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万亿 为什么到 2013 年 11 月,对 2008 年的四万亿投资才开始有比较集中的批评声音?

好了,让我们放开愤世嫉俗的偏见,客观地看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长周期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有点大,但是和我后面讲的有关系。我认为来自于技术革命和人口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前后完成;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在休养生息,因此二战后全球出现了婴儿潮。
但是进入21世纪后,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快速增长的效应开始淡化,同时,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所以,从长周期来看,2000年以后,长周期的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是向下的。

好了,铺垫完毕。接下来分析次贷危机以前的经济形势。
但2000年-2007年,全球中周期向上(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现在普遍比较认可的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请大家自行百度,不再赘述)。中国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同时,从中国自身来说,98年大规模破产后卸掉种种包袱,中国2000年加入WTO,因此进入千禧年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一路发足狂奔(如下图)
当时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非常高,也就是,当时中国经济极度依赖进出口(太懒了直接在百度找的图片,侵删)。当时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非常高,也就是,当时中国经济极度依赖进出口(太懒了直接在百度找的图片,侵删)。
00-06年,美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均向上,当时美国经济向好,房价暴涨;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投资投机者进入楼市,从而又助推了房价。换句话说,这个期间美国的经济周期,很大部分程度是杠杆加出来的(居民和企业均过度负债)。00-06年,美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均向上,当时美国经济向好,房价暴涨;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投资投机者进入楼市,从而又助推了房价。换句话说,这个期间美国的经济周期,很大部分程度是杠杆加出来的(居民和企业均过度负债)。
然后次贷危机就来了。导火索是房价的下跌,房价下跌又引发了楼市泡沫的加速破灭。
美国一感冒,全球都要抖三抖不是,况且当时我大天朝对外依存度还如此之高。外围经济直线往下掉,我国经济也随之呈自由落体运动。不仅是经济增速下行,而是一泻千里。来,让我们再一次祭出GDP增速图。可以发现,4万亿以前,经济是加速下跌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不救,这一下跌趋势还将延续,短期很难说底部在哪里。
大量沿海加工小作坊关停,工人和农民工大批下岗回家。大宗暴跌,重工业亏成狗,让我们随便抓一个行业,当时还未见顶的煤炭好了。煤炭企业亏损数量,基本上没有斜率,直着就上去了。大量沿海加工小作坊关停,工人和农民工大批下岗回家。大宗暴跌,重工业亏成狗,让我们随便抓一个行业,当时还未见顶的煤炭好了。煤炭企业亏损数量,基本上没有斜率,直着就上去了。



好了,中国救市前的背景也铺垫完毕。从救的必须性来说,这种情况是必须要救的,期待政府无为而治,等待经济自发调整归位是不可能的,经济硬着陆,大批人失业。当时的社会保障系统较如今远不够完备,整个社会承受不起过高的失业率和突如其来的经济崩盘。
从救的可行性来说,中国当时也是救得起的。
首先,我们加入WTO获得得外汇储备,再换成RMB回流国内,对于企业来说,那就是实打实的财富;同时,当时政府的负债率也很低;至于居民,我国一直是一个储蓄率很高的国家。所以,与美国不同的是,这一轮经济扩张,我们不是建立在举债的基础上,而是受益于外贸。我们的金融周期处于底部,适当加杠杆是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就这么干了,方向是对的,但力度错了。为什么方向是对的,前文已经论述过,那个时候经济是加速探底,如果政府放任不管,则有大批人失业,出现硬着陆。
但是力度有些过猛,4万亿这个数字,其实是我们差不多投放了4万亿的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变成了十几万亿的信用扩张(可以理解为贷款)。这里要驳斥一下题主的说法,你以为真是印钱什么都不用还吗,不是的,是以债务的形式放出去的。前文提到,4万亿之前,政府的债务负担并不重,但这一轮托底政策主要在基建,除了高铁机场,其他重任都落在了地方政府身上。

