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写对话之所以会觉得变扭是因为你忽视了对话其实也是一个情节。而作为一个好看的情节必然需要刺激和冲突!!
反应,心理,动作+说话,这是一个完整的R。这个R,要对应一个M,都R完了,没有M,就别再绕回来再R了。
怎样算一个情节呢?
应该是,一个冲突从起到收,算一个情节。
MRU的解释:
MRU,应该说,是组织小说的基石。就是,MRU,算是小说里的“最小单元”。
Motivation-ReactionUnit(刺激-应激的单元)是指动机-反应交替,或者说动机-反应,是一个意思。又或者说,刺激-应激这样说更加的直观。
首先,是第一条,小说,是主观的。小说里,不应该有“客观事实”。
小说里,客观事实是无用的,要的是主观的感受。一篇小说,不是说明文。它要传达给读者某种感受,而不是某种知识。
比如说吧,很多三流种田文里,到处堆衣物饰物的描写,然后以为那是“红楼风”可是,红楼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里,她看见了穿了那衣服的人,是两腿一跪,叫了声“奶奶”的。
红楼里那衣物描写,对人产生了影响。它就不是简单的客观描写,而是产生了“主观”的影响的,对人产生了影响的。如果就扔那么几个字在那里,后面没影响,就成了传递“知识”,而不是传递“感觉”。
这就是MRU的来历。M,是客观的存在,R,是主观的反应。有了R,M才能活起来。有了M,R才能连起来。
如果一一路刺激刺激刺激,MMM……然后不来个R,读者会觉得啰嗦。为毛捏?因为那些刺激都落到了空处,白写了。没用。于是读者会有“白看了半天”的感觉。
如果你来个应激应激应激应激应激RRRRR……中间没有刺激,结果就是读者看着累,跟不上。为啥累?因为脑子没个休息的时间一直在跟着“主观感受”,感受两下前面的M==>刺激是啥的记不得了,就是不轻松了。
反正就是,你自己试试看,眼睛盯着屋子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点看,别动,就盯着它看,你自己看你多长时间觉得很无聊想挪视线了?
3秒?5秒?10秒的话那你真有耐心。看文其实是一样的,你要是M个没完或者R个没完,让读者看超过了半分钟,弃文时间到。
一般最多来说,一分钟你能看1000字就是强人了,正常人就看个五六百字吧,你可以算算,五六百字,就是两三段。换句话说,如果你两三段都还不能完成一个M或者R的步骤……你的现幕,就不及格!
其实动机也就是主观的,因为是主角一双眼睛所见的。所以,动机,并不是一种全面具像的东西。不过剧情要求有时候还是需要作者跳出来旁白下。把构架里,大范围里的东西说一下。
一个现幕,就是你实打实地在呈现一个冲突的时候。现幕和续幕的区别,现幕的视角人物选择,这些这里不讲。现幕是由MRU串起来的。
我现在假设你已经有了一个冲突,然后已经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视角人物来呈现这个冲突。你怎么呈现冲突?你的任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首先,你的目的,是表现人物。任何冲突的终极目的,是让读者对你的主角产生共鸣。就是,冲突本身,会螺旋上升到顶点,就是最后的高潮和收尾,而在冲突之中,如果你要让读者悬心,读者就必须,我是说必须认同你的主角。如果一个让读者讨厌,或者更可怕的,是漠不关心的主角,再多的冲突再多的故事,也都成了空。
那么读者怎么才能认同一个人?这个人要让读者觉得亲切,觉得是自己也可以成为的人,但是又能做到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这个以前讲过的……
换句话说,吸引一个读者的,是这个人的品质,性格,而不是外观。
而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不是作者说:“她性格清淡”就能行的。那个品质性格,是要呈现出来的。怎么呈现?当你选用她做视角人物的时候,用她的心理和行动。当你选用旁人做视角人物的时候,用她的行动,和她的行动对旁人所造成的震撼。
这些都是在R里,所以,一个冲突,你去呈现的时候,要记得你的任务是双重的。你要把这段故事,就是这个冲突,这个情节,给读者交代清楚。你还要在呈现这个故事的同时,让你的主角萌。
如果只是“这段该说的我都说清楚了,可以结束了”这种心态写不出好文的。要呈现什么,要表现什么,这是双重的。其实,要呈现什么,就是这个故事本身,是多落在M里。而要表现什么,是多落在R里。呈现故事,表现主角的萌。用M去主呈现,用R去主表现,因为R是唯一可以表现萌处的时候。同时用它去交代故事本身你可能顾不过来。
然后来说MRU本身,MRU本身很简单,就是你选定一个视角人物,让她去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然后她所感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对她会产生影响。什么影响?首先是本能的反应。
比如火烧了手,哎呀一声收回来,这是本能的反应。然后是心理:靠我今天怎么这么心不在焉的能把自己烧了?还不是XX今天说的事情让我烦心?心理是两个,一个是自然的心理反应,一个是分析。看上面那两句,第二句就是分析了。分析了,然后就会有行动,有说话。
于是她抓起电话把男友痛骂一顿,这是她的行动。她的行动,对于她是R,对于她的男友就是M行动也算在R里面。于是她的男友很莫名其妙,说你今天吃枪子儿了?这是男友的R,这是她的M。于是她委屈地哭了……这是她的R。串联就是这样串联起来的。
但是前面我们说了,“她”是视角人物,那么你在写她和“他”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不都是M和R么,怎么说她是视角人物他不是?
区别在于:会直接看到他的反应当成动机,“他”不会有心理反应!男友的心理不会写。他的R,是简单的,直接的。
这是一种-.-.-.-.-的链接,而不是-------
一段里,你只能写一个人的心理,你写心理的那个人是你的视角人物。如果你敢在一段里写多于一个人的心理,我保证读者会被你带晕,因为要感受,就要代入。你不能不停地让读者从女主皮里出来跳到“他”那里再跳回来,会跳晕的。
问:比如几人各怀心事时
答:一个人心事,另外几个人,你可以通过表情,通过动作,通过视角人物的判断和猜测,如果是几个人心事,另外几个人,你可以通过表情,通过动作,通过视角人物的判断和猜测,去传达。但是你不能直接混合写几个人的心理,因为读者不是作者,他们无法同时代入几个人。不是不可以代入几个人,是不可以“同时”代入几个人。
所以-.-.-.-.-这种MRU才是常态。
最简单,比如,我随便举一段例子:
虽然浑身酸痛,A依然狠狠地擦了擦脸,站直了身体,盯着B,啐了一口唾沫。
B不屑地笑了。
A强压了心头怒火,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把今天所受的,百倍还给你!
这里A就是视角人物。你看B……你看B的M是多么的多,而R是多么的简单。可是如果你把那句去掉呢?如果你不让B笑一笑,就直接让A继续心理呢?
虽然浑身酸痛,A依然狠狠地擦了擦脸,站直了身体,盯着B,啐了一口唾沫。她强压了心头怒火,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把今天所受的,百倍还给你!
这种小难受,这种因为MRU破碎的小难受啊……
问:为何难受?这里哪里不对?
答:你不觉得很长么,不觉得比有B的那个看着累么?因为啐了一口唾沫,就已经是MRU的本能反应-心理反应-分析—动作里的最后一步了,然后上面又绕回去心理了。实际上就是把两个R黏糊在一起了这种中间是需要插一个简短的M去分开的。如果读着觉得累的,觉得跟不上的,十个里有九个是R黏糊。而如果读着觉得无聊,觉得水的,十个里有九个是M黏糊
反应,心理,动作+说话,这是一个完整的R。这个R,要对应一个M,都R完了,没有M,就别再绕回来再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