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六小龄童版 六小龄童反对对《西游记》胡编乱造,你们有什么看法?

【重申一次,如果要转发本文,请先与笔者私信沟通。如发现擅自盗用,后果自负。】

六小龄童老师前几年来我们学校做过讲演,我当时写过对他以及他观点的看法,现在贴一下。对于本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嫌长的看我的核心思想就够了:
1,充分肯定六爷的功绩和86版《西游记》的成就。
2,六爷口中宣扬的“西游文化”其实非常单一,并没有真正揭示出文学名著《西游记》丰富复杂的内涵。六爷主演的86版《西游记》也没有他标榜得那样尊重原著,所以他没有那么足的底气去批评各路西游作品“胡编乱造”。
3,对于名著,尊重者当然应该有之,创新和改编者亦应有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文末的几条补充也很重要,诸君不妨一看。

正文如下:
昨日,六爷来我校讲演(他自己说喜欢叫讲演而不是演讲,因为他是真的有演),作为从小看86《西游记》长大的人,我和诸位同学一起去听了这场颇为难得的讲演。我们早早就进了会场,然还是没有坐到较好的座位。待到将近开始之时更是全场爆满,人满为患,过道挤满了人,剩下不行的直接坐在了台上,可以有机会近距离一睹猴王风采,着实因祸得福,令我们这些有舒适座位的人大呼坑爹。

约6:40,在两名主持人废话一箩筐之后,在大家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中,美猴王步入会场。他不多的头发梳得很整齐,穿一件红色方格衬衫和牛仔裤,脚蹬运动鞋,显得颇为精干。随后讲演开始,六爷风趣幽默,兴之所至侃侃而谈,内容什么都有,说他的拍摄经历和艺术体会,痛斥现在社会对于西游记的恶搞,还讲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有说有笑,全场不时掌声雷动。最后六爷还即兴表演了猴棍,虽然有点老态但动作还算灵活,全场叫好之声此起彼伏。

西游记播出后,六爷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与口碑,现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微博里,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六爷才是真正的美猴王,无可替代。但鄙人以为,作为一名历史剧和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对凡事应该以理性冷静的心态去看待,从众口一词的欢呼和叫好中得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通过一直以来对六爷的了解,尤其是这次讲座,我认为:六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对人,且不说那几乎无时不在的幽默风趣,单是那种亲民和蔼的风范就让台下观众倍感心暖。几乎每个找他签名的同学他都会询问其家乡,并简单聊几句;对戏,他全身心投入,爱岗敬业,尤其在扮演孙悟空时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虽然说他有今天的成功和哥哥去世而有此机缘不无关系,但他自身的巨大付出与努力才是主要的,他海纳百川,吸收各猴戏名家之长,潜心钻研,所塑造出的猴王形象确实难以超越,给许多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流芳后世;对家庭,他专一不二,和妻子于虹相濡以沫多年,恩爱如初,从他所讲的恋爱经历也看得出他是一个懂得经营婚姻与感情的成熟男人。这一切,都使猴王在西游记的光芒散去之后仍有着独特的魅力。

但另一方面,我以为,他的很多主张、理论乃至实践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就此次讲演而言,第一,不难看出,他说话讲演并没有多么强的逻辑,想哪说哪。更值得质疑的是,他的标题是他一贯打出的、在此次讲演中也多次提到的“西游文化”。但我听完仍是一头雾水:究竟何为他所说的“西游文化”?整个讲演他说的比较多的,也无非就是要坚持,坚韧不拔,为了梦想矢志不渝(他所说的“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按说这种正能量的东西没什么错,但如果这就是他的“西游文化”的全部内涵,那也未免太过于简单和幼稚了。因为以如此单一之思想为内容,根本撑不起“文化”这个庞杂的概念。

