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的“美国导演”是不存在的,好莱坞也有法国帮、波兰帮《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也不是纯正的美国人,好莱坞的电影是融汇了全世界文化的商业产品,满足了多数人的需求。
主持 王雨佳
嘉宾 王忠明 中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
袁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王冉 易凯资本CEO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3月刊
1月中旬,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对决。从2010年1月4日上映至2月1日,《阿凡达》已在中国内地卷走9亿元,在全世界,这个有关蓝色外星人的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20亿美元。相比之下,在《阿凡达》上映18天后上映的国产电影《孔子》的票房却显得有些尴尬,首周票房低于预期。票房背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就在《孔子》上映前,网络传说,各影院收到通知,在规定时限内撤下《阿凡达》2D版本,为《孔子》让道。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国产电影放映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与传言似乎“不谋而合”。甚至有舆论认为,“让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孔子》的票房产生了不利影响。
市场选择已见分晓,那么面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商业行为是否应该适时让路?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输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这么脆弱?
生意人的文化经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是生意人,而非文化人,他们要赚钱,就要生产出全世界都喜欢的产品。
主持人: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是否因为人们在追捧美国式的价值观?
袁岳:人们追捧美国电影也不一定是在追捧美式价值观。我理解,电影只是一种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美国人的思维多半是未来向的,研究历史的人并不多。未来的事情没人知道,故事都是制作人想象出来的,任何人都难以反驳。好莱坞的文化主题每六年会有一次大的更换,其中包括科幻、爱情、战争、史诗……但是,相比历史故事,美国人更喜欢讲未来故事、科幻故事。好莱坞成功的商业大片中,这类故事占大多数,《星球大战》、《变形金刚》,包括《阿凡达》都是如此。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是生意人,而非文化人,他们要赚钱,就要生产出全世界都喜欢的产品。他们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化及各个民族的精神需求,抓住了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英雄主义、亲情、友情、爱情、正义战胜邪恶……美国电影的成功是因为美国电影人的战略是开放的。纯正的“美国导演”是不存在的,好莱坞也有法国帮、波兰帮……《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也不是纯正的美国人,好莱坞的电影是融汇了全世界文化的商业产品,满足了多数人的需求。
王忠明:美国电影背后是有普世价值观的,能取得广泛的共鸣,比如《阿凡达》,就是对人类贪婪的一种警告。文化产品上不可能没有意识形态的痕迹,美国的产品里面有很多美国强权主导的色彩,《狮子王》、《阿凡达》、《2012》里面都有。观众在欣赏故事、受到感动的同时,在电影中也感受到了美国的强大力量和美式生活的优越。
主持人: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原因何在?
王冉:现在,比起全球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都拥有更强的影响力。第一个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广泛传播,一定是建立在其经济基础上的;美国文化比较开放、自由,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此外,美国有一个良好文化产业机制,能够将有想象力的故事工业化。所以,美国文化比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更有影响力。
王忠明:美国文化强势的原因要追溯到200年前的美国。那时的美国聚集了人类思想的精英,他们的立法精神,他们对于自由的保护,对于创新的崇尚,能够诠释美国领先200年的奥秘。美国为什么能形成马太效应——越有人才的地方,越有人才去,是因为美国拥有相当强的国家魅力。
主持人:除了有形的票房收入之外,无形的价值有哪些?
王冉:文化产业除了自身创造的价值和投资回报之外,还会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美国电影中出现的汽车、食品、服饰……美国人生活中的一切都吸引着年轻人。年轻人会不知不觉的迷上美国人的生活,喜欢这个国家。
陈少峰: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会产生很多连带消费,对相关产业有拉动作用。比如,美国NBA的成功,使耐克鞋受到追捧。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也在营造美国的形象,传播美国的影响力。
袁岳:文化产品对人的影响是本源性的,它会直接影响你的思想,进而影响人的消费需求。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事实上,中国影视作品背后,没有能让所有人信服的价值观。
主持人: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如美国,主要差距在哪里?
