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能理解破十法吗 如何让小孩子理解,有些事儿别人能做,自己不能做?
先让我们来看看,当孩子不理解别人(不懂礼貌)的时候,家长或者看护人通常会怎么做呢?
1. 说教:很多父母都喜欢采取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孩子,比如最常见的『你应该把玩具/吃的分给小朋友啊,这才是懂礼貌的孩子,好不好?』,尤其是老人们,特别喜欢强迫3岁以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这些说辞是要求孩子做个好孩子、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其背后的含义是: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好、不乖了。这种说教往往令孩子觉得很困惑。而有的女性看护人则喜欢长篇大论地对孩子的行为发表意见,却不知道孩子早已在长篇大论的说教中迷失了。
2. 恐吓:这种也很常见,例如『快点把东西收拾好,不然妈妈不要你了/走了/不爱你了』,或者『你要是不听话,待会儿你就别想吃饭/玩游戏/出门了』,或者『你再不听话,一会我告诉你爸爸/妈妈,看他/她打不死你!』这基本是不拿小孩当『人』看,只是作为实验中的小白鼠一样给予消极刺激——即使孩子听话了,也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且一旦取消了消极刺激/惩罚,孩子就容易撒欢地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3. 命令:这种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把你的东西分小朋友一半!』,『不许说话!』等等。当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之前(2岁之前),多半比较听话,这时候直接用命令的方式可谓简单粗暴『有效』;但当孩子大一点之后,一味地命令则容易加剧孩子的『逆反』或者『叛逆』,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有的妈妈在公众场合抓狂地命令孩子,却毫无效果,最后变为恐吓、破口大骂以及出手揍娃。
4. 批评:我们实在是太喜欢批评人了,因为我们就是被自己的父母给批评大的。批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别人的不对,例如『你的表现真是太差劲了!』,『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没说话,你怎么就不能安静一点呢?』这种方式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或者说在孩子脸皮还没变厚之前)比较有用,会让孩子感到内疚、惭愧,但是对于还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的孩子,以及习惯了批评的孩子几乎无效。
5. 孤立: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以后,采取孤立和回避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孤立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同时也无法真正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家长虽然没有刻意孤立孩子,但是夫妻意见太一致了——妈妈一开口骂人,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打人——没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劝解和开导,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6. 表扬: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予以表扬。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到的很少,因为很多成人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觉得『孩子本应如此』,做到了是理所应当的,做得不好才该好好教育。
7. 忽略:曾经在北京的新光天地电梯里,看见有个满身名牌的年轻妈妈,对于自己孩子的哭泣求饶不闻不问。当时孩子一直哭着『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你理一下我好吗?』可是这位妈妈直接无视了孩子,不为所动。
8. 直接惩罚:这也是很常见的处理办法了,毕竟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一顿,下次就不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回答过: 在此不详述了
9.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孩子打人时,家长就打孩子,让孩子能够『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有一定作用,但是对小一点的孩子,只会觉得自己被打了。
10. 启发诱导:反复劝导孩子,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然后要求孩子复述。这种做法依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更有效。那些选择破口大骂或者暴打一顿的家长,其实是在对于自己『没法管教孩子』的无能感的宣泄。回顾上述处理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清自己惯用的办法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其他温和有效的替代方案。
下面说回正题。
题主想让小孩子理解别人,但遗憾的是,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别人的,尤其是4岁以下的孩子。 提到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而在1978年,心理学家又提出名为『心理理论』的说法,大意是孩子要到4岁左右,才能逐渐了解到自己和别人所感知、所想、所做是不同的。因此,尽管有人提到了需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但却不一定对4岁以下的孩子有效。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向孩子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小强有一个纸筒,小丽有一个塑料盒,塑料盒里有一个小球。小丽盖上塑料盒盖,离开了房间,这时,小强把球从小丽的塑料盒里拿出来,放到自己的纸筒里。小丽回来以后想玩小球,会去哪里找呢?3-6岁的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正确概率分别是25%,38.8%,61.4%,78.3%(王益文,张文新,2002)。也就是说,大多数3岁孩子通过故事已经知道了小球改变了位置,而他们认为故事里的小丽也同样知道这一点,将“自己的心理”与“他人的心理”混淆了。这是因为大多数3岁的孩子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还不够成熟,这种能力能让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和还没上幼儿园的『熊孩子』沟通起来太费劲儿:明明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明白呢?明明答应了的事,怎么说变就变呢?
