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学说在当代社会的风靡,是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依据社会学理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革。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都在一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周易“被利用” “我曾经利用易学理论,来决定人力资源方面的调整。”北京万年花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管理学博士黄玺庆在谈到易学应用的时候说,“当时我们项目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业务人员,但她的做事风格与周围很难融入,而我通过周易的生克关系,重新进行了职位调动,最终实现团队和谐、业务快速提升。”黄玺庆认为,如依据西方管理学思想的利益驱动、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一切以订单、绩效为核心,就容易忽视对人本质和内心的建设,长此以往内部矛盾会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被削弱。黄玺庆是一位周易研究爱好者,由于个人兴趣,他喜欢把周易和自己的企业管理工作联系起来。 在中国企业中,如今似乎也有一种流行趋势,就是更多地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一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算命、看风水,而是努力向成熟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贴近。 相信周易的人认为,周易是拥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根基,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包括孔、孟、庄、老、墨等一系列理论分支的核心基础,其强调改变世界的同时,要尊重世界的存在,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而商人是趋利的,企业也是为了盈利而存在。因此,如何“利用”国学弥补西方哲学思想的缺失,解决现实中存在于企业管理、社会心态、行为方式等环节中的问题,才是目前企业高管们关心的重点。而学习易经之后,黄玺庆尝试从内部建立和谐团队入手。“对于任何一个员工,你知道他的‘性’了,从管理上就变得容易了。一句话,什么叫人性化管理,就要明白他的人性到底是怎样啊?而这些在西方管理学当中是不被重视的。” 黄玺庆依据所学的周易理论,将人员调配与中国五行相结合。他的做法是,“火性的人,你要他搞研发,那肯定完蛋了,一会儿一个主意,还都不能落实,不如去搞推广;金性的人最好让他开疆拓土,如果让他闷在家里,那就完全浪费了;水性的人,你让他做战略、做管理,这都是很好的。而木性人,做事严谨,属管理型,比如说质检,就需要这种类型的人;而土性人,比较实在,做一般的员工,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依据周易五行理论,黄玺庆对公司的各个部门进行了分析之后,明确公司的每个部门是什么性,要配什么人,找对了就会变得好管理。 改变和改进人的状态,是相关的周易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而对于公司经营方面,周易同样被重点“利用”着。例如在常规应用层面,如今大多数房地产公司,多会通过聘请咨询顾问的方式,利用周易的衍生学科——风水术来解决选址、规划、建筑设计等问题。按照有关理论而上升至战略层面后,周易的三大核心思想则体现为“不易”,保持并延续优秀传统;“变易”,对现有的操作寻求符合规律的创新;“简易”,推动流程、制度的合理化缩减。由此,利用周易相关理论,实现企业基业长青,是现阶段国学热的核心推力之一。当汲取了多年西方营养,并发现开始营养不良之后,国人才惊觉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现如今,周易国学虽被“利用”,寻找企业和企业人的精神本源,明白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学魅力不仅在于实践,更在于理解和接受。
缺失 碎片化社会的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在分析日本商业社会发展规律时曾提出:以日本为例,当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从属性主义原理向成就主义原理转变,“中间”阶层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地位不一致性推动了多种类型的“中间阶层”形成。这一规律表明,社会群体在这一阶段更加渴望平等地获得社会资源,收入均等化成为此阶段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中国,当企业不得不用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水平来挽留农民工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在这一时期,期望获得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稳定和发展的心态,遍布整个高速经济发展的地区。然而,正是这种追逐金钱、地位、权利的心态驱使下,使现阶段的社会缺失集中呈现:感恩意识缺失、社会责任缺失、社会诚信缺失、个人信用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信仰缺失,甚至有些人(如富士康员工、校园血案制造者等)以死亡来回应社会的不公平,回应弱势群体的被忽视。 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碎片化状态的延续体现。所谓碎片化状态,是指当一个社会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此过渡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都在一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因此有专家判断,中国正处于这种“碎片化”现象漩涡之中。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在现阶段的文化结构中国人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具体来说,就是当全球化进程加速时,西方崇尚个性、重视自我能力和创造性的价值观念已完全渗透入整个中国经济社会,而一味遵循西方化哲学、管理的中国社会,现阶段就会不断遇到“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的情况,当社会收入均等化问题尚未得以“相对解决”之前,就会形成对比差距的心态,因而易产生极端的迷茫状态,从而形成“碎片化”状态。 重建信仰 周易热的必然台湾著名主持人何日生曾说过,“没有修身与修心的东西,现代人就失去了与内心对视的功夫,虽然聪明,却无法达成生命的智慧。”而今正是为了应对“碎片化”社会的迷茫,使得一些人期望通过中国古老文化去寻找自己的信仰和未来。 而对于当下信仰与国学热的对应关系,“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认为,“中国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一种规模经济之后,所谓经济发展的目标感没有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原来的价值观都失掉了,钱太多了,破坏了一种基本的伦理,所以需要找寻一种新的伦理价值。”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经济背后的伦理价值,不然的话就失去了控制,会影响到经济本身的发展。而这正是我们要回到周易等传统文化理念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经济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文化的支持,全球经济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成中英说:“比如说做了那么多电视、那么多洗衣机,还做了很多网络产品,看来没有多少区别,那么怎么来赢得别人的关注?这就要通过艺术,通过对人性的一种关怀,这便是文化的作用。”因此,经济发展到最后是一套理念经济,在如今信仰“碎片化”的阶段中,需要周易相关文化的支撑。“第三,经济发展可能产生国际冲突,对中国来说,这几年国际上就产生了一种‘大国威胁论’。因此要把经济纳入到文化发展的轨道当中,说明经济发展只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现象而已。”成中英认为,文化本身的目标是和平主义、尊重他人,不要因为经济发展而影响他人。因此,经济发展是要用文化来软化的,软化它的发展势头,让经济为文化服务,为人类文化服务,不是用经济来削减或者消除人类的文化。也就是说,经济只是手段,文化、道德才是目标。 此外,从制度与管理角度,有专家也提出了与成中英先生类似的观点。即当全球范围内采用西方哲学意识和管理思想,产生类似当下的社会问题时,西方人采用了积极改进社会福利系统、平衡贫富差异的方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而其本源核心的“人人独立,物物分离”却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社会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反观中国在总结这些矛盾产生根源的同时,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正在探寻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传统文化信仰,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类似周易传统思想的持续高热,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当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