而这就要说到第二点,他对他所主演的86《西游记》的巨大自信。这部对绝大多数国人有着巨大影响、几乎是许多人童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的。从态度和精神上来说,在那个物质条件低下、困难压力重重的年代,全部主创竟能以区区几百万和那一颗颗对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责任心而打造出这部精品,单是这风风雨雨的传奇经历就足可以再拍一部电视剧。从艺术成就来说,该剧也确实有着不少亮点:实拍的华夏大好河山、出神入化的猴王形象、浓郁中国风的人物造型和脍炙人口的一首首歌曲都令该剧光彩熠熠。但是,对于六爷昨天在讲演中说的那句话,“杨洁导演把握住了《西游记》的魂”,在下倒有些不同意见。为何?盖因86《西游记》诞生的年代和主创的思想意识太特殊了。此剧诞生于中华民族刚刚摆脱那十年梦魇、走上正规发展道路之时,各种思想相当驳杂:既有阶级斗争、极左思想的遗毒,又有知识分子的正气与激情在刚刚摆脱浩劫、重获新生之时的不可遏制,还有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的单纯与质朴。而该剧的主创,尤其是杨洁导演又是一个创作倾向上偏于唯美、为人处世上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型的女导演,这一切,既赋予了上文提及的86《西游记》的诸多优点,也造成了该剧的缺陷,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点:美化,简单化。(笔者不认为特技是缺陷,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特技已经算的上是勉为其难了)吴本《西游记》诞生于明嘉靖年间,那是一个思想活跃、整个社会躁动不安的年代,所以大才子吴承恩先生(注: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承恩应该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本文这样只是为了叙述方便)笔下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没有隐恶也没有简单化。比如猴子八戒的冲突远比剧中表现得更加激烈;猴王的本领也没有大到让玉帝钻桌子的地步,因为在小说中大闹天宫时他连凌霄宝殿都没打进去,玉帝的面他都没见到;他也并非总那么正气凛然,在花果山时经常变化以愚弄凡人,煎炒为食——三打白骨精时他亲口对唐僧所说(注:根据知友的回答,孙悟空这句话可能是信口开河,他应该是没有吃过人的。谢谢指正),被贬后回到花果山,将来犯的猎人统统残忍杀死;至于唐僧,剧中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美化,事实上书中的唐僧,其懦弱、啰嗦、愚昧、不分贤愚之症远比剧中更加严重,数次被吓得跌落马下、双眼垂泪,废话连篇,以至于许多人认为罗家英在《大话西游》中的表演才最符合原著,以至于当年杨洁专程去西安请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题写片名而被拒,赵先生的理由就是他认为《西游记》小说严重丑化了玄奘而遭到佛教界的排斥。和人物品质与内涵上的美化相比,形象上的美化还真是其次的了(原著中的孙、猪等人远比剧中丑陋凶恶)。而简单化的倾向在剧中也表现得相当严重,时至今日,恐怕很多国人一提起《西游记》,总觉得这就是一部“打怪升级”式的颇为幼稚的小说,我们试想,这很大程度上不正是拜86电视剧“所赐”吗?电视剧当然有成功的地方,除了前面说到的几点,还有师徒四人的性格形象展现得比较符合原著,大多数情节也表现出来了,更可贵的是原著诙谐幽默、妙笔生花的风格得到了不错的还原,而这是原著主要的生命力所在,这也是我推崇86版的主要原因。然而,原著中故事隐喻的许多禅意和佛理多未表现,富有哲理的偈语和警句多遭删减,一些更为曲折的情节、更为复杂的人物内涵也没有展现。虽说是有时代限制的原因,但对原著展现的力度不够则不能不说是遗憾。有的人认为,虽然电视剧拍的简单,但大家看过电视剧后会激起看原著的热情。可难道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在看完电视剧后,觉得如此简单幼稚的一部小说还有看的必要吗?(笔者就亲有体会:初中时曾研读西游记原著,结果被家母呵斥:“一个烂西游记,看了多少遍了,有什么好看的!”很多国人心目中,已经把原著和电视剧等同的现实,由此可见一斑)从这个层面来说,86电视剧在对原著精神的传播中,实际上是有着一定的反作用的。可以说,《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知名度最高、但读过原著者最少、且思想内涵却最易为人所忽视的一部。(话说回来,我认为在事实上“西游文化”这个词完全可以成立,《西游记》确实是一本非常丰富深刻的小说,从文学,宗教,哲学,历史,政治,外交,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尤为难得的是她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学在想象文学作品方面的稀缺。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如“三国文化”“红楼文化”一样,事实上学界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反倒是口口声声自诩为“西游文化”传播者的六小龄童,在演讲中几乎从来不提这些深刻丰富的内容,每次不过就是“坚持不懈”+“表演经历”+耍猴棍的模式——这对于一个自认其职的传播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失职)


