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病源、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又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婴幼儿秋冬腹泻即是一种病毒感染性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所致。轮状病毒最早于1973年发现,形如轮状,故命为“轮状病毒”,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G组。
秋冬腹泻祸根——“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6月以下婴儿因体内存在来自母体和母乳中的抗体,一般少发病或病情轻。
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10-12月秋冬季节,其他季节和年龄段亦有散发病例。感染后5天可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3周左右出现IgG抗体。常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也可经空气呼吸到传染,该病传播快,范围广,传染性较强。
轮状病毒的潜伏期约2~3天,主要侵犯近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使小肠绒毛细胞脱落和(或)细胞结构破坏,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分泌增加,导致渗透性腹泻,肠绒毛大量破坏,肠蠕动加快,又加重腹泻。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也可在10天以上。临床以腹泻、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
呕吐多为轻度,多发生在起病初1-2天,随后出现腹泻。大多数患儿常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腹泻蛋花汤样水样便,每日5-10次或10数次,呈黄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粘液,无脓血,无腥臭味。大便镜检有脂肪球,很少有白细胞,细菌培养物致病菌。目前便轮状病毒检测多采用提取粪便中病毒RNA,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
对症下药
由于患儿频繁腹泻、呕吐,食欲低下,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甚至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腹泻症状,就应积极就医,防止脱水。对轻中度脱水患儿给予口服补液即可,而对腹泻时间长或腹泻严重脱水的患儿,则需积极静脉补液等治疗。
那么家长如何判断小儿脱水程度呢?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孩子腹泻后感觉口渴喜喝水,即是脱水的危险信号。临床上判断脱水的症状或指标还有眼窝凹陷(小婴儿还应观察前囟凹陷情况)、皮肤弹性、尿量、精神反应状态(哭闹、精神不振甚至嗜睡)等,这对临床医生在未查电解质、血气等情况下判断患儿脱水程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至今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目前临床主要是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及对症治疗为主。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则给予静脉补液纠正。在腹泻时,多伴有肠道菌群紊乱。临床上建议服用一些微生态调节剂及粘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生物保护屏障,如金双歧/培菲康、妈咪哀、乐托尔等。胃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可缩短腹泻病程。
家庭护理
除了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外,患儿的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合理调整饮食。对于腹泻患儿不必禁食,只要患儿能吃、有食欲,就鼓励其进食。母乳喂养的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而以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奶粉可冲得稀一些。患儿反复腹泻,家长不免担心这样拉下去孩子受不了。因此在孩子能吃的情况下,就想尽办法增加营养,各种肉泥、鱼片粥等纷沓而至。这时需要注意的是,饮食宜由少到多,由稀至稠,不宜过多过杂,尤其油腻、过甜的东西,以免加重腹泻。对腹泻时间长的患儿,建议改用特殊的去乳糖奶粉。
除饮食调整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一方面患儿的奶瓶奶嘴、汤勺等在每次用钱和使用晚都应该用开水洗烫,煮沸消毒更佳。孩子的玩具和经常接触的东西也要注意清洁,以免反复自身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作为患儿的护理工作者妈妈每次喂哺前宜洗手、清洁乳房,换尿布后勤洗手。
再就是注意房间保持通风。除了严把“病从口人”这道关外,还要注意患儿柔嫩的臀部护理。由于便次频繁,患儿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各种用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多家长会选择干净方便的尿不湿。在这里建议家长最好用柔软的棉质类作尿布,或在婴儿柔嫩的皮肤与尿不湿间垫上一层棉质类尿布。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便后宜用细软的纱布蘸水洗,洗后可抹些油脂类药膏。
总之,一旦孩子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除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外,婴幼儿秋季腹泻过程中可合并中耳炎、肺炎,严重者还可并发肠套叠、肝脑综合征、脑炎、心肌炎等,甚至导致婴儿猝死,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安全度过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