所以,如何让孩子理解别人,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至少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别人的——连理解自己都略显困难。所以,需要区分年龄段和个体情况来予以引导。
1. 对于4岁以下的小孩子,尽管他们不能理解别人,但你却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最有效的。
先说说我家小萌抓眼镜这种『不礼貌』的行为。
小萌8个月时,觉得眼镜很新奇、很好玩,应该是一种可以玩的玩具:你看,妈妈都戴在眼睛前面玩了呢!当时,我们的做法是让他玩一副不要了的平光眼镜,作为『替代』,满足他想玩眼镜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抓掉我的眼镜。
到小萌11个月时,他已经了解眼镜不是玩具了,但是他还是会突然来抓我的眼镜,一旦观察到我瞬间激烈的反应,就会咯咯咯地笑。这时,他会觉得『抓妈妈的眼镜』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在他抓掉眼镜时表现得非常平静,就像没有看见他的行为一样;但是,当他抓起地上的小球时,我们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和惊喜。很快,小萌就丧失了抓眼镜的兴趣,而是利用其它玩具和我们互动了。
到小萌14个月时,有一次,他又突然地抓取了我的眼镜,并且哭哭嚷嚷的,希望我陪他玩耍。此时,『抓眼镜』对他来说,是引起我注意力的办法;但显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们给了他一个铃铛,只要他摇晃铃铛,我就放下手里的事来回应他。
小萌16个月时,已经不再抓我的眼镜了。他不仅会帮我寻找『眼镜到底放哪儿了』,还会帮我戴上眼镜。很多时候,在大人看来小孩子『不懂礼貌』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表达自己诉求的方式——如果根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又约定好新的表达方式,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所谓的问题。
2.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尝试让他们去理解社会规则、别人的感受等,从而形成使其受益终身的『换位思考』方式。
当孩子满4岁以后,心智发展会进入高速增长期。这时可以教给孩子什么叫『换位思考』,帮助他们了解别人的感受。我觉得有几种方式是值得推荐的:
1. 预先学习。绘本或者故事正是很好的『预演』方式。例如《David, No!》等绘本里面列出了很多小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和孩子一起读这类绘本,有助于孩子提前形成约束和规则,从而避免出现上述行为。这类绘本很多,可以买一整套陆续学习。
2. 场景再现。当制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以后,等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时,需要重现当时的场景,予以教育。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后,可以回家以后由爸爸或者妈妈表演孩子的行为,并告诉孩子:这样是没法达到目的,并且会影响到别人的!接下来,注意了,需要进一步教育孩子,询问『这种做法对吗?』如果孩子说『对』,那就明确告诉孩子『不对』,并解释原因——直到孩子能说出『不对』,再予以表扬和肯定。连续几天进行这样的场景重现教育,对孩子形成礼貌的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
3. 以身作则。当孩子具有自我意识以后,会不仅仅『听』父母怎么说,还会『看』父母怎么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进而教育孩子时事倍功半。例如,有的妈妈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闹,但是教育方式确实拼命喊着,『别哭了!烦死了!别吵了!吵死了!』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都可以大吵大闹,却要求我不能如此?很多父母喜欢言传,不喜欢身教,是因为言传很轻松,还因为他们从心底认为『我是你老子,我说的话你就该听,即使我做不到,你也得做到』。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毁坏自己的威信。
更多阅读
增强体能十法 5Q地带 如何增强体能
增强体能十法你若想真正拥有勃勃生机、精力充沛,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认真做起:1
罪孽深重的人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破瓦法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
特别提示:本文只适合有缘者阅读,不宜扩大影响,敬请新浪博客的编辑朋友勿推荐到博首,谢谢。补充提示:由于修破瓦法容易出现心识离开肉体去各地(甚至离开人道)游玩而忘记回来或不愿回来或不知道如何回来的情况,最好能在上师指导下修此法,否则
客房迷你吧 客房“迷你吧”促销十法
客房“迷你吧”促销十法一计:灯光引诱法。客房夜班服务员做完夜床,除开启床头灯外,再让“迷你吧”灯筒处于开启状态。客人进房一插电源板,除了“夜床”加背景音乐的温馨动人外,“迷你吧”的灯光折射出吧台琳琅满目的食品和酒水,正频频向
不受情绪挑拨 第74节:第十一章 如何不受人情的伤害(1)
系列专题:《做人做事好心态:塑造自己的成功者心态》 第十一章 如何不受人情的伤害 要想精神愉快,就要心理独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很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了,那也无关紧要,你仍然需要微笑着面对生活。 □
朋友网能查到对方qq吗 如何从朋友网查看对方QQ号
如何从朋友网查看对方QQ号――简介有时候,我们会从朋友网上看到一些想要结交的朋友,可是却不知道如何通过他们的朋友网看他们的QQ号,今天来看一下吧。如何从朋友网查看对方QQ号――方法/步骤如何从朋友网查看对方QQ号 1、登陆自己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