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超跌 宋志平 超常规重组(2)



 其实,商场的现实我们可以用故事来书写,但却不可以用故事来思考。汪庄的“虎口拔牙”是一则有着严密商业逻辑的经典并购案例。

  “究竟是走靠新建工厂成长的道路,还是走联合重组的道路?事实证明,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在这场联合重组的过程中,中国建材自始至终得到国资委高层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宋志平这样强调。

  两个轮子 掌控区域话语权

  “一个是用资本运营来解决资金来源,一个是用联合重组来解决规模资源。”

 常规超跌 宋志平 超常规重组(2)
  如果说“汪庄饮茶”只是中国建材布局水泥工业一个有代表性的节点,那么揭开整个宏大布局要从2002年说起。

  那年1月,宋志平执掌中国建材帅印,而那时的企业名称叫“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一家年营业额不过20几亿的公司。宋志平用大约一年时间,清理不良债务,进行债务重组,同时他也在思考未来企业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

  2003年3月,国资委的成立使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国资委明确提出央企今后的方向,就是强化主业做行业排头兵。

  “我们听懂了国资委的话,要迅速成为行业中有控制力的企业。”宋志平这样说。

  但怎样才能有控制力?宋志平特意邀请了几位原建材局老局长和行业老专家来出谋划策。“高参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建议宋志平进军水泥行业:中国建材市场70%是水泥,而水泥又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作为一家国家级企业,如果不进入水泥业务,等于没有进入建材的核心领域,也就无法成为主流的建材企业。

  正是这场战略讨论,使中国建材聚焦水泥业务。在国资委成立仅一个月后,更名后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正式挂牌。

  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国资委的成立是中国建材由小变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中国建材会在水泥业务上能成气候。

  确实,那时的中国建材旗下只有一家水泥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水泥)。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成立时仅是一家年产130万吨的水泥企业。到2002年中国建材计划进军水泥行业之时,虽然经过3年的发展,年产能也仅有300万吨。

  依靠这么小的规模如何做大水泥?发展的资金又从何而来?于是,从资本市场融资,成为宋志平的首选。

      然而上市首先需要有规模。自2003年开始,中联水泥先后通过资产划转的形式重组改造两家水泥公司,在2004年上马两条日产5000吨、一条日产30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使其年产能规模达到近千万吨。

  就在中国建材加快推进水泥业务发展的时候,发改委的一则文件让宋志平敏锐地察觉到发展水泥业务的良机。

  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存在总量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

  建材行业的资深分析师一致认为:此文件加快了水泥行业上大关小,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为推动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创造了机会。但是,水泥行业也出现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区域的不合理布局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宋志平意识到必须抓住机遇快速上市融资,打通资金平台,为日后的联合重组做好准备。于是,中国建材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经历了整个上市过程的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告诉《英才》记者:“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问题,也在投资者的指导下更加清晰了战略定位和管理定位,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并且提高了效能。”

  2005年3月,中国建材集团注册控股子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联水泥成为其重要的业务板块。经过一年的筹划准备,中国建材股份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使得踌躇满志要做大水泥业务的宋志平如虎添翼。

  中国建材扩张的第一步选择了区域优势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中联水泥虽然当时在淮海经济区拥有很强实力,但并未能够拥有绝对话语权。2002年,海螺水泥在徐州开始建设日产万吨新型干法生产线,对中联水泥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为此中联也打算在徐州建设一条日产万吨的生产线。

  为了“避免双方在同一市场的恶性竞争”,在行业协会的穿针引线下,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建材收购徐州海螺。两家大企业的“理性与成熟”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

  凭借资本实力,中国建材上市之后巩固了徐州市场,淮海经济区水泥“霸主”位置成为定局。此后,中联水泥加快了联合重组的步伐,先后重组控股多家水泥公司,而收购对象无一例外都是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至2008年,中联水泥产能已达到4000万吨。

  中联水泥推进重组时是由现有企业推进的,而2007年的南方水泥重组,却完全是用一种战略思路,在没有一吨水泥、没有一家企业的情况下,靠企业的联合重组,在短时间成长为水泥巨人的。

  在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联合重组的成长方式,以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掌控区域市场的话语权,是中国建材整合水泥市场背后的商业逻辑。

  宋志平将以上商业逻辑的关键点归纳为“两个轮子”:“一个是用资本运营来解决资金来源,一个是用联合重组来解决规模资源。”其中,第二个轮子更是对传统成长模式的颠覆。

  扩张版图 重组方式创新

  “北方水泥的创新点在于采取了相对控股的做法,吸收了一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利用社会资本为我所用。”

  连续两年高速扩张之后,中国建材已成功布局淮海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建材的重组脚步并未停止。

  2009年3月23日,在香港上市三周年之际,中国建材宣布成立北方水泥,布局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水泥注册资本10亿元,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水泥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

  同时,有传闻称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的乌兰水泥,未来也将注入北方水泥。乌兰水泥总资产达30亿元,熟料产能600万吨。

