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伟大的公司。然而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正好也有这么一个机遇,当初创业的切入点,今天正好变成战略性新兴技术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