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对国内成品油市场进行深入改革,完善油价监督机制,使得成品油价格维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国内经济的全面复苏才能真正实现 文/俞剑 陈宇峰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消费量也屡创新高。国际能源署(IEA)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计,全球石油需求消费量在2010年将达到8660万桶/日,毫无悬念地超过金融危机之前的最高消费水平——8650万桶/日。 受此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呈现出了不断走高的趋势。目前,国际油价正稳定地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根据美国能源署(EIA)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2010)》报告,国际石油均价在2010年和2011年将分别达到80美元/桶和84美元/桶,远远高于2009年每桶62美元的水平。不仅如此,国际油价在未来的10年内上涨空间较大,总体上升趋势已经普遍成为行业人士的共识。 而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油价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世界最高的油价水平。自从200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就曾出现了8次大幅调整,而且最近的3次调整皆为上调,这一信号也强烈地表明了一个全新的“高油价”时代已然来临。
![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 高油价绑架经济复苏](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084070126235.jpeg)
事实上,在近5个月内,国际油价每桶已经上涨超过了10美元。受外部国际油价的冲击影响,国内两大石油巨头都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最终结果却截然不同。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中石油2009年盈利不佳,全年净利润为1031.7亿元,同比下降9.4%。同期,中石化在2009年却赚得盆满钵满,全年净利润为612.6亿元,同比利润翻了一倍多,比上年增长109%。显然,来自外部市场的油价冲击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中石化的正常经营,相反,飙升的国际油价却为其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国内两大石油巨头却同时以“亏损”为由不断呼吁政府实施涨价。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不断上涨的国内油价必然对国内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扼杀渐进明朗的复苏迹象,从而出现经济危机之后的二次探底。而且,中国也尚未完全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出口形势严峻、国内消费不足、通胀压力较大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国政府。但是,为了不影响到国家的政局稳定,发改委终于还是略带迟缓地实施了油价上涨。 纵观2009年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国内汽车行业的异常火爆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而此次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又必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不小的冲击。 不仅如此,频繁的油价调整和持续走高的国内油价都将不可避免地降低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潜力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高油价这个不速之客不仅会引发国内宏观经济中的新一轮通胀危机,而且高油价所带来的高成本必然会扼杀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创新空间。更为严峻的是,如果高油价态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下游企业的成本将大幅增加,进而引发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并最终导致CPI的大幅上升。而且,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国内油价对即将来临的石油消费旺季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尤其是经济危机以后,对于在国家实施“四万亿”投资中没有得到有效照顾的民营企业而言,油价的上涨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空间的进一步缩小,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对石油的有效需求将大幅下降,而这恰恰也预示着企业复苏的机会将更加渺茫。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格局得不到有效逆转,那么,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的旧疾将可能再度出现。到那时,国内的消费者仍旧无法真正享受到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好处(相对国内高油价),恐怕这也会与当初实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国内的高油价时代到来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对国内成品油市场进行深入改革,完善油价监督机制,使得成品油价格维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国内经济的全面复苏才能真正实现,否则,经济复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