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摹照搬 别照搬巴菲特!



  为什么巴菲特一贯坚持的价值投资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呢?我想中国股市种种微妙之处,绝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能够诠释明白。

  强周期行业不利价值投资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GDP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都是基础工业品需求,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基础工业品需求的形成。映射到A股上市公司市值构成中,“煤电油运、钢筋水泥、地产有色”等强周期型行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与美国市场以金融、IT、医药、消费为主体的结构差别很大。我们知道,巴菲特惯于投资消费、金融和传媒等弱周期性企业,而在中国A股市场上,消费零售行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很少;主要传媒机构仍然是受意识形态控制的非经济组织;金融领域也是近两年才出现一些值得长期投资的强势企业。

  不同的舞台唱不同的戏。在A股这样一个以强周期型公司为主的市场上,简单复制巴菲特做价值投资是很困难的。即使像万科、福耀玻璃这样多年高速成长的企业也是强周期型企业,价值投资者如果买入并长期持有,就必须承受行业周期变动引起的股价剧烈波动。也许,玩好“行业轮动、板块轮动”的游戏,比采取简单的“买入持有”策略更适合一些。

  金融危机使得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式微,品牌消费类企业开始崛起。对于关注个股、不买市场的价值投资者,策略需因时而变,一些值得长期价值投资的弱周期企业有待发现。

  非市场因素扭曲价值投资

  资本市场天然就是一个商业市场,它以经济利益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中国股市如此,企业却并非如此。首先,占据国内股票市值绝大部分的权重股多为央企,如三大银行、两大油企、一大电信、N大钢厂 / 煤矿 / 电企,这些企业的实际经营目的,不见得是给投资者创造价值。拿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衡量这些企业,如同问一米等于几公斤。其次,大量的地方国企受地方政府控制,明目繁多的兼并重组、资产注入、无偿资产划拨、大股东占款和关联交易,种种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行为相去甚远,让投资者很难理性地分析企业的真实投资价值。第三,民企倒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展经营活动,但相当一部分民企的经营业绩,却并不由其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各种难以衡量的“关系资源”,各类房地产、矿业企业尤其如此。

  以经济标准去衡量一个非经济主体的价值,对投资者而言的确不公平。不过,市场并非铁板一块,大量优质民营企业正在崛起,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以做好企业、积累社会财富为自身的使命,具有显著的长期投资价值。此外,以华润系、招商系为代表的一部分新国企,管理也相当规范,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在香港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大批这样的优质企业。

 照摹照搬 别照搬巴菲特!
  灰色操作强于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者以分享企业业绩成长的收益为主,投资业绩较为固定,一般在20%~30%之间,机会好的时候能达到50%~60%。但一些所谓的投资高手,通过运作一些主题、概念和个股,其建立在欺诈绵羊散户基础上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价值投资的收益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价值投资者都在欺诈绵羊散户,但在价值投资与欺诈暴利之间,存在很多灰色中间地带,行业轮动、波段操作、跟庄做庄、内幕消息,其收益率远远高于价值投资。所以,很多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倾向选择更高资本回报的投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被骗怕了的绵羊投资者开始选择公募基金作为投资对象。此外,随着全流通的实施,一些经营有方的企业高管开始步入投资领域。还有一些风险投资资金,随着被投资企业上市,也加入了二级市场。A股市场的投资者构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庄家与散户相比,资金实力和经验优势明显,博弈胜负立现;但与公募基金投资经理、企业高管和风险投资机构博弈,游戏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小资金易于偏离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考验的是心态。正如但斌所言,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通过价值投资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想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后用一生去坚守。从投资者自身层面看,我认为有3个原因是我们无法学习巴菲特的:第一,巴菲特30岁出头的时候,已经有几千万美金的资本,只要坚持价值投资,每年赚30%已经非常可观,所以他能够做到心态平和。而对国内大部分专业投资者或散户,大家都希望快速致富。如果做短炒有机会每月赚30%,没有人愿意接受每年30%的收益率。第二,从个人精力上看,巴菲特的资金规模庞大,可能根本就没有精力做小规模的短炒。而国内大部分股民资金量也就是几万到几十万之间,精力旺盛而资金短缺,忍不住押宝短炒幻想获利。第三,从操作层面看,小资金在市场上来去方便、进出自由,不会引起任何市场波动。而对于巴菲特那样的大资金,或者一些公募基金和社保资金,显然不可能做到进出自由。小资金容易偏离价值投资,而大资金做价值投资,是最好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虽然现在很多投资者不如巴菲特有钱,但只要现在采取的投资策略,其投资收益比价值投资高,且风险可控,即使不做价值投资,心理上也可以接受。等资金累积到一定量,心态更平和了,再来重拾价值投资法宝。

