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谁现在才把80后、90后这词儿拿出来当成新鲜事儿念叨,也许真会被旁人嘲笑到不好意思。可是谁真有资格笑吗?你觉得代工大厂富士康爆出的“12连跳”(哦天,但愿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这个数字再没往上跳)事件只是富士康的过失、郭台铭的责任?
可以这么说:80后90后是中国经济社会学里有名有姓的“第一代”。作为消费者、员工,甚或创业者,80后90后给商界带来的冲击效应是全角色、搅动式的,此前从未有“XX后”以独立代际的面目这么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商业社会的话语体系。但遗憾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到来并未真正做好准备。近10年以来,“80后”们只是被屡屡提及,却并未被真正重视。哪怕本来是这个社会最敏感、灵活的细胞——企业,从富士康目前之狼狈来看,这关于“世代”的第一课,也没上好(富士康跳楼事件可以多角度剖析,本文暂且略过其它)。 那么轻视是怎么造成的? 在“80后”之前,中国商业社会几乎没有“世代”观。1940-1960年代生人创立的企业,尽管行业分布不同、商业模式不一、不同年代生人的创始人风格有某些差异,但基本上企业家-员工、企业-消费者、企业家之间的认知体系是相对统一、可以共处的,某种价值观可以从1940年代人辐射、贯穿到1970年代人。比如企业家与员工之间:1970年代的联想员工完全可以理解与认同1940年代的柳传志提出的“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愿意去遵从创始人给下属们设计的行为规范、成长路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在设计制造产品过程中,面对消费者时往往是强势而主导性的,消费者对此也认,因为从稀缺年代走过来的他们还没有太挑剔的小众趣味;企业家之间:1960年代生的马云、郭广昌跟柳传志做的事大不一样,但对柳传志始终还是心怀恭敬,知其伟大与不易之处在哪里。而所有这些认知与价值观的浑然一体性,到了80后那里难以持续。这背后的时代原因大家都很熟,在此就不赘述了。 不仅缺乏“世代”研究,而且中国社会长期都是一个抑“青年文化”、崇“老人文化”的社会,不会觉得“青年文化”里有什么革命性意味,反之认为“青年”必须迟早接受和融入“老人文化”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并获取影响力……总之结果就是,缺乏“世代”观与“世代”断裂经验、轻视青年文化的主流社会,低估了“世代”鸿沟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一开始,“鸿沟”效应还较边缘,但随着80后、85后、90后一茬茬地长大、一茬茬地进入社会与职场,它在越来越深、越来越大规模地切割与拉扯主流社会。几可判定,85后90后对社会的冲击高峰还未到来。 这几年来,企业家们对80后90后之崛起有不同的反应。印象中,王石是最早提及80后管理的知名企业家;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若干次苦口婆心对80后们教导“奋斗”之说;马云是80后90后坚决的“挺”派;也有“80前”企业家,对80后创业者创业中的“游戏诉求”多过“使命诉求”感到不安;一些新兴企业如陈年打造的Vjia、李瑜创建的禹容网,则明确圈定80后90后消费者…… 不管怎样,整个社会都需要补上这“世代”第一课。如果现在你企业的竞争策略、产品策略、管理策略等框架里还没有80后90后这个思考维度,那请想想郭台铭现在的痛苦,接下来,我想你会开始琢磨你身边每一个80后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