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中关村示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环保园召开。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等领导出席开工仪式并为项目奠基。
中科院龙芯芯片、激光显示、曙光超级计算机、华为通信、国核能源、亚信总部等18个项目陆续在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集中开工。18个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关村推动北部创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有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是首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次具体实践。
在此次18个重大项目中,很多技术都是源自中国科学院,是中科院及其所属部分单位高技术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产业化方向上的集体亮相。
几个企业样本
有出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龙芯公司和曙光公司、中视中科的核心激光显示技术来自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以及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非感光、无污染、低成本的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以此为核心技术建立起来的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
“龙芯产业园”建成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性能多核CPU研发与应用”及“龙芯安全适用计算机CPU研制和应用”将率先入园,并形成围绕两个重大专项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聚集效应。以龙芯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为龙头,研发人员到位4500人,形成年产值20亿元以上、形成新型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真正成为中关村信息高技术的源头。
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谷虹指出,通用CPU(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部件,是武器装备的核心器件。研制通用CPU是国家战略需求,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
谷虹提到,龙芯在产业化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2月,龙芯课题组组建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主要进行龙芯芯片销售及提供相应技术服务。
成立龙芯产业化实体,龙芯从科研走向产业,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时机已经成熟。中科院与北京市拟发起组建一个将龙芯芯片全面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商业实体公司。公司的成立将对加快龙芯国产CPU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整合国家和国外资源、完善国产软硬件自主创新产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龙芯公司是基于国家战略、国家与科研院所主导的产业化项目的话,与此不同,激光显示则是在为课题组结题时,就被民营资本盯上。2006年7月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通过产研结合的模式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了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显示技术被国际显示业界称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代表着显示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激光显示技术在继承了数字显示技术所有优点的基础上在色度学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解决了显示技术领域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大色域色彩再现的难题。同时,激光光源还具有长寿命、低衰减、低碳节能等特点,是满足各种高端显示要求的最佳光源。因此,激光显示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的主流显示技术,具有重要的产业化意义。
为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设立了“激光显示产业园”,意在将其打造成全国激光显示产业的中心。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中达表示,中视中科将在园区设立包括“公司总部、公司研发中心、未来的激光显示国家工程中心”的总部基地,布局同时包括“光学芯片、数字化激光电源”两个核心材料或关键模块的生产制造,以及“投影机、电视机整机”的示范生产基地。预计滚动投资10~15亿元,力争三年内产值达到30亿元,建设周期为18个月。
合作背景与成果
上述几个项目在中科院与北京市院地合作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中科院与北京市的院地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几个项目的产业化上,还进行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以及机制先行先试的试点等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中科院和北京市不断完善有利于技术转移的价值链条和网络结构,有力地驱动了院地合作及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中关村高新区发展20年来,始终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承担着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等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使命。
中科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和支持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科院一直重视与企业、地方政府、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教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并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和北京市的领导高度关注院市合作,中科院与北京市已经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好的合作机制。院市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1999年、2001年、2006年、2009年分别签署合作协议,从战略层面全面规划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的合作),并认真落实协议内容,在中关村科学城、奥运科学园区以及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的建设,联合实施科技奥运项目,促进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建设工作。
组织推动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转移转化、服务首都经济发展是院市双方合作的落脚点。目前,中科院与北京大型企业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如中科院与燕山石化的合作的 “油品在线优化自动调合”、“油品脱烷酸”、“乙二醇清洁新工艺”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每年将为企业新增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大屏幕激光显示”、“龙芯CPU技术及系列产品”和“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等产业化项目已正式落户中关村科技园区;山西煤化所“煤制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怀柔开发区。
通过院市双方共同努力,合作工作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度,中科院研究院所与北京合作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达45亿元;中科院京区持股企业销售收入达157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中科院科研机构共有1107项科技成果应用于北京企业,并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75亿元(不含院持股公司为企业在京销售收入);此外,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已在北京初步规划形成具有不同格局和特色的“3+1”科研功能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奥运科技园、怀柔科教产业园及唐家岭北京新技术基地。“3+1”格局的形成与完善,将为院市未来的科技合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中科院与北京市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和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度,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开展院市全面合作,中科院与北京市集成各方资源,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双方合力推进自主创新。重点推动一批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重大项目。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文化创意等领域,发挥中科院综合学科优势,积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推动一批中科院“有亮点、有显示度、有市场前景、能体现首都科技风采”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将首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支持一批企业做强做大。共同推进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集成各方面资源,大力引导中科院企业参与试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价值的探索
为了克服在技术转移转化中的困难,中科院和北京市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在组织形式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比如设立中科院北京分院、成立非赢利组织及其它形式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共建孵化器及科技园等。
客观地分析,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技术转移转化依旧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受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与产业两大系统长期各自封闭运行,虽然两个系统的科技进步较快,但基本上是在本系统内部完成的,两者缺乏结合点。 (2)由于缺乏立法,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并未确立科研院所与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主体地位,使得科技人员对技术转移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技术转移自身的难度,因而造成转化率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3)技术转移激励政策不到位,严重挫伤了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积极性。(4)技术转移主体错位,科研院所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培养技能,理应成为技术转移工作的主体。(5)企业应用新技术尤其应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来说,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既稳妥可行,又确实能为企业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凭在实验室“走通”的技术路线就认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就没有问题。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从实验室开始,经过一个漫长的“中试”过程逐步走向市场的。
中科院与北京市的合作初步形成促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首先,院市双方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战略高度,通过战略规划布局、签署合作协议,有效地调动了双方的资源,助推中科院与北京市开展院地合作。
其次,通过设立或共建一些组织机构,具体落实和推进院市合作内容。通过设立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中国技术交易所等组织机构和工作平台,发挥中科院强大的科技资源优势,整合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落户北京,推动一批重大项目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再者,双方积极开展科技机制体制先行先试的试点工作。通过股权激励和科研经费的申报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工作。
自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促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结合示范区相关试点工作要求,中科院积极组织并推动下属研究所及参控股企业参与示范区的建设。
目前,已有中科院京区近20家单位申报试点工作方案,其中中科院大气所、地理所、物理所、微电子所等4家单位已成为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单位;计算技术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等8家单位共计11个项目成为中科院推荐首批股权激励的试点单位。下一步,中科院还将与示范区试点工作组共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研究单位和参股企业,参与试点工作。
此外,双方还共建中关村科学城、奥运科学园区以及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同时联合开放实验室,推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中科院有关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学技术人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实现我国“科技兴国”战略方针的具体路径之一;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二选择。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科技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技术转移障碍仍存在。
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北京市与中科院的紧密合作为我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新样本。
谷虹,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贾中达,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