第三我质疑的,也是六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对篡改恶搞《西游记》者的严厉批判。前面说过,六爷在拍西游记电视剧的过程中险些付出生命,他对此剧的感情之深可想而知,所以从情感上来说,我觉得他对于《西游记》和孙悟空形象的态度就如一个溺爱女儿的父亲,不允许半点外界的伤害于她。六爷这种心态,我是完全理解的;但从理智上来说,毕竟,《西游记》不是你六小龄童的个人产物,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学瑰宝。我之前在网上就看过他的讲演视频,加上这次现场聆听,我发现一个现象:六爷为了让人们感受恶搞的危害,每次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刚才进来的时候,有那个小朋友都问我:‘叔叔,孙悟空西天路上有几个女朋友呀?’”
次次都这样说,就明显是胡编了。且不说恶搞的作品是不是真那么多,也不说你主演的86版之深入人心,就说每次讲演都碰上一个问这种问题的小孩,这可能吗?这不是信口开河是什么?六爷昨天还说了一句他经常说的“名言”(基本也是每次讲演都提):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有了优秀文化,国人自己还在践踏是可耻的。”
此话可能会让很多热血沸腾的民族主义者拍手叫好,但对此,在下亦难苟同。
首先,什么是“践踏”?我以为,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公众人物来说,这类带有明显贬义和攻击性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不宜随便使用的,若经常性使用就更显轻率,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爱到处扣道德大帽子的印象。那么,既然不是什么事都能用践踏二字,那就涉及:
其次,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很多东西,比如文学、哲学、绘画、音乐,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再创造中获得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才能不断发展。吴本《西游记》本身就是历经了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和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之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代南戏、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等等玄奘取经故事经过改变和整理后的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正是由于一代代创作者的不断改编创造,玄奘西游的故事才得以越来越有生命力,经久不衰而流传至今。如果不是充分吸收了前人的劳动成果,吴承恩如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呢?又,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笔下的唐僧是对玄奘大师的恶搞呢?再又,既然前代已有层出不穷的西游题材作品,那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的作品是对前人文艺作品的“篡改”呢?前面说过,赵朴初先生曾因《西游记》对玄奘的丑化而拒绝杨导之邀,可见其丑化程度之深并非虚言。事实上,类似的揶揄和调侃在《西游记》中屡见不鲜:猴子说师傅看上了白骨精变的村姑(还羞得唐僧面红耳赤),咒世人心目中大慈大悲的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说至高无上的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贪财作弊的勾当是你打的头”——世人心目中不可一世的神佛就这样在大文豪的笔下露出了俗世的面目,让我们看到了在貌似神圣的光环之下那真实的平庸和丑陋——这正是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明代中下层知识分子可贵的人文精神的苏醒与展现。为什么几百年前的古人都有这样大胆的创新与揭露精神,21世纪的我们却要受各种框框的羁绊,把自己的想象力束缚住呢?有水平的再创造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呢?须知,我们需要《西游记》的原著,但我们绝不需要一代代去嚼冷饭、守陈规,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用旧瓶酿出新酒的人才!今日之“恶搞”,焉知不是他日之经典?所以我以为,今日中国人之创作,需要的不仅不是束手缚脚的规矩,而恰恰是敢于天马行空,无所拘束的想象。只要不是反人类反国家,大可以任创作者纵横捭阖,就算“低俗”“无聊”一些又能怎样?历史是人民写的,差的东西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最后渣都不剩。况且,今日之低俗无聊,未必不是未来之经典啊。词在唐末,小说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根本不入流、为人鄙视的“小道”,可现在呢?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时过境迁,政治、环境、人心都会变,没有万世不易的东西。创作者需要的只是创作,历史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这里贴两段本问题里其他知友的回答,笔者深以为然,愿与大家共享:
再低俗的改编,如果有受众那自然会存在下去,如果都鄙视,不用管自然会消亡,但如果对其改编的权利都打击,那就过了。如果看到低俗改变被大量受众追捧感到忧虑,该思考的是整合文化氛围形成的原因,被追捧的原因,整体浮躁的原因,而不是先去打击批判所谓的低俗改编,搞得文化堕落人心不古是他们改编造成似的。
经典是怎么来的?经典不是固步自封,匍匐在地上给老祖宗叩头。把老祖宗的好东西藏着掖着,最后看的人越来越少,自己的道儿越走越窄,那不叫爱护经典,爱护传统,那叫固步自封,老祖宗在地底下要骂人。有本事胡编乱造,把老祖宗的东西改得人人都爱,都来看,那才是真的爱传统文化。

