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72302家制造厂商生产他们认证的产品,平均每年有200亿个新产品上标有UL认证标志。
文|本刊记者 陈培婵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初到UL台湾公司任职时,林权曾与几名在UL工作过一二十年的老员工聊天。当林权提出“为什么会在这家公司做这么久”的疑问后,对方的回答是:“因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是很有意义的。” “你们在说什么?在这个年代,怎么还会有这样的思想?”这是林权当时的第一反应。 但是,多年之后,当林权已经是一名UL老员工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认同了这一观点:“确保制造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安全性能是UL的工作核心。”为此,林权把自己的职业等同于“消防队员”。 作为美国产品安全标准的创始者,有着115年历史积淀的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Inc.,以下简称UL)负责产品安全测试标准的制订、检测和认证。全世界有72302家制造厂商生产他们认证的产品,平均每年有200亿个新产品上标有UL认证标志。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UL认证是中国产品出口到北美的通行证。目前,UL认证范围内的产品——消费性产品(视听设备、灯具、家用电器、汽车等)、工业性产品(信息技术设备、电线电缆、元器件、太阳能光伏设备等)、医疗器材以及消防安全类产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20%以上。 但是,这并不等于UL在中国的发展一帆风顺,相反,根据UL在华的合资公司——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权回忆,进入中国的最初几年,UL美华可以说是“筚路蓝缕”。 迟到的入场券 上世纪80年代,UL在中国已经开展业务,但都是委托他人,业务相对简单、初级。 尽管UL与中国的合作始于30年前,但是真正设立合资公司却是在6年前。 2003年1月13日,UL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CIC)共同投资1500万美元,在江苏苏州设立了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产品安全测试和认证、管理体系审核与注册、商业检测、电磁兼容及电讯测试和代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 UL不是政府机构,其定位是源于民间的、独立的、第三方产品安全认证机构。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UL在中国已经开展业务(主要是工厂检查业务),当时都是委托CCIC运作,业务相对简单、初级。 “CCIC是中国最权威的检验认证机构,UL是美国产品安全的象征,强强联合的过程中,UL可以协助中国参与标准的制订。”林权强调的“参与标准制订”恰恰透出认证行业的关键价值所在。 所谓UL可以协助中国参与标准制订,有一个特殊的背景:美国与国内的认证机构不同,美国是一个小政府的观念,其标准制订是由标准制订委员会讨论产生之后再送由政府认可。 在北美,标准制订委员会成员有来自产业界、学界、认证行业等多个行业的人士,有十几位专家参与其中,而代表UL的意见则在每一个标准制订委员会中占有一票。至今,UL参与制订的安全标准已经有1362种。 UL公司不属于某个个人,而是一个由安全专家、政府官员、消费者、教育界、公用事业、保险业及标准部门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行使管理。 尽管这些安全指标在消费者看来无关紧要,也没有人会在购物时真要试试电线是否可以承受数万次的拉拽,但是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通过相关的认证是产品受到社会认可的门槛。 钱不是问题 对于UL来说,在一个市场开展业务,钱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非盈利”三个字曾经给外界带来误解,认为UL是一家公益组织。其实,UL还是一家公司,只不过不以商业为导向。林权强调“赚钱要赚得合理”,因为业绩指标不是董事会和股东考核林权的唯一指标,对于工程力量的投资是UL最为关注的。 曾有媒体指出:UL是一家最为富有的认证公司,因为如果算上上百年的财富积累,对于UL来说,钱确实不是问题。尽管建立实验室、免费举办各种培训班、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都需要钱。 对于UL美华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工程师培养的速度不够快。现在,UL美华接到的案子中仅有60%可以在本地完成,其它的则要送往美国,由美国的工程师来完成检测或认证。而在林权的计划中,这一数字最终要提高到80%-90%。为此,UL美华需要大量有经验、具有最终签字权的工程师。 “培养一名工程师,最花费的是时间。两年学习、两年熟悉,再加上成熟期,至少要5年时间。我们一般是从毕业生培养起。5年之后,还不排除被同行挖角的可能。”所以,现在UL美华最乐于见到的就是长期服务公司的老员工——实力与经验是金钱买不来的。 人员的培养速度又直接关系到分支机构的延伸和实验室的扩建,业务的全面发展全看这关键的一点。“钱不是重点。认证机构看的是能培养多少工程师、能有多大的工程能量。” 仍是投入期 相较之下,在人员培养方面的投资或许是UL目前最基本、最重要的投资。 对于厂商来说,只有了解了国际标准、参与标准制订、掌握了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才可能真正以一个平等、公平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有鉴于此,UL的职责就不仅仅是做产品安全的检测和认证,另外一门学问则是为厂商解释标准、将标准的精神嵌入到产品设计中去。从产品的最开端——设计环节开始,就把需要达标的数据考虑进去,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稳定住现有的客户,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发展新客户,甚至通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设计师阶段就抓住客户,是UL美华的工作方式。在这一点上,林权承认,跟美国确实没办法比,在美国,认证已经成熟多年,而在中国现阶段,UL美华的影响力还局限在“口耳相传”。 UL在中国市场上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但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微弱的竞争格局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在林权心里,现在想的只是如何快速发展,占据市场。 目前,UL在内地的北京、上海、苏州等6地设有分支机构。在苏州和广州各有一个实验室,两个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空调制冷性能测试实验室及电线电缆实验室是UL在亚太地区的测试中心,光伏卓越中心也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光伏实验室。 林权表示,为配合发展,UL拟将内地的实验室由两个扩充到4个或5个,其将内地作为全球重点投资区域的战略已经越来越明显。 “我们还处于投入期。”因为是一家非公众股份制公司,林权并未进一步透露“投入期”的资金额。而且,公司已经看得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