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什么?为什么读书?这个看似深奥的问题,竟然被几本书轻轻化解。 面对《英才》记者的这个问题,四位企业家四两拨千斤,以书代讲。于是,我们得到了四个书名《The Art ofpossibility》、《圣经》、《The Big Short》、《文明的和解》。 虽然这四本书只是四位企业家最近关注的一本,但见微知著,从中足以看出每位企业家的读书方向与兴趣所在。 至于终极答案,似乎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记住一点:读书不是最终目的。 有一点,四位企业家的体会基本一致:读书是分阶段的,生命中的不同阶段,所读的书一定不一样。小说、历史、专业、宗教、时政、哲学……允许一类书陪伴一生,但是不可能出现一辈子只看一种书的情况。 一叶知春秋,一书知性情。从一个人的阅读观上,不难读出这个人的人生境界。 戴志康 挣钱不是终极目标 口述|证大集团董事长 戴志康 我看书往往“不求甚解”,就像摄像机,扫一圈留下个印象就行。因为我不是文学爱好者,对华丽的辞藻、精彩的故事不感兴趣,我只是归纳,一本书看完之后只要总结一两句,对我就有价值。中国人讲“悟”,并不是读书多就有知识。我的很多感悟不是从哪一本书上得来的,而是综合思考的结果。 从当初喜欢看投资类的书,转变到喜欢看人文、历史类的书,这一切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 20年前,为了学习怎么投资、怎么挣钱,我看的更多的是投资方面的书。到了2000年左右,我在上海浦东从事房地产业,同时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环境。我问自己,真正的生活需要什么?自问时,我不仅是作为一个开发商,而 且还是一个消费者、一个居民。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怎么融入上海?以前在家乡,我生活在一个熟人圈子里,交流比较容易,而现在我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该如何建立联系? 思考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我要建的是“家”、是社区,而不仅仅是房子。所以,我要成为的是一个社会建设者,而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 因此新世纪之后,我就变得比较感性一些,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价值观,更加关注文化建设。在我开始建设一个社区的时候,预先想到的80%是人文的东西,20%才是房地产。同时,我会把自己在房地产行业的体会放大到对整个社区、城市、社会的思考。 也许是受这一转变的影响,现在我接触更多的都是些历史、哲学、文化等人文类书籍,我希望能从中更多地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因为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眼下我要学的不再是怎么挣钱,而是学习在挣钱的同时怎么花钱。花钱是一门艺术,我并不想等到退休以后再把钱捐给慈善事业,而是希望在目前的企业运作中,尽量体现人文关怀。 看书多了,感悟自然多了起来。事实上,我对投资这份工作本身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我认为这种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做事只有与伟大理想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否则就只是工具。 与《文明的和解》一书的观点一样,从我个人来讲,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中国社会需要文化和精神作为支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提倡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之后我们就幸福了?再来看最发达的美国,直到现在他们还在讲发展。但是美国发展了,全球都能发展吗?现在的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告诉我们,不可能。
![果壳性情精华帖 性情阅读(1)](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074024605603.jpeg)
既然如此,就需要正确的生活观念。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这个社会,但是必须尽量掌控社会前进的方向,不要过偏。我们不能整天只是追求发展、GDP增长,也不能把挣钱当作终极目标。钱只是社会力量的一种体现、一种掌控力,这种力量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对社会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