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匣未开,华视传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就拿出一部随身携带的“山寨版”手机,抽出天线,向《英才》记者展示一组视频。李利民说,“你不用再去看其他数据了,这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监播广告的投放”,这位拥有4亿受众的华视传媒的创立者,此时像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广告总监。
其实,发迹于房地产行业的李利民介入传媒行业并不久,他在分众传媒上市前夕,才选择介入户外新媒体。但是华视传媒的成长速度却令业界惊叹,其成立两年半之后,便赴美上市。
华视传媒赴美上市之时,正值美国股市遭受金融危机打击,陷入整体低迷,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纷纷暂停路演,而华视传媒坚持上市,创下纳斯达克最快上市公司纪录,融资1.08亿美元。
2008年8月,李利民跑到华尔街增发股票,并选择在2009年市场最佳时机以1.6亿美元收购DMG,使华视传媒从公交领域,拓展至地铁,成为“地上地下通吃”的移动电视公共交通系统全覆盖运营商。
“新媒体的游戏规则,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李利民称。
然而,快速扩张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因全国公交和地铁线的迅速布点与扩张,常常把李利民压得喘不过气来。在采访中,有分析师称:两年半完成创业到上市,华视传媒面对的将是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在短期内继续快速扩张;二是如何让管理更适应快速扩张的需求。相对于前者,后者更难,也将决定华视传媒的未来。
圈钱圈地
“高价请来德勤,就为在三年内上市”。李利民直言。
“请德勤,就为在三年内上市。快上才能取得至高点,借助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力量扩展规模和市场”,李利民为了“捷足先登”,将三年上市计划分解细化成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资料显示,在2007年11月9日华视传媒的上市申请得到批准后,由李利民为首的华视传媒高管团队,以及承销商美林证券、瑞士信贷、CIBC和Susquehanna组成的IPO路演团队,从香港,到伦敦,芝加哥,费城,纽约出发,进行了不少于80场的国际赶考之旅。
最终,尽管低于招股书中9.50—11.50美元的预期,华视传媒还是以每股8美元,发行了1350万美国存托凭证(ADS)。
易观首席分析师李智分析称,“公交和地铁系统中的渠道资源一旦拿下,代理广告合同一般能签约3-5年,有助于长期‘买断’,尤其对地铁这种垄断型资源。”
截至目前,真正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新媒体仅有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三家。
在户外移动新媒体中,华视传媒、世通华纳、巴士在线曾常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上市战线的拉长,部分企业投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退出。同样定位于公交车广告市场的世通华纳,在过去两年内,一直被外界视为华视传媒的潜在收购对象,但是,在金融危机之下,华视传媒逆市增发,却选择收购定位于地铁广告市场的DMG,而且仅用1.6亿美元,远低于外界预估的3.2亿美元的估价。
收购消息一出,华视传媒股价上扬,摩根士丹利、美林、奥本海默以及SIG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在分析报告中表示了华视传媒并购行动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