不错,经典不是藏着掖着,那样的固步自封,老祖宗地下要骂人!经典是创造出来的,是人写、做、编出来的!四书五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唐诗宋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琴棋书画更不是天上掉下的,四大名著当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自己创造!

顺便说一句,历来以“尊于原著,慎于翻新”著称的86版西游记,改动也是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比较失败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小白龙的戏份,原著明明没有他被九头虫戴绿帽,在碧波潭雪此耻辱的情节,电视剧却非要在猴王保唐僧和扫塔辨奇冤两集加进如此狗血的一段并大加渲染,着实莫名其妙。再者,如果“胡编乱造”就得受到批判,那么请问以西游记原著卫道者自居的章老师又如何解释自己参演《欢天喜地七仙女》《石敢当之雄峙天东》这样的戏说剧的行为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主演《吴承恩与西游记》的章老师一边声称“绝不戏说”“要对得起吴老先生”,可是另一方面,此剧的戏说成分却比比皆是(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作者、生平到底怎样都是迷,一边说不戏说一边却想拍几十集电视剧,这是不可能的事儿),甚至有很多低级错误:“孙悟空”的名字是吴承恩自己想出来的(这个名字早在吴本西游之前的作品就有了)、李春芳在西游记封面上写“吴承恩作”(现存明清两代所有的《西游记》版本上均没有写明作者是谁。吴承恩是作者的说法是胡适鲁迅考证的结果,其实这个说法一直都有争议)、根据现实中某个人写出了八戒、沙僧的形象(取经四众的形象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等等。可见章老师恐怕对西游记的成书历程、重要版本、作者争议、人物形象演变和其他的基本史实一无所知。如果是普通读者不知道这些很正常,可是一个自称读了很多吴承恩资料和熟读《西游记》的猴戏演员却拍出这样的作品,岂非滑天下之大稽?更不要提剧中吴承恩扮成孙悟空智退俺答兵、被嘉靖封为猴王等极为荒唐可笑的情节。

想说的就是这么多。有人觉得我是对六爷,对86西游记太吹毛求疵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敬佩六爷对宣传西游记和中国文化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喜爱86版《西游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作风,所以才会思考其足与不足,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客观看待之。我想,理性的喜爱与崇拜,绝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冷静地判断其是非得失。我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还是尽量做到保证观点的不偏不倚。总之在我心目中,六小龄童虽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位功绩卓著、对《西游记》的传播普及做出巨大贡献的好演员!86版《西游记》固然有缺点,但她永远是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可以这样说,如果现在世界上只能保留一部《西游记》影视剧,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86版《西游记》。

