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我国企业技术供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江雪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企业在我国技术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市场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统计,2008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又创新高,超过吸纳技术交易额,达到2333.84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金额的87.57%;吸纳技术交易额2163.51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的81.18%。但是,不可否认,与国际相比,我国企业在技术的供给和需求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技术供给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过程中,企业是技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动态,已成为技术供给的主体,但与国际上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1)研发投入总量少、强度低

当前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这一趋势符合世界技术发展潮流。但是,我国R&D经费支出由企业执行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低。表1显示,2007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为72.3%,低于韩国(76.2%)、日本(77.9%)、瑞典(73.8%);而我国政府部门的R&D经费支出占比却高达19.2%,远高于上述国家。

同时,我国企业R&D投入强度低。2003年我国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约为1.5%,而同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则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在10%左右,甚至高达15%-20%[1]。2002年,我国制造业企业R&D经费与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的这一比重通常在6%~8%左右,美国的这一指标值为8.2%、日本为9.2%、法国为7.0%、德国为7.8%、英国为6.0%[2]。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表1 2007年按执行部门分的研发经费支出所占比重的国际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此外,我国企业部门R&D活动还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外资企业R&D经费所占比重较高,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比重偏低。外资企业在我国企业R&D经费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中三资企业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23.2%增长到2007年的29.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企业在全部企业R&D活动中的地位并不突出。2007年,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产业R&D经费只占25.8%,这一比例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水平,这些国家(地区)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上,其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超过了40%,韩国高达53.8%,而最高的中国台湾甚至达到了72.3%。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专利是企业R&D 投入产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专利数量既可以衡量企业的R&D 水平,又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我国国内企业专利数量大幅度上升,已由1991年的7020件增长至2008年的295510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41.2%,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另外,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我国虽然是DVD机生产大国,占全球市场总量的50%,但核心技术归6C(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联盟),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20美元[3]。

我国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2006 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对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所有专利申请企业的专利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企业的专利实力分布不均,两级分化较为明显[4]。在所有获得调查数据的企业中,专利申请量在50件以上的企业只占到1.7%,42%的企业只提出过1 件专利申请,它们的专利申请量只占调查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5.8%。在523件“一件专利申请”样本中,寿命最长的专利达到20年,寿命超过10年的专利数量为40件;而绝大多数专利的专利寿命集中在2至6年区间范围内,仅2至6年部分专利所占比例就达到78%,这反映出“一件专利申请”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存活率较低,专利寿命较短,并不能带来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

(3)技术供给的技术含量不高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原因,为了避免竞争,企业不愿出售成熟的技术,一般是将过时的技术进行转让。这一点从企业输出技术服务合同较多、而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比例较低就可以看出。以北京技术市场为例,2001年企业成交的技术服务合同项数占比为49.9%,随后逐年升高,2004年高达59.5%;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的占比逐年下降,2004年分别为22.7%、6%,请参见图2。

我国企业技术需求存在的问题

技术成果只有符合企业需求、并经过转化与应用后,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企业对技术成果的需求,是决定技术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由于国内技术供给、投融资环境、企业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企业在技术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发挥。

(1)对国内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

企业是技术市场的主要需求者,中国企业也存在着对技术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对国内技术需求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国内研发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使国内供给技术的收益滞后期长,这与企业决策短目标期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企业吸纳国内技术的动力。另一方面源于企业的技术战略。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众多的市场机遇和政府人为创造的低要素成本发展环境,使得企业依靠粗放式发展之路也能赢得收益,因此,大多数企业只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真正靠高技术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极少。此外,采用新技术需要大量的投资并要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相比之下,企业更热衷于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的成熟技术,引进发达国家已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技术,因此,企业对国内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所购买技术商品的档次也不高。以北京技术市场为例,2004年,企业吸纳的技术合同中,技术服务合同金额占比高达61.2%,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占比仅分别为25.1%、8.6%[5]。

(2)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

由于我国研发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6];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据对日本在华40家企业的调研表明,具有新技术、填补空白技术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共有39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95%以上[7];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跨国公司引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中约有40%的企业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8]。上述研究在肯定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于国内技术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很高,需要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来填补技术空白。

(3)消化吸收强度低

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我国企业不重视对获取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其消化吸收强度(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值表示)从1995年开始有所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后迅速上升,2008年高达0.242,请参见图3。

但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世界发达国家消化吸收与引进的经费投入一般为3:1,韩国消化吸收与引进的费用比例更是达到5:1[9]。消化吸收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在引进技术后模仿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同时,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导致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所引进技术的效益。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崛起正是由于加强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并注重二次研发,才得以迅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

