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是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中国有可能拍出韩国那样优秀的犯罪片吗?

拍不了。

我们能拍的,只有「中国式」的犯罪片。


原因,我会掰开揉碎了讲。

这篇,大概会是网上相关话题讨论里最细致的解答。



拍电影,要讲究语境问题。


作为一个非常非常想拍犯罪片的电影人,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在某度随机搜索一个犯罪案件名/新闻主角名,看这个案子的资料,然后顺着网页右边的「其他人还搜」、「相关人物」、「相关事件」一个个往下点。每个链接里都是一个故事,里面好多的人,还有人和人之间难以捉摸的关系。

每次看完,都口干舌燥,心里有血在滚烫地翻腾。

孙志刚事件、李乔明、唐福珍、呼格、李桂英……这些名字,就在脑海里盘旋,他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和这个世界对他们所做的。那些被逼到绝境的活生生的,人的情感,让我的脑子,嗡嗡响。

也许是先天共情能力就比较强,每次看这些事件,我总有极为强烈的代入感。

有时候真的觉得好难过啊,难过得睡不着觉。

闭上眼睛就想,人在那个境况下,得多无助啊,得多绝望啊,得怎么办啊,怎么才能救自己啊。

想啊,想啊,作为一个阴影本身就比较严重的人,能得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如果我处在那些情况里,大概会飞快地自杀吧,因为真的太难受了。

越想,就越生气。


作为旁观者我能做什么?我不知道,可能我就是做不了什么,也真的没什么用吧。可我总觉得,我想表达点什么,我还有话要说。


后来,我进入了电影行业,而且是一名创作者的身份,开始学着做一个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手艺人。我太憧憬了,摩拳擦掌的,拍过两个故事短片以后,我写了第一个长片故事大纲,想慢慢写,留着将来自己拍。

故事的原型,是当年的夏俊峰事件,就是那个刺死城管后被判死刑的水果小贩。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的网络舆论,一边倒的都是城管死得好,夏俊峰杀得好,不该判死刑,整个网络汹涌着让他免死的呼声。还有他的儿子,被当做天才儿童画家,被某女歌手认作干儿子,无数人同情他即将成为无父之子。

我当时觉得没什么问题。

直到有天我和一个师妹聊起这个案子,师妹说「我不知道怎么看这事,我爸其实是当城管的」。

我一愣,忽然想到,要是那两个死掉的城管是有家室有孩子的人呢?

要是那孩子和夏俊峰的儿子一样大,他们会被身边的人们和陌生人怎样对待呢?

他们要是看到这么多人义愤填膺地叫喊他们的父亲死得好,而且都力图让他们的「弑父仇人」免死,会是什么心情呢?

当时事件的原始经过版本特别多,没有一个真正能称为是真实的经过。万一当时两个城管里有一个,哪怕是一个,是无辜的,平时行善的好人呢?

中国的大环境,城管是有很大很大问题的,可是在孩子心里这就是父亲啊。那城管的孩子会怎么看夏俊峰的儿子?会怎么看那些公知?

酝酿很久以后,一口气写完了。里面的许多设定,好些人物,至今我都很喜欢。

但这个大纲是有漏洞的,前半截编排非常细致,但到了后面,有些事情圆不上了,人物行动和人物能力的关系配置出了问题。


我当时写信给在认识的一个非常认可的编剧前辈求助,通了好几回长信,他非常耐心地给了我许多建议,让我得以剔除许多许多问题。我到现在都一直非常感激他,作为我认识的第一个真正的职业编剧,能够指点当时那个对编剧一无所知的我。

可是,最根上的漏洞必须得靠自己,这对当时的我,实在太难了,于是一直搁置。


后来我遇到现在的师父。给他完整地讲完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他决定收我当徒弟。但后来我和他细聊故事时,他却大大摇头。

我:我知道这个审查有很大问题……

师父摆手:不不不不只是这个,你们这些小孩老是一上来就下猛手,刚下手啊别和体制粘太紧,审查当然是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就够要你命了。但是你还有个更要命的问题啊。

我:???

师父:就是屁股问题。你没觉得这个剧本你选的这个角度啊屁股坐的位置有些奇怪吗?

我:立场哪里不对了?