=============================================

说几个86版西游记的明显文史错误:
1,第一集孙悟空吃辣椒的情节。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时已经300多岁,加上500年才到唐代贞观年,这样算来,孙悟空出生时应该是春秋战国年间,那时中国没有辣椒。这个情节对于表现猴王出世时的滑稽活泼颇有助益,但实在有点穿越;
2,须菩提祖师是道还是释?(注意:不是“菩提祖师”)电视剧的表现,从服装到住处,是地道的老道。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因为原著里,这个形象的宗教定位很是朦胧,这是吴承恩有意为之。这涉及到全书的创作思路:我们知道,在吴本西游记之前,西游故事就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孙悟空这个名字也早已产生。悟空这个名字,是一个地道的佛教名字(空是佛教主要论题之一。而且唐代确实有叫悟空的僧人),而历史上释迦摩尼的一位弟子——须菩提,就以“解空第一”著称。所以,吴承恩在给悟空安排授艺师父时,自然就联想起了这位须菩提。这样的话,悟空一开始的出身就是佛教。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西游记的宗教倾向是崇佛抑道的,吴承恩是想写出一个孙悟空“改邪归正”、最终归于佛教的人生转变,以此表现对道教的否定。那么这样一来,孙悟空又必须出身于道教。正是出于这样两难的境地,吴承恩只好有意把悟空这位授业恩师的宗教面貌模糊化,并让他在悟空学成之后就在全书彻底消失,以免后文的麻烦。可是电视剧里,不仅把这位祖师坐实成道士,而且让他在人参果树一集再度出现。(这一点张纪中版做得稍微好一点)这实在是对原著的精神理解得肤浅了。当然了,那个年代学界对于《西游记》的认识也才是现代学术的起步,何况毕竟是拍电视剧而不是搞研究,不能拿学术的标准要求剧组。但明显的错误还是应该指出来的。
3,第二集孙悟空打败了混世魔王又和其结拜。这个改编严重背离了原著精神。《西游记》受明代王阳明心学影响很大,所以原著里,孙悟空这个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喻指了人心的修炼过程,他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去除心魔的过程,出世到上打天宫下闯地府是放心,被困五行山是收心,西天取经的磨难是炼心。(后文的悟空除六个强盗、假悟空等情节都是这一主旨的形象表现)原著里,混世魔王就是悟空出世后的第一个心魔,所以必须除之,才是悟空成长正路上的一步。可是电视剧里,悟空不仅没有打死魔王,还和他结拜,这样,主体就成了心魔不仅未除反而陷溺其中。这和上一点一样,体现出当时剧组对原著思想精神理解的肤浅。
4,车迟国一集。在隔板猜物时,国王给柜子里放了一件华贵衣服,孙悟空把它变成了“破烂流丢一口钟”——这是明代对破旧僧服的戏称,和尚所穿的最破烂流丢的遮蔽形体的衣服,像一张麻袋片子,钻出个头和胳膊腿来,活像一个“中”字,又像一口铜钟的样子,故名。“流丢”的意思是拉塌,又做“褦襶”。其实这个词在明代很流行,只要稍微读过几本明代小说或笔记都不难知道。可是剧组竟然把它理解为真钟,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柜子里赫然出现了一口破破烂烂的铜钟………不过,后来经观众指出(据说是钱钟书写了匿名信),剧组专门重新拍了这个镜头,换成了破僧衣。可是八戒那句错误的台词“这么一口破钟,你还把它当宝贝”还是没删。这个地方,张纪中西游记做对了。
5,最后一集。这集错误有好几处。
一,如来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应该读作“加设”,而不是什么“茄夜”;
二,原著如来口中说的是“赵长者家”,剧里成了“赵长春家”;
三,剧中的经书,蓝皮线装,很是符合国人对古书的想象。但很遗憾,①玄奘所取的印度经卷根本不是这样的,而是印度特有的贝叶经——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②唐代流行的书籍装订形式主要是蝴蝶装和卷轴装,那时根本没有线装书,线装书这种装订方式是明朝中期以后才有的。
四,师徒四人最后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唐僧、悟空成了佛,八戒和沙僧则不是佛。(其原因,这篇说的很好:《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都成佛了,为什么猪八戒成了净坛使者,沙和尚成了金身罗汉? - 小说)但86版却让他们的形象都一样——头上光环,身上袈裟。这一点张纪中版又做对了:成佛的唐僧和悟空头上有光环,没有成佛的八戒沙僧头上则没有。


