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全传txt 金立群与《摩根全传》(1)



 文/本刊记者 岳冰清

  摩根财团自1838年在伦敦成立之初即提出“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历经百年风雨,分分合合,唯此不变。金立群津津乐道于这句座右铭,“这种精神是可以感染我们的,做事就是要认认真真,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可以放心,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

  《摩根全传》是《摩根财团》中译本第三版的新书名。1994年,在财政部从事对外融资管理工作的金立群,就开始组织翻译这本问世于1989年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实体传记。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恩·彻诺。

  金立群对这部描写摩根财团150多年经营历史的巨著感兴趣,肇始于他19881993年在世界银行任职副执行董事期间,和时任世界银行行长、前任J.P.摩根董事长普雷斯顿的一段共事经历。时值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金立群也有意识要把国外有影响的大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包括西方国家的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介绍给中国。这样,虽然工作很繁忙,但金立群还是果断组织人马开始了《摩根财团》的翻译工作,并亲自担纲总校订。用他自己的话总结整个翻译过程,就是“利用余暇,历时二载,凡三校”,《摩根财团》中译本第一版终于1996年问世,至今已有三个版本,第二版略有修订,第三版未作改动。

  记者日前有幸聆听了金立群关于《摩根全传》的翻译介绍和他作为一个译者对摩根财团的评价,及结合时下的国际金融形势而引发的一些思考,特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业余翻译家不业余

  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的金立群,是地道的职业金融家,对翻译应该是业余,但他谈起《摩根全传》的翻译过程,可一点都不“业余”。

  翻译讲究“信、达、雅”,金立群对这个原则深有体会。所谓“信”,就是忠诚,不增“一字”,不减“一字”。所谓“一字”的“字”,是指“一个意思”,任何一个单元要素都不能随意增添。译者增一字为强加己意,减一字则枉为删削。所谓“雅”,不是追求非常优雅的文采,而是原文粗者译文亦粗,原文雅者译文亦宜雅,译者必须深刻领会原文确定的风格,并在译文充分加以体现。如果原文尽是民间俚语,满篇土话,把它翻成文绉绉的社交用语,肯定不“雅”。这就是所谓文体相通。所谓“达”,就是要达意。忠诚和达意有什么差别呢?有时候,为了追求“忠诚”,翻译到另外一种文字里,反而可能引起误解,那就不算“胜达”了。

  在修订的过程中,为了坚持“信、达、雅”的原则,金立群逐字、逐句校正。第一遍,对照原文,逐字翻译或校改;第二遍,丢掉英文原文,专门疏通文字,就像进行中文原创;第三遍,再对照原文,解决疏通过程中因增删而偏离原文的问题。比如书里讲到纽约有个教堂,先后出现了两三次,中间还隔开几百页,金立群也要把它统一起来,为此,他必须把所有的专有名词做成索要,随时查阅,对照。

  作者罗恩·彻诺在创作这部巨著时非常严谨,他的资料来源一是档案,二是采访,还有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的调查研究,书里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根据有出处的。金立群说:“经营摩根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是认认真真的;作者写这部书也是认认真真的;所以我翻译它也是认认真真的。实际上,我把它作为很严肃的治学工作来做。”

 译作完成后,金立群与作者进行了深谈,他罗列出一二十处不明白的地方,请彻诺一一解答,“那些应答都是一般参考书、辞典里找不到的,有很具体的鲜为人知的背景,直接跟作者交流了以后,疑问统统扫除,译文在很多细节上的质量都得到保证”。

  “我这部译著可不是翻译流水线上下来的作品,虽然第一稿出于众人之手,但是到二稿、三稿都是出于我一人之手”,金立群为自己精雕细琢出来的“艺术品”而感到自豪。

  摩根财团自1838年在伦敦成立之初即提出“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历经百年风雨,分分合合,唯此不变。金立群津津乐道于这句座右铭,“这种精神是可以感染我们的,做事就是要认认真真,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可以放心,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的”。

  摩根的历史,美国的历史

  很多人下意识地以为,摩根财团是一个家族企业。其实,它最初由摩根三代人掌控,之后家族继承人逐渐淡出,非家族的合伙人陆续登场,先后涌现出哈里·戴维森、汤姆·拉蒙特、拉塞尔·莱芬韦尔、特迪·格伦费尔、乔治·惠特尼、亨利·克莱·亚历山大等卓尔不群的金融家。到“二战”初期,J.P.摩根已经完成了从私人合伙人制度向公司制蜕变的最后历程,之后又加入了联邦储备体系。《摩根全传》一书出版后,它们也顺应时代的潮流,经历了新的发展。1989年,摩根建富被德意志银行收购;1997年,摩根士丹利与添惠合并,称“摩根士丹利添惠”,之后摩根士丹利添惠又去掉了“添惠”的后缀,恢复原名;2000年,J.P.摩根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更名为“摩根大通”。这次合并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分离摩根财团为J.P.摩根与摩根士丹利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止,也是为适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而做出的主动调整。金立群说:“一开始,J.P.摩根也不想与他人合并,但是由于规模小,在现代金融业庞大的体系里,经营总会出现问题,所以它们还是进行了改革,不断地往前走,这是它能够基业常青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摩根财团近两个世纪的变迁,恰好说明了一个私营企业能够真正得到传承,真正在市场上永久立足,不应该是家族式管理,“摩根财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摩根财团的变迁是被作者置于美国现代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记述和分析的,它在美国金融业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做生意”的。摩根从创立到鼎盛,经历了朱尼厄斯、皮尔庞特、杰克三代摩根人;它起步于英国伦敦,之后将重心转移到纽约,再从纽约走向世界。书里披露了摩根与三代美国总统之间“既爱又恨”的关系,为了美国的对外扩张和地缘政治的需要,摩根再次将重心转到海外的过程里,不断地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经历了“一战”、“二战”这样动荡的年代,摩根在20世纪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美国金融业的发展、美国经济的发展,它是美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金立群说:“对于一般学者、民众来讲,看了这部书,至少可以清楚地知道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这一阶段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脉络。”

  摩根于政府,半是天使半是魔鬼

 摩根全传txt 金立群与《摩根全传》(1)
  盈利本能促使企业家要从政府那里争取到良好的经营环境,中外概莫如此。摩根在美国的文化中生存,它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第一,它是金融巨头,必然遭人忌恨,加之民粹主义倾向,当时很多报纸都争相妖魔化皮尔庞特。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几次听证会的过程,由此即可洞悉其压力之大。第二,美国政府,特别是罗斯福那届政府,一方面要顺乎民意,必须跟大资本家斗争,遏制他们的势力;另一方面凡事不能“做过头”,过犹不及,会直接影响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0807.html

更多阅读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四史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李景星(1876-1934),字晓篁,又字紫垣,费县民主街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绝佳,有过目不忘之才,能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他参加沂州府试,名列第一,取为廪生。山东学政视察沂州,看了李景星的文章,大加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浅比较《薛刚反唐》与《呼家将》 评书呼家将刘兰芳

以全家被害,子孙复仇的书,有《伍子胥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还有《曹家将》几部书,最有名的是《薛刚反唐》与《呼家将》。下面我想随便谈谈这两部书,依据的本子是刘林仙的《薛刚反唐》和刘书琴的《呼家将》:1、主人公:《薛》书

声明:《摩根全传txt 金立群与《摩根全传》(1)》为网友摹你青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