师父:你知道现在全国对城管的主流态度是什么吧?是骂,是踩,是认为他们作恶多端。你看你的剧本,第一主角是城管家的人,等于情感要代入到这个人身上,而且你正面在写这人,等于在为城管讲好话。对观众来讲,你这就是帮城管洗白了,你这是奔着人民公敌去了啊。

我:可我讨论的是就事论事的问题啊。公序良俗,和所有人都密切相关的事情,怎么就人民公敌了?我这故事又不是直接用的原案件,我这故事里城管是好人啊。

师父:城管队伍里肯定有好人,任何群体里每个人都不一样,肯定有好有坏嘛。但群体在外界留下既定印象以后,那个人就肯定会被群体代表的嘛。就算是好人,只要你是在大家公认的坏人堆里,那你也没法大声说自己是好人了。这就是中国目前的主流语境,在这个语境里,你就是不适合做这么一个片子的。上面审查不会给你过,下面老百姓看你也不顺眼,你拍它干啥?吃力不讨好到时候人山人海都骂你。这种提前就能预计到的结果,你要拍,有人会给你投吗?你自己有钱拍吗?那你说你换不换。

我不死心:那故事本身呢到底有没有意思?那这种和主流语境不符合的都得避开?

师父:有意思,那也没用啊,和主流语境不贴就得躲。你要是就事论事说得深了,观众还不乐意看呢。可能以后能拍吧,但不是现在。不过这个以后,估计也……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语境」这个词,对电影创作来讲有多重要。


而我和师父聊到的那些,其实就是在这个答案的开头,我说的「中国式」语境的一部分。

语境不合,会产生的问题太多了。

——————————————

(到这里提醒一下:后面没图,但特特特特特特特特别长,建议单身狗吃饭佐餐看或单身狗睡前读或单身狗坐地铁阅。)

不是真心想了解这个问题的,还是直接关闭的好……

——————————————


语境,就是建立在主流价值观之上的逻辑体系的最终形态。


比如「武侠片」,大家喜欢武侠,其实是因为大侠可以法外执法,弥补法治的不足。但现今进入法治社会,很多人越来越意识到所谓「替天行道」其实就是人治,而其最大问题,是对单个人道德感要求过重,所以大众信任风险极大。加上现在信息透明程度更高,减少了信息障碍的庇护,大众眼中更难出现「完人」。久而久之,对单个人的怀疑程度也就增加。

虽然法也有种种弊端,但法是相对稳定的。而人却会变。

所以大家越来越希望法治更加健全,而非出现大侠拯救苍生。

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境发生了改变。


比如「科幻片」,中国科幻片一直很难做,为什么?人为什么需要科幻?为什么需要乌托邦?因为对现实不满,想要推翻现实。那未来世界建立的根基是什么,是现实政权因为有弊端而垮台。什么你要推翻现实?醒醒查水表了。

这就是执政党一定没有弊端,一定不会被推翻的中国语境,一个牢牢的枷锁。


比如「警匪片」,其实这就是犯罪片的一部分。警匪片要好看,肯定要有比较出彩的匪徒和警察。你把匪徒写得太弱鸡,显不出警察的智商,匪徒写得太有魅力,又显得你政治不正确。而警察团队,你要写好看,观众需要代入感,肯定要有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受到阻力破不了案,突破重重难关才获胜,这才好看。

那问题来了,抛开刚刚说的劫匪问题,破不了案子肯定是警察内部有人拖后腿。你写了个聪明绝顶的领导,那肯定下面小警员得蠢。你要是写了聪明绝顶的普通干警,那肯定领导得蠢。要全都聪明,主要人物一气呵成一点阻力没有就破案了,那流水账剧情谁要看啊。有孙悟空就必须得有猪八戒。可是体制成员,你怎么能把人民公仆写成猪八戒呢?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创作者们,会遇到的尴尬——的冰山一角了。

已经挺难了。



题目里说到韩国。

我本人是韩影死忠。朴赞郁脑残粉,奉俊昊资深迷妹。

可韩国是民主国家。


《恐怖直播》里都把总统黑成什么样了,骂韩国政府骂得那叫一个酸爽。

《回家的路》又顺手黑了一把韩国驻法国大使馆办事人员(讲全度妍演的韩国少妇受熟人之托,以400万韩元的酬劳将装有合法限量钻石的包带往欧洲,谁知内容物被掉包,警方在法国奥利机场截获皮包后从中查获十公斤海洛因,而她也因此获罪的故事)。和最近在中国发生的上海海关查货红酒运毒当事人不知情事件非常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还有《熔炉》,虽然从专业角度它的故事讲得非常顺拐,技法也不好,完成度其实不够,但它胜在内核。而且剑指韩国法律漏洞,最终改变了国家。