  与南方水泥和中联水泥绝对控股不同的是,北方水泥将与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作,共享北方地区水泥联合重组的盛宴。与中国建材在玻璃纤维领域有着深度合作的弘毅投资出资1亿元,占10%的股权。而中国建材和辽源金刚各出资4.5亿元,分别占45%的股权。

  资料显示,2007年时辽源金刚水泥集团总资产已达20多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之一,其年产水泥熟料500多万吨,是东北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水泥企业之一。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建材在对中联水泥和南方水泥进行整合的同时,就已经把北方版图作为联合重组的下一个目标区域。

  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我们在继续推进联合重组中,根据区域的不同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重组方式上也有创新。与南方水泥不同,北方水泥的创新点在于,我们采取了相对控股的做法,吸收了一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利用社会资本为我所用,来达到联合重组的目的。”

 “可以说,北方水泥的设立使中国建材基本完成了水泥业务的拼图。这既是我们落实国家水泥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突出主业、稳定推动联合重组,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具体行动,这一举措必将对加快和带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水泥行业整合和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宋志平说。

  管理整合 实现规模效应

  “中国建材有两大特质,一是融合的文化,二是学习的精神。融合使我们做大,学习使我们做强。”

  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连续高速扩张,让中国建材迅速成为中国水泥市场的领军企业,但单纯做大并不是中国建材的目标,联合重组最终是要实现规模效应。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宋志平斩钉截铁地说了四个字:管理整合。

  “在今年初的央企工作会上,李荣融主任提出2009年国资委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求央企调整优化上水平。如何落实,对于中国建材这个靠重组迅速成长的企业来讲,我认为重点就是管理整合。联合重组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而管理整合要解决的是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益的问题。”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结合企业的联合重组实际,中国建材把2009年定位为“管理整合年”,具体的目标是“调整优化上水平,管理整合出效益”。

  事实上,自去年5月15日开始,中国建材就已经开始深入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在中联水泥和南方水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建材特色的管理整合思路和做法。

  除了国资委的要求,资本市场也对中国建材抱有很大期望,而这也促使中国建材不断推进联合重组之后的管理整合,使得协同效应发挥得更加明显。

  中国建材董事会秘书常张利告诉《英才》记者:“宋总对资本市场有两句评价很经典:‘一是妙不可言,一是苦不堪言’。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支持使企业以低成本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妙不可言’。另一方面,中国建材是一个对投资者高度负责的公司,以对投资者的良好业绩回报为已任,就迫使企业管理层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给自己加压,所以也就‘苦不堪言’。”

  如何能够在快速整合的同时建立起强大的管控平台,中国建材将旗下企业明确划分为三个管理层级。最高层级公司总部是投资中心,主要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层级是利润中心,如南方水泥、中国联合水泥等业务平台。再下面一个层级是成本中心,也就是各个水泥厂。各层级职责明确,管理线条清晰。

  为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中国建材将“五化+KPI”作为管理整合的基本模式。“五化”,是指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和数字化,是以绩效为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KPI”是一整套完善的关键指标控制体系。

  在实施“五化+KPI”模式中,中国建材建立了“对外对标、对内优化”的管理基本方法。“对外对标”,就是选择海内外一流的相关企业进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和管理方面的学习,中国建材选择了法国的拉法基和国内的海螺水泥来对标。“对内优化”,就是在集团的众多企业中优中选优,优选出一些优秀企业,让他们把优化了的管理模式迅速在集团内推广。“就像袁隆平选稻种一样,从大量的稻子中选一个好的稻种,我们优选的则是集团内部的优秀企业。”宋志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1336.html

更多阅读

经营方略 宋志平 企业经营“制胜”到“智胜”五方略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主要讲最优秀的战争是通过策略智取,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驱人之兵,意指用兵的最高境界是谋略胜敌。市场之竞争也犹如战场之用兵,过去大多数产品在买方市场时代,许多企业硬拼硬

潘石屹 任志强 漫画 任志强、潘石屹议中国房市新政(2)

 主持人:到今年年底是什么样的?往明年全年看?  任志强:矛盾在哪?国外贷款可以按揭,中国是不能的,假如是空的,没有贷款。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之前,供应量会增加50%以上,所以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比如说北京现在10万可能还要增加5万,如果

超常规营销骗局 宋志平 超常规重组(3)

  “检验‘五化’成功不成功,检验联合重组成功不成功,检验你的工作效率高不高、业绩好不好,靠什么?靠数据,拿数据说话。”崔星太告诉《英才》记者,中联水泥接手徐州万吨线之后,通过统一采购,整合营销,已经使得这条生产线成为全球7条万吨线

超常规营销 宋志平 超常规重组(1)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编辑|严睿/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出处|《英才》杂志6月刊  宋志平曾经请教过全球最大建材企业法国圣戈班集团董事长白峰一个问题:“在圣戈班的20年间,你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这位70多岁的著名企

陈志武:金融让我们得自由(2)

 亚布力观点:这就发展到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了。不过陈教授,我想沿着你这个路径,把话题引到我们都很熟悉的费孝通先生身上。你知道,他的《江村经济》有着对中国经济社会非常细腻、非常学术化的关注,我在里面读到了先生对中

声明:《常规超跌 宋志平 超常规重组(2)》为网友侽紸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