  巴菲特本土化3大法则

  我认为,不能照搬巴菲特,但价值投资依然是投资者未来应坚持的投资理念,关键在于顺应中国股市的特点巧妙变通,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建立自己的价值投资方法论:

  ● 调整心态,建立合理的投资收益率目标。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投资名著《证券分析》中指出: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确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满意回报的操作。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可以参考如下3点建立合理的收益率目标:第一,很多投资者可能拿还房贷的钱买股票,资金成本就是银行按揭贷款的利率,而按揭贷款的年利率一般都在5%~7%之间;第二,国内最优秀的上市公司,连续3年每股盈利增长率超过30%的公司并不多;第三,巴菲特的年平均收益率也只有28%。所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年收益率目标最好不要超过30%。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发现采取这种策略的投资者,常常会发现一些盈利增长“不小心”超过30%的公司,每年获利在50%以上。

  ● 充分了解上市公司,正确评估其内在价值。怎样正确评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我认为,关键在于摸清其真实的盈利能力。股票价格犹如弹簧,有时候长一点,有时候短一点,它的“线圈”就是每股盈利水平。我的建议是,大家不要去关心弹簧的长短,多花点心思去数数弹簧有多少个线圈?一般来说,好的上市公司,弹簧上每年都会增加几个“线圈”,长远看来,弹簧肯定就变长了。这种由每股盈利支撑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就是巴菲特所强调的“内在价值”。数明白了弹簧有多少个“线圈”,投资工作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在弹簧受压变短的时候买入股票,在弹簧因故拉长的时候卖出股票,弹簧处于放松状态时持有股票。

  ● 远离水妖诱惑,立足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上的利润,只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其他投资者亏掉的钱;第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创造出来的价值。巴菲特认为第一种利润是水妖,看上去美丽动人,实际上风险极大,而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的价值,是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支撑的,风险很小。我认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能力,选择3类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上市公司。

  第一是投资稳定增长的蓝筹股。这是最常见的价值投资方法,风险不大,如果选股正确,收益率也相当可观。它适合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

  第二是投资小企业。小企业规模和业绩增长快。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概念股、国内中小板和创业版,以及香港创业板,都有一些小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快速成长。如果以不高于每股盈利增长率的市盈率水平买入这些小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一般都能获得非常好的投资收益。

  第三种是重组和资产注入类型,这类情况犹如上市公司的新生再造,爆发力肯定是最强的。如果能正确的评估重组后新公司的价值,并在该价值以下买入股票,这种投资行为仍然是有坚实的业绩支撑的,也应该属于价值投资的范畴。但实际上,大部分重组行为都难以正确评估重组后新公司的价值,甚至难以确定重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和条件。因此,很多人都很难接受这也属于价值投资。

  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在于市场环境、在于资金规模,也在于投资心态,一定要因时而变。搞了20年的中国股市,与巴菲特60多年的投资生涯相比,仍然非常年轻。中国市场上的各种投资思想和理念,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也许,我们惟一需要做的是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市场的变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0794.html

更多阅读

巴菲特先生访谈照片 巴菲特访谈录

安徽高炉酒厂董事长林劲峰向巴菲特先生赠送高炉家30年年份酒!一饮而尽!小兄弟,好酒啊!好好干!晚餐就用它了!站过来点翩翩起舞冰着喝也不错!再加点煮酒论英雄别抢,我来买单向老师汇报投资业绩隆重介绍安徽高炉酒厂拳头产品

巴菲特:长线投资标准路线图----转自胡兰贵博客

巴菲特:长线投资标准路线图月PMI创半年来新高&背斯曼撒y两棵树计69.9%PMI升巴菲特在1982年致股东信中首次系统和完整地公布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六条并购标准。这套标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实质内容虽然在随后的近三十年中几乎没有

198本巴菲特相关及芒格推荐的书籍下载 巴菲特推荐的书籍

198本巴菲特相关及芒格推荐的书籍下载转载自jianxion网易博客,谢谢他的分享!有关巴菲特和价值投资的中文书我基本都买了(包括港台版),有的买了2、3本…花费不少,但这样做很盲目,当然也很浪费,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巴菲

郭广昌遇“险”:产业+投资+保险巴菲特门徒困境

发布时间: 2013-4-27 9:04:00来源: 中国企业家 作者:林默 李聪  保险业如一汪深潭,静谧但深不见底。尽管复星有着20年斐然的投资战绩,但它毕竟是这个圈子的“门外汉”  多年宣讲巴菲特模式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终于让外界看到了

巴菲特: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1970年格雷厄姆开始修订《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时曾与巴菲特沟通,巴菲特希望将通胀考虑以及评估企业放进去,但大脑只有一个,最后格雷厄姆没有全部采纳,仍旧独自完成修订,并于1973年出版。那么巴菲特试图表达什么呢?不妨从下面的这篇巴菲特稍

声明:《照摹照搬 别照搬巴菲特!》为网友凯爷就是这个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