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投资能够长期驱动GDP,依靠廉价的资本、资源和劳力。

按照常规的说法,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是“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内需。这样的划分是围绕了钱:往什么地方放钱,从什么地方收钱。国人的眼睛长在钱眼里,似乎并不那么空口无凭。经济增长是个宏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钥匙,是供给和需求这对矛盾。供需矛盾不但形成价格,并且如果跳跃一下思路,把GDP作为价格理解,那么投资分明就是供给。 改革开放初期,投资占GDP份额约为25%。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已超过44%,而美德法印大约20%。2008年,投资占GDP比重达51%;2009年,这个比重继续上升至67%。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能够长期驱动GDP,依靠廉价的资本、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力,当3个条件发生临界变化,投资的可持续性就将受到质疑。资本方面,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增量资本年均产出率是4,是美德法日等国的一倍多,其中2009年大约是9.5,意味着每增加1块钱的GDP,需要投入的资金是9.5元。资源方面,人均资源少,而资源消耗大,在外受制于人,比如铁矿石;在内引发矛盾,比如房地产,而资源利用效率低加剧了内外矛盾。人力方面,人口红利总有衰竭的一天,一系列的民工问题提醒我们,人口红利衰减的窗口可能已经打开。要摆脱廉价资本、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力的束缚,就必须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投资方向和力度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供给方面的结构性调整,可以导致这样几个后果:一是不再鼓励周期性行业重复投资,过去被投资打了鸡血的周期性行业,可能逐渐恢复周期性的特征。二是投资仍然是GDP的主要引擎,但在地域和产业上有结构性调整。三是对基建有路径依赖的地方政府,在卖地和贷款上被宏观调控后,可能在股市和其他市场减持国资。草根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随机应变。早起的鸟儿也许没有抓到几只虫,但是晚起的鸟儿连露水也可能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