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之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案例: Fs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服装的中型企业,一部分产品是自产自销,而绝大部分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公司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自从公司的前厂长离开自己创业后,整个形势就开始慢慢地变化。老总开始物色具有丰富服装生产和出口经验的管理者,结果前后来了三任厂长都改变不了车间混乱的状况,生产的服装几乎每批都被外贸公司退回返工,产品的质量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让公司大幅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公司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导致员工的工资锐减。一时间公司内部流传着各种消息,如:又要换厂长了;刚做的一单又要返工;这个月的工资老板会压着不发;老板准备放弃这家企业等等。

  而这时公司的老总正在和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谈判,希望能获得一个100万元的海外订单,在离开公司之前虽然他也知道公司内部人心不稳,但他认为只要能签到大额的订单就可以稳住员工的心,然后生产也会走向正常。结果,当他给员工发了上个月的工资,回到车间却发现已经有40%的员工集体在领到工资后就已经辞职。他发现这些一起离开的员工大多是来自同一个省份,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

  试以非正式群体理论分析上述情况并总结该老总管理中的失误。

  分析: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在人们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文中所描绘的离开的员工,可以说是非正式群体.他们的特点是:

  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同一个地方来的,或者以前在同一家公司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2、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3、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公司上司进行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对整个公司的基础进行松动,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老板在管理中很明显忽略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开始并不完全就是反公司的,但是由于前面的例子使大多数人都有了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担忧,出现群体极化现象是很正常的,让员工留下的办法不应该是靠钱,而是靠公司集体的力量。让人内化的离不开公司,而不是给他们外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借口。

  延展阅读1:“非正式群体”概念起源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起,梅耶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只反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或职务)关系,不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却时时都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却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他在实验中发现,工人们在生产中自发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如干活不能过于积极,也不能过于偷赖。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

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之非正式群体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很重视非正式群体。他们的一些研究指出,在自由和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仅不会涣散劳动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正式群体具备集体主义倾向,则更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相谅解,具有情绪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而这正是正式群体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库兹明在研究生产班组中的非正式群体时指出,非正式群体有时会降低生产率。他主张不必破坏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而应适当地加以引导,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巩固正式群体。

  自8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也对工厂、企业、学校等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对企业生产和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区别,在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正式群体的领导成员的权威性优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对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满足生产者的心理需要(如自尊、交往、情感、安全、解决困难、发挥个人才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企业中不同属性的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成因素有明显的判别生产性非正式群体的组合往往以工作态度、品德、劳动技能、技术水平、身体素质为主要原因,非生产性的非正式群体的组合原因则受性格和空间关系(平时的联系)影响较大;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往往是能力较强、文化技术水平较高、品德较优的人;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有较大的稳定性。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合理的社会需要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动力,大学生特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适宜土壤。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应加以引导,要善于满足学生合理的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正确地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

  延展阅读2:“非正式群体”形成条件

  随着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条件、结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型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有:

  1、时间空间条件。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某些共同工作和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彼此生活、工作地点比较接近,或是共同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如果能控制这种条件,也就从一个方面控制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2、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在正式群体中,几个人对某事有一致看法,或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3、个人的心理条件。主要指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气质性格的相容性。这方面的条件是内部的,具有决定性,往往决定了一个非正式群体的稳定程度。

  4、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例如同事、同乡、同学等。人们还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结构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型,主要成员的地位、背景都相似;垂直型,涉及正式群体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混合型,即上述两种成分都存在。根据非正式群体性质的不同,又可以把它们分为:工作型、经济型、生活型、情绪型、混合型等几种类型。爱华阅读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891471/537919851.html

更多阅读

电大《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 电大法学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案例分析程正方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章 结论案例:抵制听课说明了什么?分析:在学校管理中应慎用经济人假设。李校长采取“突击听课”的方式来检查教学的做法受到教师的抵制,管理方法上的行不

《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段解 齐物论 译文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浅解:以指喻指,喻,求证、证明。在通行的译本里,此句常被译成:“用拇指来说明拇指不是指,……以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概念、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

第一章 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第一节 心理学及其分化发展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两大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一些具体内容。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管理心理学》教案选登 登山游戏美术教案

第一讲第一章 概论本讲要求:1.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了解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3. 了解和掌握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一、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管理心理学也称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的一个

声明:《非正式群体 管理心理学之非正式群体》为网友飘渺的姿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