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游记剧组在很多文史知识上实在是谬误多多。这个不能不归咎于导演杨洁——她没有给剧组请专家顾问,而当时又是国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的80年代,出现这么多错误可以说就是必然了。反观三国和红楼,强大的顾问团是保证人家少有此类错误的前提。当然,瑕不掩瑜,虽然有这些毛病,但并不妨碍86西游记是永远的经典。


=====================================================
谢谢各位亲们点赞,更谢谢批评我的朋友,因为你们的批评指正我才能不断提升。但是,恶意辱骂的、言无实据、为骂而骂的,不好意思,删除加拉黑是分分钟的事。

补充几点:
1,如对文章观点有质疑,我都理解,欢迎理性讨论。如在没有全部看完文章、没有理解文章观点的情况下发问,则一律不予回复。笔者反感一再重复说过的话,反感进行小学生式的语句分析。
2,这两天越来越多的人点赞和回复,也不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对待名著的态度上,在尊重和改编上到底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尊重太过,容易固步自封;改编过甚,也确实不免陷于低俗无聊,流毒社会。那么,到底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持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交予市场,难免追名逐利而无所不为,最后只剩铜臭;交予计划调节,又容易条条框框过多,造成万马齐喑的萧条局面。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3,必须要说的是,《西游记》固然有哲理、宗教层面上更深层次的意蕴,但首先她是一部文学作品,她广受欢迎的原因也首先是因为精彩的情节,幽默的文笔。现在有的人过于强调《西游记》的宗教哲理内涵,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试想如果不是小说这么好看精彩,谁管你有没有宗教的哲理的内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红楼梦》研究现在也是,很多人过于执着于探求“真事”,对小说本身的丰厚文学成就反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条,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就是把她当文学来看。希望大家在关注《西游记》以前没有发现的那些地方的同时,不要走偏了路,毕竟这首先是一部小说,不是宗教的“辅教之书”。
4,有人说,六爷不过是一演员,要他讲那么高深的道道太难为他了。好的,他讲不了、担不起这些完全没有关系,他只讲他的演戏经历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只讲这些却屡屡冠之以“文化”这样庞杂丰富的概念那就有问题了。说大一点,他这种行为甚至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文化概念的日益模糊和不尊重;
5,如果各位想了解《西游记》小说及西游文化的丰富内涵,首选当然要仔细看原著,而且要选比较权威的出版社,不要随便一个什么野鸡出版社、什么某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些出版的古典文学名著,前无版本之甄别,后无注释之精校,怎会靠谱?一般来说,古典文学名著,这几家比较靠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还可以看看李卓吾、黄周星等几位前人的评点本,很有意思。其次推荐大家看哈师大张锦池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等几位先生的相关著作。至于吴闲云等胡言乱语、以yy为生的野狐禅之流,个人认为无甚阅读价值。
6,有人说我对吴闲云的评价是打自己脸。我倒想请这些个人看仔细了:我何时说过不让他写?我何时如六爷一样说过这些“胡编乱造”的就不能有??既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我觉得他写的不好我还不能批评了??有这个道理???再者,创作和学问不是一回事,吴闲云如果是创作,那任他天马行空想落天外都没事,但他的书籍以学术书籍面貌出之,这影响就恶劣了。现在很多人都相信“真假美猴王一回中被打死的是真悟空”的荒谬说法(有知友提示,这个说法倒不是吴提出来的,但类似的旁门左道之流布广泛也可见一斑),其实稍微细想想就容易拆穿,早有人有理有据地反驳过了:

再来看看原著,如来点明六儿猕猴本来面目时,六儿心慌想要逃。所以被如来逮住被悟空杀死。假设被打死的是悟空,那么那个要逃走的就是悟空。问题来了,悟空为什么要逃,如来说出六儿本相时,悟空没有理由要逃,所以被打死的就是六耳猕猴,不存在什么悟空被打死之类的。
再来看看后面,阿南和迦叶跟唐僧收取人事时,孙悟空不也是照样去跟如来理论吗,如果是六儿猕猴的话,他还会这样子做吗?
成佛之后,猴子想到的是摘取头上紧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深刻了解到紧箍的痛苦,而六耳却不会立刻想到摘取紧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体会过这种痛。
再加上名著书上明明写到,揭开钵盂是一个六耳猕猴。所以哪有什么悟空被打死之类的
可能有人会说,六耳猕猴知前后,怎么会去送死,那我就想说,知前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了解过去与未来,而是能够明白事物发展的起因和推测结果,。前后和左右一样,不过是个约数,古人用语和现代人都是有点差别的。要想知道,在整个西游记当中,未卜先知的有如来,菩提,老君和袁守诚。关于袁守诚这个人比较神秘,不说他了,如果六耳猕猴真有这种本领他要取经干嘛?况且,孙悟空取经的目的不是为了修成正果,而是为了脱去五百年来痛苦,想六耳猕猴能够知前后,他要取经有何用?所谓受如来指挥。那更是无稽之谈,如来若想除了孙悟空。五行山时就可以除了,为何又要压他?说如来不好除他,面子上碍不过去,如来自己也说过自己想杀孔雀,不杀是因为杀她如杀他的母亲,所以不杀,所以,如来是有杀心的,况且杀了悟空能满足天庭人的需求,悟空又不是他的父亲,所以如来完全可以杀了悟空,并且不存在面子上说不过去,因为他有杀心。既然如此,什么六耳猕猴杀死悟空就不存在了
至于有朋友问,为什么这种观点看上去很在理?我觉得有2个原因,一是前面说的,其实真读过、而且是认真读过原著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看到这种观点时只凭着自己记忆中的那点情节(而且还多来源于电视剧),这样就很容易被他牵着走;二是他论述中虽然用的是原著事实,但他可以根据自己所得结论的需要,有选择性地用,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很片面的,而我们因为对原著不熟悉就很容易产生“哎确实如此啊”的感觉。乍一看有理,其实全面仔细地想想,多靠不住。比如六耳猕猴这个情节,稍微想想就不对劲:如果被打死的是真悟空,那如来说出六耳猕猴真相时,悟空完全没有理由要逃走啊?所以我们说在学问方面,这样的野狐禅进不了大雅之堂,不是没有理由的。

5,关于百回本《西游记》即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神魔小说(以下简称百西)的作者问题,这里科普一下,有兴趣者可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剑国,陈洪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相关章节。
首先,百西作者不是李春芳,丘处机,这是尽人皆知的;