《蝙蝠》讨论宗教、道德和私欲的冲突。


中国呢?可能也是民主吧。可能吧。

不过上面那些讨论的问题能拍吗?很显然的,不能。


现在也许大家能稍微理解,在中国拍犯罪片有多难了。


所以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充斥着青春爱情片。所谓「小妞电影」。电影类型同质化极其严重。做得好的,多加一些喜剧元素。但本质还是那个类型。有做得好的,但看多了,还是腻。

成熟的市场是需要百花齐放的。看一眼网上的舆论,韩国那些犯罪片大家都追捧,其实就知道观众还是需要犯罪片的。

但犯罪片实在是很难做。

又要考虑政治语境,又要考虑主流受众语境。

两者各自认可的还不一定重合,范围又变小了几寸,哦不,几丈。


所以坚持做犯罪片的创作者,基本都算是真的有表达欲望的。谁没事遭这罪?可我不是爱吗,没办法。


看下国内,近年的犯罪片其实真的不多。成色好的就更少了。

蔡尚君的《人山人海》,非行的《全民目击》、李杨的《盲井》《盲山》、贾樟柯的《天注定》、张秉坚的《东北偏北》,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丁晟的《解救吾先生》、忻钰坤的《心迷宫》、杨庆的《火锅英雄》、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

这里面有一些,还不是我说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犯罪片」。比如杨庆的《火锅英雄》,更像是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片,犯罪本身只是一个叙事元素。忻钰坤的《心迷宫》也是,作为新导演,完成度很惊艳,但中心还是有一点偏移。曹保平老师的《李米的猜想》也是,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李米的猜想》其实爱情片元素是要远远超过犯罪片元素的。


犯罪片,人要挣扎,为生存努力,为尊严殊死一搏,为愤怒,为仇恨,为赎罪,为一切激烈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要有现实根基。

对我而言,我很看重这个电影和现实的联系。不然我会想,观众看的时候,难道不会疑惑:这个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代入感,就下降了。


李杨的那两部就不提了,太真实,真实到可怕。这里面的案子,现实世界都发生过。《盲井》,「河北农民工结伙杀人伪造矿难骗保」,和电影几乎一样。《盲山》,「被拐卖女性郜艳敏被称为最美女教师」,只是结局不一样。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改编自六盘水追凶事件,真实事件带来的力量蕴进电影里,生猛。但这两个人,都有好些时候没有正经出犯罪片作品了。

丁晟的《解救吾先生》,因为之前就知道新闻,预知了结果减少了悬念带来的张力,但完成度是还不错的。蛮值得看好的导演。

但我最想说的是谁呢?

是曹保平。


在电影学院,以成熟导演身份在学生心中占据极高呼声的,主要就是两个人——徐浩峰、曹保平。

全校基本没有人不喜欢徐浩峰老师,公选课节节爆满。

曹老师似乎没有公选课,在学校的时间也不那么多。但大家还是非常爱他的。

又会拍片又会上课的老师,理论和实践能结合,大概没人不喜欢吧。

事实上,电影学院早已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沉迷于象牙塔,死死抱着冷僻艺术不放。

文艺片和商业片相轻的论调早就成为过去式。做产业和做艺术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事,恶意制造对立的人,只能说不懂电影。

现在大家的思维都是开阔包容而有活性的。


插入一下我朋友,青年导演孔靠谱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商业片不断培养中国的观影人群和健全电影市场产业,文艺片也就永远只能被局限在小众圈子里流传;如果没有文艺片去不断革新电影语言和传递人文精神,商业片早就沦为味同嚼蜡的视觉玩物。谁也离不开谁」。


毕竟,台湾电影过度死磕小众艺术最后直接把整个产业给磕死了的教训放在前面呢。


已经全职做导演的宁浩管虎乌尔善等职业商业片导演不提,在校的方刚亮老师、薛晓路老师、曹保平老师等也都在拥抱商业,是好事。

这一部部片,有优点有缺点,但总都是好事。毕竟都在让产业变得更好。光靠骂,永远救不了中国电影。想想韩国,80年代的时候,也是泡沫期,慢慢产业变大环境也变好,观众审美也提高,才有的后面的繁盛(别问我为什么不在这提金大中废除韩国电影审查的事)。


曹老师的新片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在我朋友圈刷屏了。各个系——尤其文学系的学生,基本都在狂转。

最早看到的一条,讲的是他新片《追凶者也》的缘起,说,这个片,改编自「贵州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事件」。

我当时整个人眼前一亮,太高兴了。真的,没办法,一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我就高兴。

而且,六盘水这个事件,其实已经有人改编过了——2012年蔡尚君导演的《人山人海》原型就是这个案子。同属追凶的案件其实有好些个,曹保平为什么非选一个已经有人用过的事件原型改的剧本拍?这其实有点让我费解。太好奇了。


然而看完整个人是懵逼的。

???