陈少峰: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不娱乐,所以才走不出去。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中国电影故事没意思,人物也不可爱,不好玩。现在,中国走得出去的电影,比较成功的电影就是功夫片。但是,功夫片市场是香港人做出来的。
中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电影习惯于按照一个套路讲一些成年人之间的恩怨。绝大多数成功的中国商业电影都针对成年人,无论《非诚勿扰》、《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这些影片小孩子并不喜欢,看了影响也不好。而且,中国电影中,历史故事太多了。现在,穿古装的人一上场,小孩都跑光了,他们爱幻想,关心未来。
《花木兰》、《画皮》这些电影跟《阿凡达》比起来,票房成绩如何?我敢说,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跨越时空的。但是,中国人根本无法把它们打造得像《哈利波特》一样吸引人。还有,中国的不少电影人,既想做艺术家又想做商人,结果做哪一个都不够专业。
王冉:在美国电影中,爱情至上、家庭至上等观念非常容易得到共鸣。相比之下,中国影视作品中,这些美好的主题往往被打破,很多中国电影都去寻求一些扭曲的关系,比如第三者、婚外恋等等……他们把这些当成一个常态。
事实上,中国影视作品背后,没有能让所有人信服的价值观。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年复一年保持8%的增长。但在文化领域,旧的文化传统早就被打破了,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缺乏核心价值观,人们不知道该拥护什么,信仰什么。
王忠明:要历史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低估中国的文化竞争力。20多年前我在欧洲从没有看到过中国的痕迹,现在中国影片是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目前,中国商业电影的娱乐性、思想性都有些欠缺,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看了《叶问》、《潜伏》,我发现,现在的中国文艺创作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自由度。《潜伏》就揭露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看到人为了政治,压抑了人性,这些东西在以往的作品中很难表现。《叶问》中有叶问与日本武士比武的情节,过去日本人的形象脸谱化,都是恶魔,如今,影片也表现了日本人的美德。意识形态的桎梏被打破,创作空间越来越大。
美国电影之所以更多的表现一些美好的东西,与美国的强势地位,美国人自信的态度直接相关。中国还处在上升期,中国人难免会有些挫折感,不像美国人那样的张扬、自信,中国电影也受这种情绪影响。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价值观是可以和现实世界对接,比如和谐,就能成为商业电影价值观的支撑,可能会产生世界级的作品。其实《阿凡达》中也在讲,不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输出
文化能否影响世界,取决于中国社会开放的程度。
主持人:美国文化如此强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袁岳:我赞成逐步放开文化市场,让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实际上,各个民族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心态也不同。有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很固执,法国人和韩国人就很抵制美国文化。韩国人也拍了灾难片,怪兽片,他们的心态是“你能做什么,我就一定能比你做得更好”。菲律宾人就是全盘接受。中国人的态度比较中庸,包容力很强,两种人都有。但是,韩国民族企业的崛起与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无关,韩国企业的崛起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开放和国际化。三星、现代这些企业都把经理人送到国外培训,在公司内部应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
陈少峰:现在,国家对外国电影有很大限制,仍然在保护中国产业。这种保护让中国电影行业有了发展,商业化运作能力有所提高。在产业比较弱的时候,保护是迫不得已的,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提升竞争力,一味排外的态度是不对的。限制的前提是要拿出好电影来给观众看,民族情绪一时冲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能代替文化市场的竞争。
王冉:中国应该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给观众更多选择。保护政策,对消费者和产业都不好。中国要有自信,几千年的文明是有生命力的,只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中国电影人去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吸取更多东西,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产业绝对会有长足的发展。
主持人:那么,中国的文化何时能够输出到全世界?
王冉:谈中国文化输出,现在还为时过早。中国在世界上的公信度还不够。中医有没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和西医平起平坐?中医本身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中国成了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中医也会得到全世界的信任。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一切的基础。
王忠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输出会迟于经济领域的产品输出。物质产品的输出相对要容易一些,跟生产能力、制造能力紧密相关。文化输出的要求更高,需要有足够的国家信用的支持,需要国家外交局势、国际地位的支持。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迹象越来越好。因为,中国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经济强国。
主持人:如果想让中国文化更快的“走出去”,中国人还需要做什么?
王冉:好莱坞的产品横扫全世界,美国文化产业的发达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封闭的社会不可能诞生好莱坞。未来,中国的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文化能否影响世界,取决于中国社会开放的程度。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北京的CBD商务区的灾难片,国贸大厦倒塌,文化产业就成熟了。在美国,电影里炸白宫都没问题。
王忠明:中国文化要发展,市场就要开放,政策也应该放开。比如,政府应该给文化产业配置更多资源,比如金融资源、政策资源,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公司,就该得到更多支持。这些年,情况越来越好,目前已经有两个商业银行和浙江横店集团达成了协议,在资金上给予更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