其次,吴承恩做百西之所以今日已经是最基本之文学常识,原因在于这是由上世纪初两位学术大咖提出的:鲁迅和胡适。然而很可惜,他们的证据其实是一个孤证:《淮安府志·艺文志》的记载: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缺]卷,《春秋序列传》、《西游记》。加之这个吴承恩的作品里有不少有神怪色彩的诗文,所以他们就把百西的作者认作吴了。然而,这2条其实都是靠不住的,1,《淮安府志》只写了西游记的书名,可这本西游记写的是什么,属于什么类型的书?统统没写。2,从传统目录学角度来说,地方府志是不可能记录小说这种“稗官野史”类不入流的作品的。3,明代中后期写作神魔题材类作品的文人非常多,所以有神魔类诗文只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不能因为吴承恩有这样的作品,就说百西是他写的;4,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明确把吴承恩的《西游记》放在史部舆地类;5,吴承恩晚年曾远赴湖北荆王府任职,大家想想,从他的家乡江苏淮安到湖北,不正是向“西”而游吗?因此,如果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地理、旅游类的记述作品,也许不完全是无稽之谈。

第三,书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看出百西非吴所做,而且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写成的。
1,书中有的回目有”承恩“的字样,如第29回”承恩八戒转山林“。这其实是个行为常识,大家试想,我们平时也会写点文章,或者诗词小说什么的,有谁会轻易把自己的名字放进题目中,而且是并不光彩的”八戒“之前呢?
2,拿回目来说,大家翻翻回目不难发现,百西的回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宗教意味浓厚,甚至直接是道教全真教术语如: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这些让一般的读者读起来很可能感觉一头雾水,半懂不懂。可还有一种,非常通俗易懂,说的就是情节,一看就明白: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这就很难说,这样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回目会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大家翻翻回目,可以发现经常是混杂在一起,这一回宗教点,下一回通俗点,再下一回又宗教了……如果是出自同一人,恐怕此人有精神分裂;
3,拿情节来说。众所周知,孙悟空生性诙谐,喜欢和熟人开玩笑,尤其是被他打败过的如黑熊精、红孩儿、哪吒等,几乎再次见了都要谑笑一番。孙悟空的手下败将中有一位——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天宫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在被孙悟空打败后,他重归天庭。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奎木狼在后来的情节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师徒四人被困小西天时,二十八星宿下界帮忙;另一次是孙悟空大战犀牛精时,玉帝也派了四位星宿助战。两次中都有奎木狼。但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两次经历中,好和熟人开玩笑的孙猴子和曾经的手下败将奎木狼却没有一句话。试想,如果小说前前后后是一个人所写,这种明显不符合孙悟空完整性格的行为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百回本《西游记》不是吴承恩所写,而且应该不是一个人写成的。明代确实有个叫吴承恩的人,巧的是他也写过一本叫《西游记》的书,但这很可能是地理、旅行类作品。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市面上的《西游记》书都以吴承恩为作者呢?很简单,在缺乏过硬的文献证据以前,没有更可靠的作者人选。吴说虽然有疑点,但毕竟在《淮安府志》上有白纸黑字的记载,比较起来,吴说相对可靠。
注意:上述均不是笔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欲知详情请看我前面说的那两部书。如果笔者写的这点东西能使大家关注甚至热爱《西游记》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则笔者不胜欣慰和感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90103/586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四大名著人物分析《西游记》3 四大名著儿童版西游记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之一。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

笑说张版西游记三 西游记搞笑视频骂人版

张版西游久久不肯露面,是被骂怕了,还是吊观众的胃口,或者是后期制作确实费时。这一切尚在迷雾之中。可就目前公布的片花以及相关新闻来看,张版西游记只能说是普普通通的拼接之作。从其特效,情节等方面都能看出模仿抄袭之痕迹。张版西游

笑说张版西游记一 西游记搞笑视频骂人版

一听到张版西游记主题曲,便足以令人激动万分,不是有种窒息的感觉,就是有种观看好莱坞变异人种电影的快感。让人不知所措,手脚冰凉,不知道自己该去何方。二看那张版西游记片头曲与片尾曲的画面感到熟悉而又深远。沿用老版西游的主题曲见

声明:《西游记六小龄童版 六小龄童反对对《西游记》胡编乱造,你们有什么看法?》为网友夏始夏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