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5 23 5 32 32 23秒,32年



  文  苍玮       供图  万达院线 

  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将于那场灾难的34周年祭日前夕上映。

  看片名会以为是一部纯粹的灾难片,实际上也没有不是的理由,而且填补了一项空白,作为“人类400年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在过去3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钱钢先生的一部报告文学,国人的共同记忆里几乎再也找不到印象深刻的文艺作品,更遑论电影了。

  不过制片方却不认为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好莱坞式的类型灾难片,无论是影片编剧苏小卫,还是冯小刚本人,对影片的定位都十分清楚:内容大于形式,地震只是一个引子,主要还是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和命运。电影原名《余震》,改编自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同名小说,因为对小说文本必然的改动以及唐山市方面的投入,遂得片名。

  新的片名显然更加有历史感也更有冲击力,市府希望能借电影宣传新的唐山和唐山人毕竟无可厚非。虽然那年18岁的冯小刚在北京也感受到所有的东西都在响,被妈妈拽着不知怎么会那么快地跨下台阶跑出楼;虽然时年23岁的钱钢以救灾队员的身份来到唐山并在8年后作为记者和作家重返而进行创作,但是对于这场切身的灾难,发出声音的本应是唐山人自己。

  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的年份,一群电视人试图再现那场灾难。特立独行的西安人高立在当年热映的《泰坦尼克号》的激荡下,萌生了拍摄中国第一部灾难片的念头,灵感来自高中时代西安的防震给他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也来自他坐在台下静听唐山救灾英雄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来自听到的一件事——夜里,一家三口在余震之际,男主人仓惶逃命,妻子在后面喊他等等俺娘俩,男人却回答说:“地震了,谁还顾得了谁!”虚惊一场之后,妻子坚决地与丈夫离了婚。

  这是一个连高立的父亲也反对他做的项目,众人反对的理由是一致的:拍摄《唐山大地震》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剧情不说,一些敏感问题就无法回避。可高立想的是,人生难得干上一两件事情,决心已定,决不反悔。在连续找了几个编剧都不理想之后,朋友向他推荐了唐山籍作家关仁山——一个14岁在地震中被自己的母亲以舍弃一只眼睛的代价而保全生命的少年,成年之后与作家何申、谈歌并称河北文坛“三驾马车”。1997年,关仁山和王家惠开始写剧本,前后修改58稿,历时8年,采访了几百人。2005年电视剧《唐山大地震》正式开拍,这是一部力图用爱情贯穿剧情的电视剧,从另一个剧名《唐山绝恋》就可以看出来。尽管灾难片是商业电影一个主要的片种,尽管现代技术可以渲染让任何普通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的可怕特效,但真正的灾难,终是无法言说的。而今,在唐山,每到7月28日,在街头为亡灵烧纸都是固定的仪节,人们更习惯沉默而不是诉说创痛,因为真切的痛,也无法为外人道也。这就决定了《唐山绝恋》的命运,历经9年,一家民营影视公司一力支撑出资1800万拍摄,完全违反了市场通行的现代题材电视剧成本论,注定不会取得经济效益;会聚了很多当时著名的演员、以严肃的态度和跋山涉水的劲头完成的这部心血之作,将血腥的场面转化为黑白照片定格,但在四川台播放的时候,仍然被观众认为惨烈而怪异。“虚假,唐山人民不会接受;而真实,有时更让人难以接受”,这是摸索中国式灾难片创作的必然之路吧。

