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小康富裕 为什么小岗村「一夜解决了温饱,却三十年未过富裕坎」?

谢邀。这是一个好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费解的问题,其所以费解,是因为在上面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容易把人弄糊涂。

关于第一个问题:一夜解决温饱

先描述一下边远贫困山区,在搞集体生产时,许多知友都未必知道的情景。

山区的农民,居住是山一家,水一家,很分散, 地块也分散, 这面坡一点,那面坡一点。本来,在这种地方,农民种地,应当就近就便。而集体方式是,让大家统一到一个地方集合,今天开到这个地块,明天开到那个地块。

由此派生出来的活动大致就是:敲钟(或派人通知或收工时或晚上开会时告知)------集中(或沿线集中)-----地头再安排------观察劳动表现-------记工员按评分记工分-------晚间常开会(安排第二天的活路,批评磨洋工者),还有,统一到什么地方领种或秧苗,农作物收下来后,统一收储晾晒,统一大体按人七劳三(即人头占七,劳力占三,而劳力部分又有工分差异)分配,耕牛归集体分配使用。这里面还有许多名堂,不再多说。

此种情形下带来的恶果便是:一是生产成本极大,二是分配结果与劳动付出割裂,出工不出力是普遍现象。前者在山区尤甚,后者全国的生产队都一样。加上山区地力薄,产出低,于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用钱吃粮都靠救济,甚至不救济就活不下去的现象就大面积发生了。

上述有我的亲身经历,我还吃过这样的救济粮。

小岗村我没去过,但看过不少报道,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搞的就是包产到户。而包产到户,在人民公社成立后就有发生,曾经凡自发的就予认可,后来认为是资本主义道路,给予打击,但事实上并没有完全绝迹。打击厉害时,停了,打击松了,又会以隐蔽方式局部存在。

小岗村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所以有大家发誓要搞并在协议上按血印之说。现在有人说,那个血印协议不是真的,又有说法说真的丢了,是后来补的,有人甚至怀疑这个事的真实性,这个不去争论,但这样的事一被发现,可能会挨斗甚至被抓却是肯定的。

在贵州,也有一个地方,搞得比小岗村还早,小岗村的事发生在1978年,而贵州的一个叫顶云公社的所属的一些生产队,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这里我后来去过,变化也不算大。当时他们也有协议,这个协议,要东藏西藏,也弄丢了。在商订这个协议时,怕被发现,还专门派一人到山上放哨。结果当年秋收,粮食亩产就由100多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收入也增加了,再后还向省委书记写过信,要求允许这样干。到了1978年11月,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以通栏标题发表通讯《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报道了此事,也可谓石破天惊之举,姓”社“不姓”资“的说法,也因此首次见诸报端。

当时,中央高层,有的领导对此看法已有松动,鉴于事关重大,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会全”制订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上,仍有“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的规定。

在这样的夹缝之中,当时四川和安徽两省省委的主要负责人,看准了这样做是对的,大力推进,相当一部分农村因此解决了吃粮问题,于是,民间便有了一个著名说法,叫:“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

“包产到户”,交够了国家和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山区农民,基本上能就近就便种地,那些集体性的无用功甚至添乱之为,没有了,农民有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争取,积极性大增,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到了政策大面积推进的1984年,全国农业大丰收。这一丰收,既有天帮忙的因素,更有政策对头的因素。当时,由于没有足够的仓储准备,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粮食爆仓的现象。

准确地说,包产到户,是在严酷僵化的体制下,由农民顽强争取自己的利益的创造,后来在全国迅速推开,成了中国进入改革年代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第二个问题:三十年未过富裕坎

可以说,包产到户,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以小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问题。而富裕,则要靠商品经济。简单地说,前者解决的是“愿干”,后者则要“会干”,这就远没有那么容易了。发展商品经济,需要各种资源要素的组合,需要交通条件,需要在竞争中找寻市场,商品变货币,道路不平坦,处处有风险。山区农民的任何努力,都要历经风险,稍有不对,就会血本无归。

