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创业的未来世界,而连接这个未来世界的就是创业机会。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机会不一定始终在你身边,但机会意识是一定要有的。事实证明,很多人之所以未能成功创业,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缺乏发现、识别与构建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与智慧。
必须看到“创业热”的另一面,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创业是因为受创业大潮的影响,他们从来就没有内在的动力要去创业,也没有有关创业的新点子、新想法,或看到了真正的创业机会。创业实践得不到足够的理论分析支持,往往就会产生误区;创业实践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往往也是创业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
我们能否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在相当程度上要看创新性创业是否在我国未来几年风起云涌。如果中国的创业与高科技、先进制造业没有关联,创业不能推动高科技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那么,纵有再多的生存性创业,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也意义有限
思想者小传
斯晓夫
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同济大学全球创新中国创业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加拿大康大约翰莫尔森商学院、美国宾州布鲁斯堡大学商学院等。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是国内第一位担任国际创业创新管理顶级期刊Journalof BusinessVenturing(创业创新研究期刊),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 (战略创业研究期刊)客座主编的管理学者。并在许多国际著名创业创新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众创业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创业的新纪元。中国创业新时代的形成大致与三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顶层推动;二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等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创业机会;三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展现出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以往我们所依赖的一些政策红利已日渐式微,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从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中找到新的驱动力。因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上有效分析中国的创业创新,找出策略并明确方向,使创业真正推动创新的发展,避免众创变为“盲创”。
多中求其一:核心是创业机会
创业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我国学术界,有人认为创业的核心是创新或创业文化,也有人认为创业的核心是就业。但从2000年以后的创业管理研究来看,创业管理非但渐渐地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分支学科,而且还是最热门的学科。比如2014年美国国家管理学会年会论文中,创业管理研究论文数量名列前茅。相关的创业论坛、创业教育讨论等也成为人们争相参加的学术活动。
在我看来,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机会。创业机会对于整个创业过程或众多创业内容来说,就好像是一根线,创业内容则是不同的珠子。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机会这根线把不同的珠子串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那么,创业机会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者也存在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业机会存在于客观环境中,是被创业者发现出来的。因此,如何发现与识别创业机会成了研究者与创业者关注与开发的重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创业机会的发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是事实证明,很多创业机会是被创业者与社会构建出来的,同样,上述技术为创业机会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但无论是发现还是构建创业机会,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清楚: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新想法,看不到创业机会,是不具备成功创业条件的,尤其是对于创新性创业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创业机会的重要性,社会上目前流传小米掌门人雷军的金句“风来了,猪都可以飞起来”。
我个人理解,雷军所说的“风口”就是机会。我们周围有一些特别聪明的人,没有办法取得创业的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认识与把握机会的能力。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并非有机会然后去创业,这样的众创很可能就会变为“盲创”。
如果说创业者的人生是一个做梦、寻梦与圆梦的过程,那么成功创业是一个机会驱使与机会伴随的过程。创业者是否能够从开始做梦到最后圆梦,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机会的理解、认识与把握。最近,著名创业者比尔·格劳斯对“什么是创业最重要的因素”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排在前五项的分别是:创业机会因素占42%;团队和执行力因素占32%;想法的可辨性和独特性则排在第三,占到了28%;商业模式因素占24%;融资因素占14%。这项调查结果证明,创业行动力很重要,创业想法也很重要,但它们不等于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才是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人可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创业的未来世界,而连接这个未来世界的就是创业机会。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机会不一定始终在你身边,但机会意识是一定要有的,万一被你发现或出现时被你碰上或把握住了呢?事实证明,很多人之所以未能成功创业,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缺乏发现、识别与构建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与智慧。
乱中求其定:理论支持不可少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开启,从技术层面上看,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迎来黄金的创业机会分不开的。互联网在对各行各业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冲击中,创业项目遍地开花。这些创业机会使很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有关成功创业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有人描述说:过去这些年,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创业变得越来越进步。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创业热”的另一面,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创业,是因为受创业大潮的影响,他们从来就没有内在的动力要去创业,也没有有关创业的新点子、新想法,或看到真正的创业机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盲创”会导致创业的失败。创业者开始想通过创业增加自己的财富,但由于没有遇上或把握住创业机会,最后也就满足于为了生存做一个可以糊口的小生意罢了。我曾经走访过不少创业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创业的艰难与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些创业者认为创业就是就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自己照顾自己,因此,创业不需要什么新想法、创业计划,具体的创业内容就是走一步看一步。造成这种理解与认识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中国创业管理理论研究大量落后于创业实践是一个重要原因。创业实践得不到足够的理论分析支持,往往就会产生误区;创业实践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往往也是创业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创业者更有方向感?理论支持与理论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有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到底怎么理解大众创业?从理论上来分析,一是因为中国经济的不断市场化,国企与民企的比例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业经济正在快速向服务经济过渡,因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又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创业机会。这种创业的性质的确具有众创的特征或称大众创业。但在另一方面,创业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表明,创业可以分为生存性创业与创新性创业,就创新性创业而言,创业这项原本专属于精英的活动全面大众化是有相当难度的。创新性创业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具有大众属性。就是在美国这个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国度,创新型创业者/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每年大约也只有4%—6%的新生创业家/企业家。这一类用具体的理论分析创业热点问题,目前在我国还是不够多,然而,它是化解创业误区的良药。
