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大武汉的复兴(2)



 拥有如此众多的优势,难怪美国《未来学家》给出的21世纪世界10大超级城市中,武汉名列第2位,评语这样写道:“武汉(中国)由于地处中部要冲、拥有高技术产业以及数十所大学和技术学院,武汉有很大的机会。”

  转型的支点:光谷

  在武汉,谈到发展,不得不说到武汉光谷。光谷不仅是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武汉转型的重要支点。

  众所周知,武汉在中国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武字号”国企来支撑的,比如武钢、武重、武锅等重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前,依靠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武汉曾辉煌一时。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阶段,国企对于武汉来说,既是优势,也是负担。所谓优势,是指这些“武字号”国企为武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所谓负担是指这些国企由于改革不彻底,留给武汉很多负担。实际上,武汉面临的问题也曾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难题。

  因此,武汉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型,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汉显然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1988年武汉就成立了东湖高新区,并在3年后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了2000年,武汉敏锐地觉察到光电子行业的巨大作用;2001年,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正式登场亮相。

  事实证明,武汉建设光谷的决策非常正确。光谷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还是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凭借着光电子产业的成功,光谷又在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等领域相继开拓。尽管去年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光谷主导产业依然呈现整体上扬的发展势头,完成企业总收入2215亿元,同比增长25.92%,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734.4亿元,同比增长18%;生物产业完成总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长20.9%;能源环保产业完成总收入345.7亿元,同比增长19.2%;现代装备制造业完成总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24.4%;消费电子产业完成总收入101.2亿元,同比增长196.5%。

  如今,光谷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09年底,武汉光谷非常幸运地搭上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列车,这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将获得与适用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等。

  “光谷本身就是武汉经济由传统的重工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转站。这次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仅为光谷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同时也是加快整个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建设的巨大引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大武汉的复兴(2)
  不仅如此,与中关村“贸易+科技”模式不同,光谷走的却是“科技+贸易”,这主要是因为光谷的光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在世界位居前列。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光谷在武汉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的支点作用,从而撬动了整个大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大武汉模式

  正是仰仗拥有了光谷这样强力的城市发展引擎,大武汉即武汉城市圈确定了城市经营模式。在这里,可以从大武汉本身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大武汉外部所面临的机遇与竞争来分析。

 一方面,从大武汉自身来看,为了使武汉城市圈联系更密切,武汉创造了独特的城市经营规划模式,秦尊文称之为“双迁模式”。所谓“双迁模式”,就是周边城市里的企业总部或者销售、研究中心迁往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里的企业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搬到周边城市。

  以汽车产业链为例。依托销售过1000亿元的武汉东风汽车公司,上游延伸至冶金工业的汽车钢板轧制、铸件、锻件及有色金属等,下游延伸到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汽车总装,带动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橡胶轮胎、塑料、玻璃等相关产业。具体分工为: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周边8市则分别建立产品各有侧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实际上,“双迁模式”为武汉城市圈的规划“一核一带三区四轴”也进行了良好的铺垫,这里所说的“一核一带三区四轴”具体是指:

  一核,即作为城市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一带,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这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三区,即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城市圈的重要支撑。四轴,均以武汉为起点,分别向鄂东、西部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发展延伸。东部发展轴辐射九江等外围城市,对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发展轴辐射荆州等外围城市,对接宜昌都市区,联系成渝城市群;西北发展轴辐射随州等外围城市,对接襄樊都市区;西南发展轴依托京广大动脉,辐射岳阳等外围城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联系珠三角城市群。

  至此,整个大武汉的格局一览无遗。

  从大武汉面临的外部竞争和机会来说,大武汉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从目前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确立核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影响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等;另外一种是依靠几个城市共同发展的组团式城市群,如珠三角基本是依托广州和深圳两个发展极,环渤海是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

  而武汉显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这并不是全部。如果你对照中国地图来看武汉的话,你会发现,武汉面临的外部竞争非常大。北面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圈,西面有重庆、成都城市群,南面是长株潭城市圈,东面是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而武汉在众多城市圈包围之中,对大武汉的发展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实际上,研究众多城市的发展来看,“双核模式”已经成为了应对竞争的一种模式。比如辽宁省的“沈阳+大连”、山东省的“济南+青岛”、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等都走的是“双核模式”之路。而国外比如“纽约+芝加哥”双核被称之为“美国经济地理横轴”、“杜伊斯堡+鹿特丹”是全球最大的双核结构等。