小岗村、顶云公社当年的那些生产队,在推进中国改革上功不可没。但和许多当年与他们情形一样的山区农村,就始终没有翻过这道坎,这属于一类问题。但也有些例外,贵州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最高的脚尧村,条件极差,是一个孤村。后来自己捉摸种茶,产的茶特别好,他们的村支书给我说过,名声起来后,他们用牛皮纸袋装的茶叶,还被推荐销中南海,邓小平喝了他们的茶后就说,就要这个牛皮纸袋包装的。那么一个上山下山都靠长时间走路的高山区,有了大片茶园,现在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一到采茶季节,山下的人就到山上去打工了。这就是说,你总得有点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行。

这个道理,一说就透,不再多说。

关于第三个问题:就问题补充说明中提到的说几点想法

一、小岗村已经被标签化了,似乎有了这个标签,就该一直灵下去,哪有这么简单!小岗村,包括贵州顶云公社的那些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他们当年的生存矛盾最尖锐,奋起一搏,起的就是“开山炮”的作用。过了也就过了。当着所有的地方都放开时,他们拥有的资源条件,不足以支撑他们去参与竞争,虽然曾先行一步,但还是落伍了。标签化甚至外加援助,都属外加因素,如果没有,说不定反而会逼出小岗村一条发展之路,也可能会更差些,但这些都不重要, 不属于这一问题的本身。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尤其是深山区,不管他们当年是否很早就搞了包产到户,至今仍然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温饱小康富裕 为什么小岗村「一夜解决了温饱,却三十年未过富裕坎」?

二、后期的发展,和家庭承包制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也无关。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的产权制度下,为什么全国各省都出现了不少不靠出卖土地的富裕村,甚至很富裕的村?!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看来就是要走近似于“永佃权”的路子了。所有权被虚化,使用权和收益权做实,这会回避许多矛盾。这在我另一答题中最后一部分“土地权属问题”中说得比较详细,见。不再多说。

三、目前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部分,主要在城乡结合部,华中科技大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贺雪峰教授,著有《地权的逻辑》一书,在书中综合各种因素计算过,中国城郊失地农民,大约只占全部农民的5%。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精确的统计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就这部分农民在农民中所占的比例,还是被占用地相对于中国大片区域的农村土地来说,都只占一小部分。而像小岗村以及顶云公社那些地方的土地,是值不了多少钱的。

四、中国未来农村的出路,一定是流转后的土地规模化使用,而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导致了土地的高成本使用,假如土地年流转价格是500元一亩,这500元最终会在粮价上体现出来,再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收益,普遍性地是靠国家托市抬价收储来支撑的,已经出现了收价高于销价的倒挂现象,需要国家巨额补亏。同时,按世贸规则,国外低价粮挡不住地大量入境,去年一年就达1000多万吨,也迫使储备粮难以卖出。如果这一局面不解决,就会加剧国家粮食超储,不少地方现在已经是露天储放,还会影响到土地流转和农民手中粮食的商品转化。这后面涉及到一系列政策因素,弄得不好,粮食产区的农民,会连现在的收益也保不住,这才是当前值得高度关注并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概就是这些了。供参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90103/1272.html

更多阅读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周六去爬紫金山,听到了关于彭祖活八百岁的传说。从紫金山天文台那条路上去半山腰那儿有一块大石头,听说那儿是八仙曾经喝酒的地方,那这酒据说就是当时的彭祖提供的。相传当时紫金山下有户小康人家,主人叫

共同期待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

马口铁知识为什么要用马口铁做罐头_jeanie 马口铁水果罐头

罐藏食品是保存食品营养最多、最卫生的加工方式之一,它又能迅速被食用,而现代社会,在饮食上总是追求“营养”与“快速”,因此,罐头食品就必然成为现代社会所重视并受欢迎的对象。  根据统计,罐头食品(不含饮料)美国人均年消费为90公斤/人;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现状 小岗村2015年现状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现状  从1978年至今,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一直是主流媒体宣传的农村改革开放的主要典型。官方媒体在报道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说:20多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房被瓦房和楼房取代;黄泥巴小路被宽敞的水泥大道替代,

历史上石崇为什么是最富裕的? 石崇是谁

历史上石崇为什么是最富裕的?近年来追富追星颇多,有时使我想起这位1700年前的巨富石崇来。依此来追寻他富可敌国的发迹史。史料上,石崇,西晋人(249~300),字季伦。祖籍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也算得上是个文学家,有诗作传世

声明:《温饱小康富裕 为什么小岗村「一夜解决了温饱,却三十年未过富裕坎」?》为网友隱姓埋名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