一种有效的理论分析有时候可以理清一盘乱局,这就是理论的力量。有一个著名智库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职者中,51.9%的市场人员、51.4%的管理者、48%的技术人员、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职人员都有创业的想法。由此可见,对创业的冲动并非个案,而是几乎覆盖了各个层级和所有职能。当一个企业中将近一半的员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创业,意味着什么?Facebook如果在中国,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离开,变成了100个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时候,更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的知名企业。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在美国发生?这就需要深入地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又比如,现在有一种现象,即很多人感叹中国创业者素质水平低。然而,创业者的素质变量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受到创业的情境变量制约的。中国的创业情境很特殊,总体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有研究证明,中国创业者是在复杂环境中创业最能够进退自如的。因此,在这方面,中国创业者的素质是存在竞争优势的。再如,创业失败是目前世界上一个研究创业的热点,如何解释创业失败,以及失败后的再次/连续性创业,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它可以使创业者看清创业失败是怎么回事。理论分析创业乱象与误区,是成功创业必需的一部分。
除了理论分析,要解决创业乱象,还要尊重标准与程序,建立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与创业制度,使每个参与者都跟着制度与规则走。比如,创业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如何用资金去支持一些有很好创意的创业项目?这就要求申请政府资金必须尊重标准与程序,每个参与者都一样,凭创业计划书质量取得政府资助,而非凭关系获得创业项目资助。美国的本科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准备创业计划书。因为要取得创业项目资助,大家都遵循相同的标准与程序,跟着写好创业计划书的路径走,因此,很少产生乱象,这值得我们借鉴。
难中求其成:方向一定要正确
中国创业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国的创业虽然在过去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的问题就是重视经济创业,轻视社会创业,没有将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此外还有,对于创业环境的建设概念不清,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说成是创业活动,创新性创业在创业总量中的比例严重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一定要正确,方向不正确,速度就失去意义。就国家层面来讲,追逐创业成功的目的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在困难中取得创业成功,即如何难中求其成,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注创业带来的社会进步。现在有太多人关注经济创业,而忽视社会创业以及社会创业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创业要“难中求其成”,首先要重视的便是如何使更多的创业者与组织投入并进行社会创业,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创业的作用与意义大家都清楚,但对于社会创业,尤其是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制约的过程,并不是所有人都自觉认识并加以明确的。社会创业是一种通过创业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价值的过程。社会创业涉及到很多内容与变量,但核心内容与变量是创新与减少贫穷、环境保护与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创业就是要通过创业的途径来推动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增加价值与传递正能量。在中国,创业者喜欢引用约瑟夫·熊彼特1934年对创业的描述:创业,首先要有一个梦想和创建个人王国甚至王朝的意愿,尽管这不一定是必需的;其次,要有一种征服的欲望,即战斗的冲动,为了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强大,为了寻求成功,不在意成功带来的结果,而在乎成功本身。
熊彼特对于创业的描述自然深刻,但那毕竟是在上世纪30年代。现在创业的时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家层面,一定要坚定地将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绑在一起,使二者可以同步发展。现在我们明显注重经济创业,相对轻视社会创业,因此导致不少创业带来社会问题。美国等国家创业之所以比较成功,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同步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二,提升创业者素质。如果说创业是创业者的做梦—追梦—圆梦的过程,那么,除了经济创业的天赋能力,创业者的社会责任与善良是至关重要的。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运用起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因为常常要面对很多诱惑。我国创业的成功需要大量的具有社会责任与善良品质的创业人才。这样的创业人才如何产生?学校对于培养这样的创业者可以起一部分作用,但一个完整的创业者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创业人才需要靠流动与好的创业环境锻炼与培育出来。因此,政府要把建设创业环境放在与建设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建设好我国的创业环境,还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创业人才到中国来,中国的创业人才也可以通过这种流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与智慧,成为新的本土与国际型创业人才。
其三,通过创业推动创新。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几百美元上升到四五千美元,政策的成功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人均GDP从5000美元达到10000美元或15000美元以上的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经由创业推动创新,通过创新性创业的成功来实现的。如美国创业的创新带来了大数据技术、云技术、智库的建设等等。而这些技术又推动了美国的创业。就技术创新而言,有人认为现在是一个相对的空窗期。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说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只要创业风起云涌,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创新发展,因为很多创新是通过创新性创业发现或构建出来的。
中国目前处在转型期,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批的创新性创业。我们能否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在相当程度上要看创新性创业是否在我国未来几年风起云涌。如果中国的创业与高科技、先进制造业没有关联,创业不能推动高科技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那么,纵有再多的生存性创业,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也意义有限。
从全球过去100多年的创业过程来看,尤其是从近15年的创业变化过程来看,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综上所述,创业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三项条件:不断与时俱进的创业理论体系的建设;有能力和志向实践创业理论并不断总结提高创业理论的创业者队伍;一个好的人人遵守的创业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以及产生正能量的创业文化。我相信,只要做到上述三点,那么就像在“多中求其一,乱中求其定,难中求其成”中各取头尾三个字所显示的那样,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创业必定可以从“多乱难”到“一定成”。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创业职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