 23 5 23 5 32 32 23秒,32年
  让经历痛苦的人再去回忆痛苦,确实是件很难做到并且很难判断的事;但让没有亲历过的人去转述和表现又缺乏那种直接的撼动力,所以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理解和相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你永远都没有办法深入到他人心灵深处,关于痛苦的直白体验会成为只存留于当事者内心的隐痛。也正因为此,那些宣扬普世价值的文艺作品会流传得久远而其他的一些会速朽。1976年,少年张翎家在温州,灾难的消息通过层层过滤传到南方时,她听到的只是一些标语、口号、数字,看到的照片只有倒塌的房屋,画面上却没有一个人。唐山和她山高水远,她说心里也伤痛,但不切肤。30年后的7月29日,在首都机场转机的时候,她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唐山大地震的书,翻看了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书里讲到一群孩子从震后的唐山到石家庄育红学校,孩子们给大家汇报演出,载歌载舞,喊着一些那个年代特有的激烈口号,结果校长在底下看着受不了了,当场昏倒。这样一些孩子的故事突然就触疼了她。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突然间就被触疼的经历,因为人总有向善之心,但不是每次触疼之后都会有持久的震颤,并有所作为。张翎之前一直没有被宣传中听到的那些孤儿幸福成长的故事说服过,因为她没法想象,当一个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他会很快就从痛苦中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唐山地震发生的年代,今天这个国度里的很多人都还没有出生,或者太小,或者距离太远,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但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中的几乎所有人都作为历史见证者而“在场”,比如,当我听到一位广东的医生带着全家10口人到四川旅游,只活了他一人,于是他就留在当地参与救护;当我想到北川中学活着的学生,离开那里的时候,可能连一个亲人、一页日记、一张相片也没有带走,我就想,来路断了,哪里又是去路?

  小说《余震》并不是在探讨地震本身,而是在地震这种极端的背景下探讨人的选择,是为“心灵的余震”。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据说有7个国家与片方签订了合约,更有影评人把这部电影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苏菲的选择》相比较,后者是为女主角博得奥斯卡影后的巅峰之作,演绎的是一位波兰女子在集中营中被迫放弃了两个孩子中的一个,终生被回忆的痛苦缠绕直至也放弃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我对冯小刚的电影怀有期待,因为我们好像从来不习惯以个人的心灵之名来做出选择,所以当做出了某种选择也总能说出一大堆理由,从最初的自己也不相信变成了自己也被自己说服了,并心安理得。

  关于影片能取得多少亿票房的预言只是商业社会里一种必然会有的声音罢了。冯小刚说:“如果你怀着这样一个目的(娱乐的目的)来看1976年24万人罹难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片子,你是对他们的侮辱!这样(抱有娱乐目的人贡献)的票房,我不要,不在乎。”对于这种说法本身,我很同意,娱乐已经把我们曾经还有过的文艺精神和品格都销蚀了,而在娱乐至死这个旗号下被打造出的东西,通常连最简单的娱乐也做不到。

  张翎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余震》这部小说,是“疼”。其实一直到结尾,我也没能给那样一种疼痛找到解脱的方法。

  冯小刚说,去年年初,韩三平请他拍摄一部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电影,他当时很犹豫,因为以贺岁片享誉影坛的他并不想拍很沉重的电影,所以他也提出条件,要拍就拍部自己看过的小说,和地震有关。

  十几年前,在学校图书馆读钱钢《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曾深为存在于宇宙间和人世间的种种不可知的力量而感到惊悚,但总觉得那离我的世界很久远,所以纵也潸然却能够感到那是为别人而流的泪。今天,再读到钱钢为本书新版写的序言,却觉得惶恐而无奈,因为短短的文字中,每一个段落所陈述的都是不能调和的悖反,冷峻又森然。引用一段他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没有看清前面的一切。对无数的悖论,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答案埋藏在20世纪最惨烈灾害的废墟里面,埋藏在我曾经目睹曾经记录的历史里面。”

  我们趋向于历史,就是趋向于未来吗?如果我们廓清了这一片废墟上的迷雾,前途之上就不再有阴云了吗? 歌舞升平的时间再久,这些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如果没有答案,我们或许只能返归起点甚至回不到起点。

  回到本文要说的这部电影,无论怎样,去担当沉重的人都是有勇气的,这也是一种选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0721.html

更多阅读

5可以升级iOS8吗,苹果5s怎么升级iOS8 苹果5s可以升级ios8吗

5可以升级iOS8吗,苹果5s怎么升级iOS8——简介苹果在2014年的 iOS8 系统终于如期发布,新系统中自然有很多新功能,如支持第三方输入法,互联互通等功能。对于很多使用苹果5s的小伙伴想知道空间可不可以使用 iOS8 系统,答案是肯定的“可以”

声明:《23 5 23 5 32 32 23秒,32年》为网友不瞞情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