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学与用的关系。学习是为了应用。读专业书有专业的用途,读文史哲有时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特别是单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处理矛盾,读点文史哲,可以更好地工作。 六是书与友的关系。读书本身就是交友,还可以净化交友的圈子。正所谓“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 (整理|本刊记者 张军) 郭凡生 不过瘾就不读 口述|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 郭凡生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 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但是,从始至终我只欣赏两位作者:一位是金庸先生,一位是二月河先生。 “金庸先生的14部书写得非常好”。听了我这样的描述,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文学研究专业的朋友反驳说:“这种表达不准确。将来,这几部书一定会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有同样的地位”。金庸的作品是否能够达到这么高的艺术水平,尽管现在还很难说,但至今的大量盗版足以说明其价值。 另外,我对二月河先生的“皇帝三部曲”情有独钟。个人认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可谓传世之作。《乾隆皇帝》则稍微散了一点儿。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文学处理也相当之妙。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一些被热炒的书并不好看。写巴菲特的书翻翻就行了,既不经典也没有太多的享受——那些事儿读了书也不能照做。艾柯卡、德鲁克……很多管理大师的书,即便是回忆或总结,也是发于一时,我觉得读这些还没有读冯仑的书更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杜鲁门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对这些书我反而不太在意。从这个角度说,在被奉为管理大师的彼得·德鲁克面前,我也是管理大师——因为我没有看他的书就把慧聪做出来了。所以,管理是适合于不同的国情、社会和人文条件的东西,约束性很强,其中并没有太多应该死命去学的东西。因此,大师的书我会翻,但不会模仿或者背书中的东西,没有用。 经济学、法律等系统科学则是例外,这些基础理论必须要好好读。上学的时候,萨默尔逊的书我看了很多遍,很多内容都背过。 我读书速度快,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地方,一般不会去仔细地琢磨。但是好书要反复看。这就像是吃涮羊肉,爱吃的人不会吃一次就不再吃了,而是会多吃几次,而且越吃越有味。 我从没有把书看作是不得不读、用来学习的工具,那样就太枯燥了。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种消遣和娱乐,不享受我就不读。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一向坚持企业家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好,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其实,很多企业家没有读过什么书,王永庆、李嘉诚就是如此。但是,即便好读,企业家也千万不能总是读那些管理学、经济学的书。因为企业家不是被书本教育出来的,被书本教育出来的是教授、学者,是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读什么书应该由自己说了算。如果读的书相同,企业家不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吗? 读书是为了让人与众不同,如果按照同样的规则读书,那读书就变成宗教纲领了。因此,我很少给员工推荐书——他们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人,两代人不可能按照特定的规则去读同样的书。就和我们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辣一样,如果我给他们推荐,或者让他们之间互相推荐,他们肯定不想看,这样读书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我个人并不认为与员工分享读书感受会有利于企业文化的统一。一来,企业文化能够统一吗?我打一个问号。二来,我不认为仅仅靠一个老板的努力就能够建立起企业的文化。三来,就算是我给每个人发一本《毛选》,读完之后大家的理解也不会相同。差了二三十岁的人看两类书,是很正常的文化人文现象。相反,看同样的书,才证明这个社会没有进步。 只要是书中有用的东西我肯定很快就“忘”了,因为我会把它变成一种理解、内化,理解就是忘记,不理解才需要死记硬背。 (采访|本刊记者 陈培婵) 袁岳 一年读一百本 口述|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 袁岳 读书是我分分钟钟都在做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读书就等于喝水,很难回答哪一杯水喝得最有意思。道理很简单,就像是面对大海,哪一滴海水最美呢? 样,并不是个个精彩。我觉得大部分的然而,读一本书就和见一个人一书都挺平常的,就像大部分的人都挺平常一样。 可能是读书稍多的缘故,我从不觉得哪一本书在我的头脑中占统治地位,哪一本最好或者哪一本书最烂。就拿刚刚看完的《鬼吹灯》来说,我觉得作者很有想象力,而我也学到了关于墓地、风水方面的知识。甚至有时候,在地摊上看到一些法律方面的故事书,好像写得很烂,但是好多农民工都爱看,我也会琢磨。 从本质上看,读书好比喝茶,如果随时在喝,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只有偶尔“喝”的人才会把读书故事化或者神圣化。现在,99.9%的人都很少读书,一年读一百本的人百里挑一。所以,大部分人在看过的书中很容易想到其中某一本不错。 最近我看得比较多的书涉及文化、历史、科幻、外国游记、传记(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地方志、未来学著作、考古……每一个方面的书对我都能产生影响。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组织员工,每个季度共同推荐100本书,每种由公司买5本,之后每人“认领”5本书,认真阅读后写读后感群发给其他员工。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季度都有5本要读得相对仔细。 写读后感其实是转化压力的一个方法。当然,我们并不是强制员工都要按时写按时交,而是员工自己承诺。到时间后,HR部门会负责监督。如果员工承诺了但不能按时交,员工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要取消承诺,但绝不会受惩罚。 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员工扩大见识。除此之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我也会让员工读一些书,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做一个城市管理的项目,公司一下子就买了20多本相关的书,临时抱佛脚。 话说回来,读书对于我已经是一种习惯。在大学的四年中我读了大概300本,研究生三年中读了200本。到现在为止,正常情况下,我也一直保持这样的读书习惯:两三天一本、一年一百本。看书时,我一般是一目十行,15-20秒读一页。读后大都可以写出书评。我好像也没有什么不熟悉的领域,所以什么方面的书都差不多维持这个阅读速度。 习惯之后,我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可以看书,床上躺着、厕所里、飞机上、咖啡厅、躺在海滩上……随时随地。坐在车里,车开得再快我看书也不会觉得晕。 出去旅游、游玩的时候我也会带上四五本书,回来的时候就读完了。书就和我在生活中看到的风景、走过的街道差不多,只不过书更加系统、深入。 其实,我自己每个月只买四五本书。因为知道我爱读书,经常会有人推荐或者寄书给我。出版社寄来的书每个月也能收到二三十本书,其中一半的我都会读。

送我的书有一种我是不看的——企业家传记。我觉得企业家被美化太多了,即使部分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种阅读的感觉与看历史人物完全不同,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