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眼睛可以透露出孩子的很多信息,孩子经常眨眼的话家长就要开始重视了,那时的眼睛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病菌感染:结膜炎、沙眼
眼睛受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菌的感染,出现结膜炎、沙眼、角膜炎等,特别是滤泡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导致宝宝频繁眨眼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眼病光从眼白看不出充血症状,眼屎也不多,不易发现异常,但若翻开宝宝的上眼皮或下眼睑,便可觉察到有充血,还伴有像荔枝外壳状的细小颗粒。患有感染性眼病的宝宝,日常除了会频频眨眼之外,还可能有眼睛红痒、分泌物增多、易流泪等表现。
建议: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如果宝宝是患上结膜炎、沙眼等病毒感染的眼睛疾病,一定要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沙眼的治疗要坚持3~6个月才能奏效,所以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妈妈可选择抗菌、抗病毒眼药水,如氧氟沙星、无环鸟苷、鱼腥草、熊胆眼药水等;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需考虑全身用药治疗。
日常护理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告诉孩子不能用脏手揉眼睛,外出游玩时,也要尽量用流动的水洗脸。在幼儿园,不要和别人共用手帕等。家长还要注意宝宝的脸盘和毛巾要和自己的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
2、眼部疾病:眼睑内翻和倒睫
有的家长发现宝宝的两只眼睛总是泪汪汪的,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宝宝的下眼皮靠近内侧眼角的地方,眼睫毛是向里长着的。由于这些小睫毛的刺激,宝宝就会经常眼泪汪汪了。这种情况称作先天性睑内翻。宝宝倒睫时,由于其小睫毛很柔软,一般不会损伤角膜,所以不需要做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己好转痊愈。但是,如果刺激症状严重,宝宝不但容易流泪,还会频繁眨眼睛,用手揉眼,这时就应该治疗了。
建议:严重时需要通过手术矫正
发现孩子倒睫,不要随便使用镊子拔睫毛,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并不能破坏毛囊,睫毛拔掉后还会重新长出,有时还可能因细菌感染造成毛囊炎或眼边疖。如果是沙眼引起的内翻倒睫,就得积极治疗沙眼。
除滴眼药水治疗外,对症状轻的孩子,家长可不时地将其下眼睑轻轻牵拉外翻至正常位置。眼睑内翻的情况,很多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减轻,至4岁左右自愈,但严重的话则需要通过手术矫正。
3、疲劳性眨眼:用眼过度
现在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长期使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痒、眼部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眼眶痛等症状。孩子通过不断眨眼使疲劳的眼睛变得视觉清晰,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性动作。
不过,有些学龄前的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家长认为其可能是因为看电视时间长,视觉疲劳造成的,只是让其停止看电视,休息休息。专家说,其实当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可能是视力出现了问题,这时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检查一下视力、验光或检查一下眼底。
建议:注意劳逸结合
如果宝宝是因为用眼过度出现疲劳性眨眼,家长就应该督促他们多注意劳逸结合,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每天总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日常多做眼保健操,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滴一些抗疲劳的眼药水,如珍珠眼药水、玻璃酸钠眼药水。
如果你发现,宝宝即使不长期使用电子产品或者看电视,仍然出现经常眨眼睛的情况,就建议家长带宝宝去检查一下视力,要考虑验光配眼镜戴了。
4、习惯性眨眼:模仿身边人挤眉弄眼
经常挤眉弄眼、扭脖子、耸肩膀、挖鼻孔等,这些常常被家长老师认为是孩子调皮的行为,在儿科医生看来却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儿童抽动症也往往表现为频繁瞬目或不自主瞬目,这种较多见于5~9岁的儿童,但是孩子这种眨眼像是“挤眉弄眼”,会伴有皱额、歪嘴、耸肩,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改变,有的孩子还会发出怪声,甚至骂人、说脏话等。
建议:从宝宝心理入手
如果你发现宝宝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挤眉弄眼”,这可能与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有关,但是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宝宝调皮,而采用打骂责怪的教育方式,殊不知,这令宝宝的抽动症状不但不能消失反而更加频繁。
治疗宝宝抽动症,在治疗上应以矫正为主,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时提醒并帮助孩子自我控制,但切忌操之过急,切勿训斥打骂宝宝,以免造成他心理紧张而加重病情。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有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