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朱家角1号 解密绿地(1)



  《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企业,也是一个颇为低调的企业。

  有人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红色资本成功的典范;有人对它质疑重重,觉得其快速扩张的现金流及与政府的“和谐关系”可能都存在问题。

  更多的人则对其心生好奇。

  因其行业地位。绿地1992年凭2000万国有资本自上海起家,到2009年已进入全国21个省市38个城市,经营收入超过740亿元,在中国房地产企业中排名第二。

  因其神秘。一方面,在人们的印象中,绿地时而国企时而民企,以多面孔示人。另一方面,作为至今未曾上市的一线房地产企业,绿地的财务数据并未公开,不透明令其倍显神秘。

  因其几无负面报道。绿地所在的行业是中国最灰色、最具有暴利,最需要政府进行博弈的房地产行业,但成立18年来,在众多房企被建筑质量等各种问题曝光之时,绿地却几无负面新闻。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企业,也是一个不太容易看懂的企业。

  隐藏在疑问和纷繁乱象之后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绿地?

  

  绿地“神话”

  绿地是许多人交口称赞的一家企业。

  资深房地产研究人士李战军认为,绿地是上海市唯一紧跟政府政策、为全国服务的优秀房地产企业。“是上海为外地企业服务,把上海的理念、人才、方法输出,而不是把上海的钱拿去给外地用。”

  一个曾经采访过绿地的资深记者告诉《上海国资》,“无论从产业布局还是管理体制看,绿地都很不错。”

  绿地崛起可称“神话”。1992年,绿地由上海市农委、建委下属4家企业出资2000万元成立,十几个人起家,到2009年,经营收入745.32亿元、利润41.34亿元、资产规模565.78亿元,职工6800人。

  绿地的主业是房地产,但并非单纯的地产企业。2009年745.32亿元的经营收入中,房地产业务收入为422亿元,低于万科(634.2亿元),在全国房企中位列第二。

  完成这些,绿地用了18年。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将这些归功于团队、产业、机制和文化。“我个人是努力,但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团队,尤其是团队工作氛围,整体利益一致。”

  绿地集团董事会秘书王晓东则这样总结:“‘国有体制、市场机制’,这是绿地经验的精髓。”

  

  “起点”绿地:做政府想做的事情

  张玉良官员出身,曾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的副主任。1992年“下海”任绿地总经理时,他已在政府部门浸润了12年。30岁前后的官员经历,让张玉良对政府规则熟稔有加,也让他颇懂政府需要什么。

  1992年,上海市农委和建委组建绿地时,只给了张玉良一张16开纸的任命书,以及两委下属4个企业出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没有办公室,没有职工。公司做什么是张玉良最先考虑的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玉良读了一本介绍印尼华侨林绍良发家史的书。林绍良是印尼橡胶大王和首富,在印尼政府需要橡胶国产化时,他明知不赚钱却还是按政府意图大面积种植橡胶,为此他得到政府的低价土地,事业也由此大发展。

  机缘巧合,上海自1992年开始第一轮大规模市区旧区改造,需要大量动迁房。张玉良觉得,为市民提供动迁房正是“政府想做的事情”。

  第一批,张玉良拿到了上海近郊三个动迁房项目。两年后,绿地获得2000多万元的净利润,这也是绿地的“第一桶金”。

 此后,“做政府想做的事”成为张玉良做大绿地的坚定信念。以此为根本,张将其广泛复制:在二三线城市开发“新城”,在重点城市做超高层和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在上海市政府需要时领衔大规模开发建设“保障房”。

  在绿地看来,取得当地政府的欢迎和信任的核心,是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发展与当地的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当地政府的工作重心融为一体。

  “我们做的都是政府需要的。表面上,你是给了政府利益,实际上我认为我们是给了整个地区利益,给了老百姓利益,不是给某一个领导个人利益。”张玉良跟《上海国资》的记者说。

 绿地朱家角1号 解密绿地(1)
  

