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一共出现过两次纸币最大面额的增加,还有一次币值的重设。第一次增大面额是刚建国的时候,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后期。当时由于战后经济形势不好,物价上涨,通胀严重。早期的面值都比较小,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一百元;后来慢慢就出现二百、五百、一千、二千、五千、一万、五万的票子,早期的小面额票券如同废纸。由于面值和券别过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由于防伪技术不多,敌对势力的高仿假币流通于世,专业人员也得花大力气才能鉴别。因此央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对币值进行了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次重设:第一套人民币的一万元兑换第二套人民币的一元。这次重设了币值之后,至今六十年时间过去,人民币的币值名义上一直未变,二、三、四、五套之间的兑换比值都是1:1.
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的最大面值都是十元。当时职工的月工资大概在20-40元的水平,10元作为最大面值是合适的。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时预定的最大面值也是十元,因此汉族的头像出现在了十元票面上。但定稿之后央行发现十元作为最大面值不够用了,所以临时增加了50、100元的设计,50元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100元是四伟人头像,与1角-10元的各民族头像略有不协调。这就是人民币历史上第二次增大最大面额,而1987-1988年这两种“大票”的投放市场,即使不能说造成了当时物价的飞涨,也对物价的飞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九十年代,职工的月工资大概是几百元的水平,因此100元作为最大面额票券还是合适的。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月工资大概已经到了1000-2000的水平,100元作为最大面额已经力不从心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已经被高票答案阐释得很好了),央行或者说中央一直压着没有发行更大的票子。我下面也简单分析一下。
1,这里我着重讲一下普通大众极其糟糕的假钞辨别能力。央行为了防伪,不可谓不努力,防伪措施的更新换代一直不停,尤其是最大面值100元票券,几乎就是世界领先防伪技术展览馆,堆砌了大概20种防伪技术。但是说到民众利用这些防伪技术的能力……我就呵呵了,有一种“但是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即视感。讲几个例子:大部分人看真假,只是看一下毛主席头像水印,殊不知假币的“水印”也能骗过不少人;有的人看真假,拿着纸币哗啦哗啦来回揉,听声音;还有的人把纸币在白色墙上蹭,看是否掉色(这个方法是对的,掉色的是真币,但真的不用这么拼的);还有人主要摸主席的衣领是否有手感,可是假币也已经把这种手感模仿出来了……因此考虑到大部分民众的防假钞能力比较弱,发行大面额票券容易让他们受到更大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商户拒收大票。
2,货币发展的趋势,是电子化。目前刷卡支付、移动支付发展得很好,因此对大票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大了。趋势上来说,一百年之后纸币和硬币估计都会走进博物馆。目前的状况,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富裕人士、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士使用虚拟货币更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人群使用纸币更多。这就又绕回来了:这一部分人首先辨别假币的能力弱,其次收入也较低,对他们来说发行更大面额的票券明显弊大于利。
3,不能否认,目前市场对现金还是有一定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一二十年内还不会消失。100元的票子去菜市场转一圈就花光了,也确实有点不敷使用。我个人观点:1000元面值,完全不可能发行;500元面值,五年内发行的可能性极小;200元面值,可能性稍大一点,但有点不合规矩(一般来说最大面值都是10的幂,如10、100、1000,偶尔会有最大面值为500、5000、50000的情况)。因此央行面临一个困境:根据情理来说最大面值可以放到200-250-300元附近,不会给物价造成太大的冲击,也不会因为防伪问题给民众造成更大的不便。但是这样不 像 话。而将最大面值设定到500甚至1000,就会引发更大更多的问题,弊大于利。
4,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消费品价格实际上三四年来都没有涨太多。因此100元不够用的现象,实际上并没有比五年前更严重(除非你是去拿现金买房子)。这就是为什么央行觉得100元作为最大面值还是可以继续,所以最近又新发行了2015版的100元,也因此第六版人民币变得遥遥无期。
5,再进行一次币值重设的成本太大,实际操作上可能性接近于0. 发行更大面额,取款机、点钞机也得升级改造,成本也不小。最大的可能还是保持现状,反正物价又不怎么涨,虚拟货币占比越来越大,抱怨100元纸币不够用的,也会越来越少。
----
第一次更新:
留言中有朋友问物价上涨的速度问题,对我说的最近几年物价不怎么涨有点疑问。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食品价格,因为现金的一个很大的用途是购买食品。比较好的数据是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天一报,每月、每年都有平均值。先看最近12个月的:
是在200上下浮动(2000年的平均价格设定为100)。是在200上下浮动(2000年的平均价格设定为100)。

然后再往前:
2014年1月1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 201.9
2013年1月1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 203.6
2012年1月4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 192.6
2011年1月3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 178.3
可以看到,2012年1月到2016年1月这四年时间,食品价格整体完全没涨。
然后再看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015年 CPI涨幅是 1.4%
2014年 CPI涨幅是 2.0%
2013年 CPI涨幅是 2.6%
2012年 CPI涨幅是 2.6%
2011年 CPI涨幅是 5.4% (四万亿拉动的)
2010年 CPI涨幅是 3.3%
2009年 CPI涨幅是 -0.7% (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 CPI涨幅是 5.9%
可见最近几年CPI涨幅一直在收窄,对应的就是GDP涨幅的回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因此,100元面值的钞票“不够用”的问题,并没有变得越来越严重。
房价这个问题太复杂,我不懂,目前房价的涨幅让人无法理解。但回到问题上来,房价上升对流通纸币的需求是没什么影响的,毕竟没人拿现金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