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paranoia ),精神病的一种,以逐渐发展的按逻辑构筑的系统化妄想为特征。最常见病症的是夸大、被害或有关躯体异常的妄想。偏执狂的发生机理,按巴甫洛夫的意见,是强而不可遏制型的人所发生的,这类人的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偏执狂大多具有特殊的个性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易激动、自尊心强、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好幻想等等。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沃纳•赫尔佐格先生是一个偏执狂。但是能拍出像《陆上行舟》这样的电影的人,绝不是一个轻易接受改造并轻易妥协的人。作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文德斯和赫尔佐格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为数不多的还在继续电影实践的导演。和文德斯越来越好莱坞化的表达所不同的是,赫尔佐格始终都在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个人口味。从早年的剧情长片到最近几年的纪录电影,他一直按自己的节奏拍摄电影。票房、赞誉这些对于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至少不是促成他拍摄电影的主要动机。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陆上行舟》是赫尔佐格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在秘鲁制冰的叫菲茨杰拉德的商人,在听了著名男高音卡鲁索的演出之后,他非常激动,决定在自己居住的小镇上也修建一座宏大的剧院,以此来邀请卡鲁索去演出。修建剧院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于是,菲茨杰拉德开始游说那些有钱的商人,但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听上去有如天方夜谭的计划买单。在他们眼中,菲茨杰拉德的举动太疯狂了。
为了募集资金,菲茨杰拉德答应当地橡胶大亨前往乌圭里亚林区进行收割。唯一支持他的人就只剩下她的情人,一所妓院的老板娘。在她的帮助下,菲茨卡拉多购买了一艘旧船,开始率领着船员向那片雨林深处进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菲茨杰拉德的队伍,甚至还有雨林中的土著。正是靠着他们,菲茨杰拉德一步步接近着自己的梦想。他硬是活生生让大船跨越了高山,缓慢进入河道。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菲茨杰拉德终于如愿以偿。
影片的最后,菲茨杰拉德等来了卡鲁索与歌剧,更等来了他的爱情。电影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在菲茨杰拉德的情人身上,但这个人物的存在却是菲茨杰拉德最终能“陆上行舟”的关键。她提供给菲茨杰拉德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我,至少还有你在我身边。当所有人都不信任他时,只有她坚定地站在他的一边。
真正为理想主义买单的人,不是那些有钱的商人,而是一个从心里默默支持菲茨杰拉德并且并不重视结果的女人。其实,菲茨杰拉德最后是否能成功对她而言并不重要,对于女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和一个有梦想和有激情,并敢于行动的男人在一起更难得的事?
菲茨杰拉德靠着强大的激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又得到了自己的爱情。两个行动,一个信念。赫尔佐格正是用《陆上行舟》传递了这个信念:对梦想和爱情始终的执着与狂热。
执着与狂热,没错,《路上行舟》不是一部在摄影棚鼓捣再加上一些电脑特技就拍出的电影,它所有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拍摄电影,没有一点偏执狂的执着与狂热,恐怕很难实现。危险还是有的,困难也还是存在的,关键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
在《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一书中,赫尔佐格谈到这部电影时曾说,“作为一个巴伐利亚人,热点丛林的丰饶、狂热和生机勃勃都对我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对我来说,热带丛林永远代表着某种更深刻的现实,但身处其中绝算不上是很难战胜的挑战。一座热带丛林之只不过是一座森林,仅此而已。是旅行社虚构了那些丛林危机四伏的说法,我实在不觉得那里有什么危险”。正是这种基于一种狂妄心态之上,赫尔佐格和他的摄制组才完成了这样一部电影。
其实赫尔佐格不正是那个菲茨杰拉德吗?那些和他一起的摄制组伙伴们,正有如受到菲茨杰拉德手下的老船长、土著一样。他们的狂热与行动,其实正来自于他们领导者的强大的精神感召。在这种感召之下,他们才把那种看似空想的念头变成了现实。
《陆上行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算是一个疯子拍出的讲述另一个疯子疯狂行径的故事。疯狂,如果仅停留在头脑的想象之上,那它还算不得真正的疯狂。而对于赫尔佐格来说,他和他电影的主人公则完全把这种别人眼中的疯狂付诸了实践。无论是影片中的菲茨杰拉德还是赫尔佐格,他们是梦想家而不是空想家,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行动主义者,都是有梦想的偏执狂。
赫尔佐格曾说过,假如我的电影,能够使一个人感到安慰,我就满意了。但很显然,他的电影安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