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在这里了”,“你要是再不回家,就永远不要回来了”,“你总是这样哭,妈妈不再爱你了”,“这样做不好哟,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生活中的你,或者身边有没有这样对待孩子的呢?比如在公园里玩耍,孩子可能疯过了头,父母很着急回家,反复劝说,孩子仍然没有回家的意思,失去耐心的父母可能会说:你一个人在这里玩吧,妈妈走了。或许这一招很管用,但是在孩子的心中,有可能留下这个阴影:妈妈真的有可能不要我。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有被遗弃的感觉,让孩子有一种可能孤零零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幻觉。
人都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对方需求的本能。如果我们的行为能够给对方带来满足,我们内心也是很喜悦的。比如走在路上有人问路,刚好我们知道怎么走,帮助对方之后,我们内心是比较喜悦的。同事今天刚好生病,而我们出于关心,手边刚好有感冒药,我们肯定会递过去,看到对方服药后身体好转,我们内心也会比较开心的。亲子关系中,为了孩子的需求,父母愿意牺牲一切来满足孩子,同样地,孩子也有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满足父母的意愿。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的父母需要我们,我们大人是不是愿意为父母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其实小孩也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忽略了孩子的这种心理。比如当你生病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孩子一旦发现父母这种情况,有可能行为上比较配合,本来很调皮的孩子,也突然会变的比较乖巧。其实孩子也是愿意为父母的需求做出牺牲的。当父母对孩子说出“我不要你了”,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行为确实让妈妈生气了,从自己的世界中警觉,然后顺从妈妈,但同时也有了一种可能被遗弃的恐惧。
生活中也会由于工作的原因,有时候,做父母的不可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归会外出学习或者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提前给孩子讲好,爸爸或者妈妈会短暂的和你分开几天,妈妈尽管不在你的身边,但是妈妈仍然是爱你的,并且在外面,尽量每天给孩子打个电话,通个视频,和孩子的链接最好不要中断。对于一些需要上班的妈妈,幼儿期的孩子可能在妈妈每次上班前会不适应,每次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妈妈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不要趁孩子不知道或者熟睡的时候离开,避免给孩子造成被妈妈遗弃的错觉。
一旦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缺少安全感。比如小时候被送人的孩子,或者有寄养经历的孩子。成年后总会有莫名的孤独感,总有需要人陪伴的感觉,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失恋之后,很难走出当下的困境。这样的成长经历可以通过疗愈重新和修补和父母的关系。正视一些生命中的经历,调整心态,如果你认为生命是孤苦的,没有人爱你,那么,你的世界很可能真的孤苦和没有人爱的——因为你自己躲在阴暗处,太阳自然照不到你。然而,如果你抛弃这种信念,相信“到处充满了爱,人们爱我,我也爱别人”,那么你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可爱的人将会走进你的生活,原先就在你生活中的人也会变得更加可爱,孤独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可能心理上形成的伤口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童年时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伤害也许并不明显,但是不表示不存在。作为成长中的父母,应该有这个觉知,尽量少给孩子一些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