  由此看来,未来大武汉的定位不能仅仅局限在中部中心城市,更应该以未来中国的发展格局来定位。“双核模式”的影响力足够大,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格局时,足可以成为经济地理横轴。而我国的经济地理横轴之一毫无疑问位于长江流域。仔细研究会发现,“上海+武汉”与“纽约+芝加哥”有着如此众多类似,并且,相比较于“纽约+芝加哥”偏美国东北部一隅,“上海+武汉”的发展空间更大,带动效应将会更加明显。比较幸运的是,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正好与武汉城市圈可以形成互动。由此看来,历史上将上海称之为“东方的纽约”与武汉称之为“东方的芝加哥”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双核模式”也解决了大武汉所面临的城市圈竞争难题。

  到此为止,大武汉的发展模式可以非常清楚的显现出来,也为武汉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孕育的投资价值

  武汉城市圈已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尤其是光谷获得与中关村同样的政策后,大武汉的快速上升势头不可阻挡。

  目前,武汉至孝感、黄石等4条城际铁路已经开工建设,武汉城市圈的“半小时经济圈”即将形成。近年来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30%的增长,而未来5年,武汉铁路、航空、港口、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达3390亿元,占武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的65.8%。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将为基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由此,与基建行业的相关产业将会产生极大需求,包括能源、电力设备、建筑材料、通信设备以及环保设备等产业。当然,这些都是基建的直接需求,而与基建间接相关或者配套的产业,同样也会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方面。比如物流行业、仓储行业、房地产行业等,而且从武汉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发展前途来看,这些行业的升值潜力也会非常值得想象。

  在武汉城市圈快速的融合过程中,人口的集聚效应会非常明显。而商业的本质无非就是人的经济,人口的聚集自然会为各种行业带来投资价值。首当其冲的便是服务业,据了解,武汉城市圈将在2010年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度,新发展1500个“万村千乡”网点。商品零售业、演艺市场等都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比如万达集团就在武汉砸进400亿元,建设6个万达广场,就是最好的例子。未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类行业的前景可观。

  如果再考虑到有着第二个“中关村”的武汉光谷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将是不容错失的投资良机。光电子产业将是武汉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武汉光谷”有望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产品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以及世界光纤光缆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而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将会成为武汉未来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并且武汉拥有最好的产业基础。生物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也是武汉扶持和招商引资的重点,这些行业不仅符合“两型”社会的主题要求,而且武汉还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实际上,大武汉正在打造中部的中心城市,高铁、航空、港口等建设的加速,使得武汉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可以保持在“三小时经济圈”内,这些对于各种产业的发展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旅游业,咸宁就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称号,是中部地区旅游、度假、居住、休闲、疗养的最佳选择;武汉的东湖、黄鹤楼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湖北历来是鱼米之乡,农产品资源丰富,而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冷链运输,一直是农产品销售半径不能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武汉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投资农业将会是新的亮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2016.html

更多阅读

李锂:被异化的“首富”(2)

  1992年3月,时年28岁的李锂和重庆通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通达”)签订了肝素钠技术承包合同。该公司1990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由重庆师范学院下属的重庆通达生物工程技术公司(30%)、国资重庆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0%)、

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大武汉的复兴(2)

 拥有如此众多的优势,难怪美国《未来学家》给出的21世纪世界10大超级城市中,武汉名列第2位,评语这样写道:“武汉(中国)由于地处中部要冲、拥有高技术产业以及数十所大学和技术学院,武汉有很大的机会。”  转型的支点:光谷  在武汉,谈到

天堂2为何没落 天堂的没落(2)

  从最坏的角度讲,内部信贷是权贵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商人获得更为便利的贷款渠道,而银行业者增加了放贷规模,甚至有时能成为受贷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社区银行的主要监管者正在密切关注这种现象。该机构

声明:《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大武汉的复兴(2)》为网友沉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