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茂林 最近拜访一位银行高层,其不经意间透露,在银行业曾经确实有一股势力,谋求干掉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联想起此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经表态“随时准备把支付宝献给国家。”当时让很多人困惑为何口出此言,现在理解,应当是在那样的一种政策风险的压力下透露出来的一种无奈吧。 6月21日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一直处于政策灰色地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了央行的监管体系。虽然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平台因根深叶茂,取得央行合法牌照已无悬念。但很多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恐将遭淘汰,事实上仍旧是一次残酷的行业洗牌。诸多业内人士更将该《办法》出台的背后,解读为是以超级网银和国有银行为主的“国家队”,对民营力量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起的挑战,是以国有资本垄断为特点的传统金融势力,借监管之名,对伴随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强力渗透。而在这场较量里,后者明显处于劣势,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国进民退”可能将成为现实。 事实上,这只是最近一两年中国国有资本加紧对互联网实施全面渗透的一个缩影,其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以民间、草根为特点的互联网也被渲染上越来越浓重的国有化色彩。而政府的每一次监管政策的出台和监管行为的实施,都可能成为国有资本趁机进入的一个绝佳良机。因为其天然的政策优势和身份优越感。使得其在每一次的监管面前,虽然草根势力可能伤痕累累,它们却总会是最大和最后的受益者。比如监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牌照制,而牌照的发放,国有资本总能优先拿到牌照(如视频牌照)。在不对等的政策倾向下,新经济就很容易演化成牌照经济。 所以,警惕国家垄断势力和相关利益集团借监管之名行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之实,在互联网业也并非杞人忧天。 也正因此,如今几乎每一次政府监管政策的出台、监管行为的实施,总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议和质疑。人们担心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受到破坏、创新的热情受到禁锢,怀疑政策和行为的公平公正性,会不会被利益集团所利用,国家垄断势力会不会借机侵蚀互联网,等等。
![国家队买入的股票 国家队的影子](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063460799295.jpeg)
按理,建立一个有法可依的互联网,营造以诚信、健康、良性为基础的网络环境和竞争氛围,应该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如果每一次监管新政的背后,总有国家队或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子在晃动,每一次监管新政,最大的受益者总是国家队或特定群体,又怎么能不让人怀疑监管的目的以及公平和公正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