  “墙外”绿地:携南昌模式走向全国

  2001年10月,在上海发展近10年的绿地开始全国化战略。

  事出偶然,但结果必然。当时,上海大规模城市改造已显雏形,大批外地和外资地产公司进驻上海,竞争压力陡升,张玉良开始琢磨“走出去”。

  “当时走出去有点被迫的意味。那时上海一块地动辄几十亿,这些钱在外地可以做好多事。”张玉良告诉《上海国资》。

  其时,南昌市为了开发赣江西岸的新区,已将市政府大楼迁到了西岸红谷滩,但少有开发商跟进,当地企业普遍不看好。绿地相信南昌市开发新区的决心,加之当时江西主政官员是张玉良在上海市农委的老领导,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在张的印象中,当地政府需求迫切,“什么条件都可以,你只要来”。

  最终,绿地以每亩46万多元受让200多亩土地,开发了南昌首个高档住宅楼盘“绿地滨江豪园”,很快就销售一空。南昌市政府为此还授予其“红谷滩第一楼”称号。

  南昌一役,奠定了绿地集团全国发展战略的基调,即后来绿地津津乐道的“新城开发模式”、“城市综合体模式”。那就是,沿着地方政府改造城市的思路去竞标拿地、投资开发。

  当初无人跟进的南昌红谷滩如今已是开发商纷至沓来。因为先行一步,绿地已先后开建梵顿公馆、中央广场、枫丹白露等住宅或商用项目。其中,2009年6月开工的中央广场位于红谷滩中心区,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包括两座超高层写字楼(300米)、超五星级酒店、大型国际商业中心、现代文化娱乐中心、高档公寓等。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到场宣布项目开工。

  “省委书记自己出来宣布房地产项目开工,(江西)全省历史上没有。”张玉良说。

  随后,绿地相继进入中原和西北多个城市。除了新城综合开发,也开始建设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超高层属中长期投资,资金压力大,回收周期长,不是所有房地产商都能做和愿意做的,却是绿地的机会。”这种产品定位优势,满足了中国二三线城市政府求大求新的欲望,也让绿地多了与政府谈判的筹码。

  “绿地是做当地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张玉良说。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飞速发展得益于两条:土地财政和招商引资。绿地全国战略恰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应该是多年来绿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其房地产开发项目60%在外省市、40%在上海,集团经济指标50%来自外省市的支撑。绿地因此赶上中国城镇化大趋势,越做越大。

  

  多元绿地:低调的能源“新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1426.html

更多阅读

香港知名广告人朱家鼎的传奇一生 热血传奇知名玩家

香港知名广告人朱家鼎的传奇一生龙东东 / 文其实上个月写《香港广告杂记》系列时,手头就收录了不少朱家鼎先生的资料,本来想把他收录到最后一篇写香港广告代表人物的篇章里的,考虑到当时朱先生已患重病入院,由于朱生太太红姑的原因,八卦

海角七号: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最初知晓《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以为和报纸上评论的一样,是部台独和媚日情节严重的电影。所以便没有去看。有天在豆瓣上听到中孝介的《各自远扬》,那仿佛天籁的冲绳民谣,深深地打动了我。仿佛某个熟悉的场景,某个熟悉的旋律拨动了回忆的弦

秀丽迷人的朱家尖岛1 迷人的快四1

2013年2月13—14日,我和家人在浙江舟山的朱家尖岛及沈家门度过了美好的时光。13日途中太阳很少露脸,朱家尖岛多雾,14日整天雨下个不停,拍照难度大为增加••••••上海到朱家尖大青山国家公园,314公里

带娃走进朱家角,感受老上海的生活 走进交行感受温馨征文

这是我第二次来朱家角,第一次还没有小锟,带着姥姥姥爷来这里。这一次我把小锟带到这里,感受不一样的上海。上海给人的感觉总是霓虹灯以及时尚之都,但却忘记了老上海带给人们的那种悠闲和恬静。如果想要感受老上海的生活,朱家角一定是不能

上海朱家角寻梦园 崇明薰衣草什么时候开

上海朱家角寻梦园2010年06月12日 - Para Sempre摄影 - By tsian图片分享:以前就听说过朱家角寻梦园不错,有大片的薰衣草地,富有欧式浪漫气息,神往已久,于是安排一个周末前往一探究竟。寻梦园就在太阳岛度假村附近,其实在两年前单位组织活

声明:《绿地朱家角1号 解密绿地(1)》为网友控芯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