政府部门过度加杠杆
中国的分税机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并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重,然后分得的税却不够多,所以地方政府做事也是捉襟见肘。4万亿前后普遍采取了这样的操作手法: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平台公司,并注入土地,例如土地作价100亿作为资本金,抵押融资就能够获得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或者城投公司与政府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回购协议,建成后政府每年按比例进行回购,城投公司有了政府的信用背书,再向银行进行融资,筹措到资金后用于基建。
那么问题来了,政府以打白条的方式借钱,然而基建项目多具有公益性,不产生现金流,最后还钱还是得靠地方政府,前文提到,地方政府也是捉襟见肘,因此,这种过度举债的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自己融资搞基建,带动GDP啊,所以这种形势愈演愈烈。意识到问题,早在2012年,中央就开始限制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放贷,然而,由于基建项目大多不产生现金流,没有贷款根本活不下去,且搞GDP的吸引力还是很大,所以干脆向信托借钱好了。向银行贷款5%左右的成本,向信托贷款10%以上的成本,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所以这才有了后面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并禁止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事儿,这是后话。我做的测算,地方政府债务远不止政府公布出来的数,这里就不耸人听闻了。

企业部门过度上产能
4万亿也造成了企业的过度举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在我们工业化初期产能不足,在07年前利润率高,过的都是吃香喝辣的好日子。07年顶点一过,按说扩张应该慢下来了,但09年响应国家号召,做了一波固定资产投资,加了一波产能;到了2011年恶果显现,通货膨胀了,但企业盈利是提升的,又加了一波产能。2012年后,如钢铁这样的企业,为了就业和GDP,在政府的压力下又加了一波产能。这下重工业全面过剩。

所以我们现在是什么局面呢?经济增长乏力,这是由外需不振和人口增长率过低共同造成的;产能全面过剩;地方政府与企业部门杠杆高企。人口增长率过低真有这么大影响吗?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还是10年前的劳动人口增长率,新增加的产能是不是轻松就被消化掉了?产能过剩是相对需求而言的。
为什么政府药(四万亿)会下得这么猛?我认为以下几点:第一,当时经济断崖式下跌,大家伙呆;第二,低估了货币派生体系的放大作用;第三,加入WTO后我们过了几年舒服日子,没有意识到人口困境以及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现实。

好了,基本上观点都罗列完了,总结一下就是,当时的情形,是必须要救的,也是有条件救的;但是,第一,力度过猛;第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国企与地方政府博弈,第三,长周期经济向下,这三点共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的指责声音多了起来的原因,除了政治原因外,通胀在2011年反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2012年后暴露,产能过剩在2013年后日趋严重。有些恶果,很难在事前就被大多数人精准预测到,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只有在犯错以后回过头去看,才知道:哦,原来这样做是错的。
PS: 写到后面就犯懒了,没有放图~如果小伙伴们有疑问我再放图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90103/1264.html

更多阅读

2017年 基建拉动内需 四万亿计划恐难以拉动内需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国务院近几个月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地方政府随后也推出了18万亿的投资方案。对此,不少人士表示担忧,因为在以往的大规模投资中,通常存在重复建设和腐败导

三一重工向文波:“四万亿”让我沐浴春风

听了和看了许多人有关经济危机和经济前景的演讲和分析,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把“四万亿”当成了研判中国经济前景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有人掰着手指头精打细算“四万亿”到底能带来多少GDP的增长!还有人甚至更为较真,非得公布“四万亿”

四万亿计划 “四万亿”非要花里看雾?

庞大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近两月余,报道称,各地上报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了18万亿,但投资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是以政府基础建设和垄断性国有企业为主,而占据中国经济近80%、解决了95%就业的民营企业却在这个经济“大蛋糕”中只能分

经济观察:“四万亿”撬动民间资本了吗?

中国政府拿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案时曾明确表示,"四万亿"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撬动民间资本。那么,在金融机构释放出了十万亿的天量流动性后,"唯利是图"的民间资金有没有流向全面复苏所必需的实体经济领域?在被称作中国民营经济"风向

声明:《2008年四万亿 为什么到 2013 年 11 月,对 2008 年的四万亿投资才开始有比较集中的批评声音?》为网友尽我所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