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创业机会 在“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寻找机会典当业的困与兴(1)](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100715481138.jpeg)
如果说风投是“天使”,那么典当就是“天师”
环球财经记者 刘艳涛
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这是一个被“妖魔化”的行业,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任何东西到了这里都会变得一文不值,“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皮烂袄一件儿”一度成为这个行业的代名词。即便是近代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英国学者杜克和马克思都论述过典当业的年利息为100%),故而受到人们的憎恶和敌视。
“最困难的一年,最出色的答卷”, 这是在今年“两会”上代表与委员们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概括与总结。但对中小企业而言,2010年,金融业的谨慎态度,以及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其融资难依旧成为焦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车晓端在两会上提到:“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只占主要金融机构贷款的10%~15%左右,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只有千分之一。”
中小企业困境倒是给了这个行业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机会——典当业。一时间,“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渠道、银行等金融行业的重要补充”等等一些形容典当行的说法充斥报端。
典当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资金融通功能、当物保管功能和商品销售功能,使它作为一种既有金融性质又有商业性质的独特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了千年之久。
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古老行业如何转身,如何定位?行业本身如何管理才能提升竞争力? 这个“外行”试水进来后究竟是被“呛死”还是“能者善游”?这个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古老行业,依然面临严厉拷问。
“危”、“机”并存
“高高的柜台、奸诈的掌柜、微晃着脑袋的账房先生,手中的算盘噼里啪啦一阵响8943;8943;影视中常见的旧社会当铺形象,还是很多老百姓对典当的最深印象”。 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典当这一“特殊”的行业还隐匿于城市一角。
“应该说金融危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给了典当业机会,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上典当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现在的典当行其实是救急不救穷,和以前的当铺有很大的不同。”宝瑞通典当行房地产经营中心执行官徐云鹏告诉《环财财经》。
徐云鹏说的是实情。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贷款7.37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仅占总额8.5%;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投向政府融资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对于拓展融资渠道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大量资金需求较旺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初创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担保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贷款更加困难。
但这也正给了典当行业机会。
来自上海典当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沪上典当企业约135家,共180个典当营业网点,2009年全年累计发放典当融资款272亿元,提供典当融资笔数达42万余笔。其中,典当业务中60%为中小企业的小额短期融资借贷;30%为城乡市民消费型短期小额贷款;余下的10%为市民应急性小额贷款。
“2009年,宝瑞通为中小企业贷出3万多笔贷款,年度放款量已达30亿元,服务对象90%是中小企业,以制造业和自营企业为主。”宝瑞通典当行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官董伊向《环球财经》记者介绍宝瑞通的业务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