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中心小学(另外有村小)就读,班里42人,
读完乡里初中的38人,考上县高中(普高、重高)10人,
读完高中8人,考上大学(专本科)4人,
包括我1位男生(省一本)和3位女生(省二本、专科、专科),
1人读研究生,我……
县城普通初中就读,班里51人,
读完初中51人,考上高中(普高、重高)44人,
读完高中43人,考上大学(专本科)35人,
本科14人,专科21人,
3人读研究生,其中一人出国。
县城重点高中就读,班里50人,
读完高中49人,考上大学(专本科)46人,
本科29人,专科17人,
7人读研究生,其中两人出国。
胞妹是省重点高中* 普通班(另外有尖子班)就读,班里60人。
读完高中60人,考上大学(专本科)60人,
本科59人,其中5人出国读本科,专科1人。
起始平台的差距,到最后会越拉越明显,乡村初中和县城初中,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县级重点和省级重点,有时候就是迥然不同的表现。
* 全国排名前10的重点中学,胞妹高考那年的一本率是90%,本科率是99%,清北率是6%。
引用一篇文章:《永恒的话题:留守儿童的世界》
方小小 撰写
春节刚过,一张照片又开始被各媒体刷屏:孩子死死地抱住要回程打工的母亲,怎么也不放手。不同的时间地点,却响起了同样撕心裂肺的哭声。去年九月开学在火车站一名小女孩因不得不离开打工的父亲回家上学,同样上演了这样一场催人泪下的人间悲情剧。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以上这段话出自一位教育学家之口,被很多中国父母引以为鉴。但在中国,有一群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们,他们从小生长在贫困地区,父母迫于生计而常年在外打工,媒体称他们为“留守儿童”。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生活在贫困与孤独中的孩子们,又将学会什么?
对这些孩子而言,上学本身就很困难。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他们的家距离学校常常很远。很多孩子需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校。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一天常常只吃两顿饭。面对这样的挑战: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再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在冬天,还缺少路灯等照明设施,人身安全都成问题。在缺乏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对一名未成年孩子,这将是什么样的挑战?
同时,逃离贫困是每个正常人的本能,包括学校的老师。正如孩子们的父母积极寻求更好的生活,很多优秀教师也纷纷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向大城市倾斜。在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一名教师身兼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等各门课程也很常见。
身边一位农村出身的朋友曾谈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时,大哥(中专毕业,当年他家最有文化的人)为他订了一本英语学习杂志,他在上面第一次见到“倒装句式”,就拿着去问老师,得到的答案是:“这书上的单词印颠倒了”。所幸这本杂志又后续刊登了“倒装句型”的语法总结,他方才得到正解。而那所学校还是他们县城最好的中学。直到今天他还感叹:“要没有那本杂志,高考时英语就吃大亏了!”
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所付出的辛苦,与知识的回报严重不成比例。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爱”与“管教”同时存在。在孩子年幼时,父母,特别是母亲所扮演的教育角色常常无可替代。因为母亲的存在,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就不会缺失关怀和爱,“管教”得以顺利进行。无论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还是“截发延宾”的故事通通都是母亲注重孩子德育发展的表现。
孩子犹如一株小树,需要及时修理枝叶。“修理”的过程意味着纠正孩子自身的错误意志。这种“白脸”角色,需要有“爱”的情感基础方能被孩子接受。作为世上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当然是最好的人选。最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看电视。如果父母反对,他当时虽然不开心,但因为有情感基础,就会缓解其抵触心理。但若是不相干的人反对,久而久之,他从这个人身上只接收到“负面信息”,没有“爱”做铺垫,就可能会逆反,管教起不到作用。
留守儿童常常由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照看, 在祖父母那里,“爱”的基础无疑是存在的,但 常常却缺“管教”。这似乎是天生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老人眼中的孙辈永远都那么完美,怎么看都顺眼。于是老人带孩子所产生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教育的一大症结。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处于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爱而无“管教”的照看就令人担忧。同时,隔代人很难有任何共同语言,得到了疼爱的孩子们内心依然会充满孤独感。
更不要说那些寄养在亲戚朋友甚至“自力更生”的孩子们,“爱”的基础本身就异常薄弱,管教又从何谈起?家庭教育的缺失令这些孩子们深深陷入了情感的孤独之中,缺乏正确的指引,很容易走上邪路。
当城里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上英文课,学跳舞唱歌弹钢琴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在积极阅读中西方教育名著,力图同孩子建立的良好沟通与信任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留守儿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的是崎岖的山路,见到的是“全能型”的老师,偷拿了别人家东西也无人过问……于是,很多留守儿童中途退学,或勉强考上三四流的学校,毕业也难找到工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以北大、清华为例,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于是,这又形成了负面的社会教育环境: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恶性循环由此周而复始:读书无用论……打工……留守儿童……教育缺失……贫困……读书无用论……贫穷与愚昧开始代代相传,永不间断。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约9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64.3%。2013年末,有2.45亿农民,超过总人口的1/6,逃离家乡成为流动人口。他们的孩子,也就是中国留守儿童的队伍,正在如滚雪球般,以每五年增加242万的速度增长,早在2010年,就达到6102.55万,占全国儿童21.88%。
众所周知: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超过6000万孩子的教育问题,决不仅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人生命运,而是关乎整个中国的明天。
出处:
(墙外网站,打不开的点下面国内转载的网站)
顺便鄙视上面两家的编辑,撰者名字一转没,也不去查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