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菜文化 鲁菜的饮食文化

      鲁菜,即山东菜。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气候适宜。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做法,反映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穆宗的宰相,临淄人段文昌,精于饮食,自编食经五十卷,成为历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称"北食"即鲁菜的别称,此时的鲁菜已具规模。明清两代,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鲁菜的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巧于用料,注重调味,适应面广。其中尤以"爆、烧、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瞬间完成,营养元素不易流失,食之清爽不腻。

中国鲁菜文化 鲁菜的饮食文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254471/275502727.html

更多阅读

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约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崇尚单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于对"周礼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文化。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

中国筷子文化 筷子的中国文化

箸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独步世界的进食用具。在我国距今7000-6600年新石器时代的非金属的古箸实物、多为骨箸。如今,在千姿百态的进食器具中,箸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一、“箸”的文字源流食箸,古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

通过网络搜集整理,比较全面,欢迎转载。篇幅有点乱,有时间了准备按汉语拼音的次序重新编辑,方便检索。大家先看着。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声明:《中国鲁菜文化 鲁菜的饮食文化》为网友撩濕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