以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技术转移

企业是技术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了技术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协作,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移。为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主体的作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储备薄弱,产品趋同现象严重。要真正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改革。目前中国企业决策者的行为是短期的,缺乏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因此,有必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培养企业优胜劣汰的意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促使企业行为长期化,从而激发企业对技术的内在需求。

其次,设立研发机构,加大企业技术投入。企业的研发机构可以最大效率地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比如,韩国三星电子公司拥有42家研发所,2004年从事研发的有24000人,占员工总数的36%;2003年研发投入为3.7万亿韩元,占销售收入的8.5%,2004年提高到占销售收入的9%。目前,三星电子有四个产品(存储器、液晶显示器、移动通信、数码电视)位居世界第一,在由美国《商业周刊》和全球品牌管理咨询公司共同调查的“2005年全球100大品牌”中,三星电子列第20位。对我国企业而言,长期发展非常重要,企业不能仅限于被动地吸纳科技成果,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发,强化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成为具有科技实力的技术市场主体。

再次,慎重选择需引进的技术,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日本被称为“模仿大国”,成功的经验就是十分重视引进尚未被商业化的高新技术,并进行技术二次研发,实现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据统计,日本在1950-1964年签订的1132项许可证贸易协定中,有19%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19.6%取得了超过引进技术规定标准的好结果;15%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可以取得专利的产品。我国当前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数量和金额不少,但关键问题是要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以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德的经验表明,在对待技术创新的问题上,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为加强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美国政府于1982年通过了《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92年又将该法修订为《小企业技术转移法》,鼓励小企业挖掘自身技术潜力,为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起步与研发阶段提供财政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每季度出版刊物,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并每年向美国国会提交年度工作报告。我国也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82%[10]。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段,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动力,但由于资金环境限制,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促使其发挥巨大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成为我国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2)完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为鼓励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技术转移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扶持力度,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技术交易服务相关方面给予税收等政策支持。日本为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每年减少税收1000亿日元。

我国现已出台众多税收等优惠政策,但仍要逐步加以完善。一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印度对利用研究与开发成果进行生产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企业支付给科研机构的研发费用可享受100%税前扣除。二是允许企业加快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速度。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四是加强产业优惠政策的力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进一步规范技术合同登记、技术收入核定等工作,疏通退税过程中的障碍,使税收优惠政策能落到实处。

(3)大力推进“官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资金、市场运营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改变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更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一是发挥政府的促进政策和制约机制。自1980年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增加、修改技术转移相关法案,如《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经济间谍法》,这些法案有助于协调联邦实验室、大学与产业界的充分合作,以及在三者之间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逐步提升其技术转移的绩效。我国政府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条件,通过宏观管理与引导以及在高技术产品研究阶段进行必要资助,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移。另外,政府还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把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中,将产学研成果创新与转化的管理纳入科技管理体系。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利益最大化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存在着重基础理论研究而轻应用技术研究、重论文而轻产品、重技术含量而轻市场成本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制。可借鉴美国1980年的《拜杜法案》,规定大学或其他非营利机构可持有政府或其他公共资源资助的大部分发明的权利,由它们决定技术许可的运营模式,通过立法对研究人员付出劳动的研发成果在市场化情况下给予一定利益诱导机制。

 扶贫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我国企业技术供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是建立多种类型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有数据表明美国前20名的研究型大学一半以上的研究人员每年会花10%~15%的时间为产业提供咨询,每个咨询师可能为1~10个企业服务,工作关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11]。有必要鼓励我国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参股、兴办项目联合体、成立股份制企业等方式进入企业,更有效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中试基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留学生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

 

图 1 部分国家(地区)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比重

图2 2001-2004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成交的“四技”合同项数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创新北京——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图 3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强度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林耕,李明亮.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70.

[2] 朱远程,王磊.从技术市场参与方谈我国技术市场发展[J].商业时代,2006,(16):82-83.

[3] 周元,王海燕,赵刚.中国区域自主创新研究报告(2006-2007)[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7.

[4]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07 年第16 期(总第21 期)专利统计简报,报告内容是:对企业“一件专利申请”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5] 数据来源于:林耕.创新北京——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汪建成,毛蕴.技术改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机制[J].经济管理,2007,(3).22-27.

[7] 周丽萍、王志乐.从日、德在华企业现状看相应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外合作,1995,(16).44.

[8] 江小涓.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3.

[9] 傅正华,林耕,李明亮.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71.

[10]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小企业大巡诊活动背景[EB/OL]. http://dxz.eme2000.com/background.asp.

[11] 马忠法. 借鉴美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 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J]. 产业技术转移, 2007,(8):71-7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1697.html

更多阅读

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 要: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首先,在内部管理控制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控制力度薄弱,除

中国国内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园林景观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要想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园林精品,首要措施是发现并解决好园林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景观设计

声明:《扶贫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我国企业技术供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网友深渊的那支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