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新莉
《商学院》:微博有足够颠覆性的使命和未来吗?它是否是一个组织营销的必要选择?
麦田:“微博”不是博客,只是新浪取的一个名字。其实“微博”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工具,它定义了一种全新的人与人利用互联网交流的模式,其重要性可以类比“IM聊天”。以人人、开心领衔的第一波本土SNS,我感觉走岔了;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领衔的第二波本土SNS,我认为走对了。Twitter类型应用,是十年后来看都能“立”得住的应用。微博是企业必须关注的网络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应该比普通用户更先行一步,利用微博工具,更好地去做公关、营销、客服等工作。
《商学院》:现阶段通过微博、博客、SNS及其他社会化媒体,找到目标客户群并进行定向营销,是有效的途径吗?
麦田:现阶段,我比较看好基于“微博”的营销,而不太看好基于博客或娱乐SNS上的网络营销。因为相比后两者,微博的受众会更关注营销方的营销内容。此外,微博的“转发”模式,也使得营销更容易被传播。
在微博中,“二传手”最重要,除了传播,他还对原创第一个做出“肯定”。这个“肯定”相当于评分机制,能大大鼓励并带动后续的从众效应。借鉴PR(PR值全称为PageRank——网页级别)算法,能很容易建模,做出每条微博的权重,作为频道首页推荐。随着不同人转发,每条微博的权重是实时更新的。总之,这个“二传手”思路对运营微博的算法设计上是有帮助的。
《商学院》:你对微博现在的发展模式怎么看?媒体化操作会对它的前景有伤害吗?
麦田:现阶段微博主要有“新浪模式”和“腾讯模式”两种。前者重在“VIP ”用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后者可能会比较侧重全民参与。我认为两种微博模式都是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和他们各自公司的优势是结合的。不能说“媒体化”思路针对微博就一定错了。新浪媒体化思路做微博,也是很合理的,并且有商业前景。
新浪历来的优势是“媒体”而不是“工具”。最近他们在推广微博时,对微博的定义是“沟通工具”,这还挺靠谱的,但目前新浪微博还是以“媒体”的路子在操作。其实我自己对Twitter的理解,也是从“媒体”到“工具”的过程。
新浪新版的微博,很多功能都比较不错,比如用户分组、标签、同城以及抢个沙发。从这些功能可以看出,微博是在对Twitter模式进行“rich”化,形成一种“富”媒体。相对正宗Twitter主交互流程“简洁”+开放平台的“复杂”模式,新浪恰恰相反,微博是自身逐渐“复杂”,但目前还没有开放平台。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本地化思路,是很好的创新,而且非常理解用户需求。这说明在产品策略层面,新浪微博团队非常靠谱。
克林顿竞选的时候,专注于国内议题,特别是当时陷入低谷的美国经济。他的竞选总部曾经张贴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标语:“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the economy,stupid!”)最后来学一下克林顿:只有沟通工具,没有SNS,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