说好的六盘水呢?

这个成片,和六盘水五兄弟为被杀的小兄弟报仇那个案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它讲的是刘烨演的修车工,被冤枉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被流言蜚语的干扰生活,希望儿子能好好成长,而去拼命自证清白和反抗的故事。

它是一个文本精准,视听语言纯熟,探讨议题隐晦却有分量的犯罪喜剧片。

哭笑不得。没看到六盘水,想哭。看到曹老师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片子,又有点高兴。

我问男朋友:你觉得怎么样?

男朋友:哈哈哈好多地方超级好笑,你呢?

我:这附近哪有云南馆子?啊,我想吃鸡枞。

别问我为什么。你看完也会想吃鸡枞的。。。


最大的观感是:

王砚辉演技真好啊。

太喜欢王砚辉了,表演分寸感把握太好了。

从《光荣的愤怒》里的村长,到《心花路放》里的「敢问路在何方」东北金链大哥,到《烈日灼心》里最后他演真凶坦白罪行,太牛逼了。

这片里他仍然好,松弛,自然,控制有度。真是个让人惊艳的好演员啊。

可惜一直没有碰到让他大红起来的剧本,他演技真的不输韩片一线演员金允石啊,太好了。

一回想,除了《狗13》,曹保平老师的每部电影里都有王砚辉。

怎么讲,曹老师挑演员的眼光,真是,啊,你必须服,必须服。

王砚辉演技真好啊。

啊。。。我想和他拍戏。。。


看完《追凶者也》,我其实很惊讶。因为这和我预期的片子不一样。我没想过他会拍喜剧,一直觉得,啊,曹老师多严肃的一个人啊。

而且竟然没有出现很多导演跨风格叙事会有的水土不服。

原本对六盘水事件题材的失落,也就被这个欣慰磨平了。

再想想也不奇怪,曹保平老师的每部片子,都不一样——他一直在尝试,一直在突围,冲自己,也冲环境。有一种这个年代的电影从业者中,真正配得上「创作者」三个字的人才有的血性和生猛。

这让我想到在学院时,大家常聊到的四个字,「职业导演」。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职业导演」这四个字,真的是非常难的。


导演又是电影工业上的一个手艺人,又是一个打造电影艺术的创作者。旺盛的表达欲,足够精巧的手艺,对这个行业的责任感。缺一样,都没资格称「职业」。


想起曹老师去年的作品,标准气质的犯罪片《烈日灼心》,调性上我非常喜欢,但故事上并没有说服我。我觉得郭涛和高虎一起给邓超背锅这个行为不合理。

朋友(还不是过命交情的朋友)杀人了,我觉得作为一个正常人,顶多也就不报警,不说话了。可能有一部分人会帮着逃走。但是和朋友一起把杀人这个锅背起来,放弃自己所有的正常生活……这……

还有邓超死后,段奕宏才知道自己抓错人,邓超是枉死的,那段作为高潮竟然没有渲染,导致我觉得缺一个情绪高点,很难受。

如果是三年前,我可能会喷。三年前我还不是从业者,我不对这个行业负责,也不知道这个行业多难做。那时候我每看一部片,但凡有一点点问题,都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一跳三尺高破口大骂。但眼下我不再是看台上的观众,我成了上场踢球的人,我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


后来我才从一个做制片的朋友口中了解情况:

原著小说其实是三个人一起杀人的,也没有最后王砚辉演的所谓真凶,如果按原著,人物动机根本不会有问题。

但审查时,上面意见表示,你怎么能站在犯罪分子的角度讲故事呢?

而且你还同情犯罪分子,这立场太不对了。

只好改掉,让他们三个没有犯那么大罪。罪名则另外设计了凶手。

至于真相暴露的高潮戏,是因为这片子涉及到警察,审查时公安部得经手,一看警察居然办错案。整个故事最大的力量点竟然来自于警察办错案!上面没法忍。

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拍办错案,但只能平铺,不可以渲染。只能叙事,不可以营造情绪张力。所以那段本应该出彩的戏最后力量被狠狠压了下去。

想想,觉得挺心酸的。


每一个新出来的犯罪片,都代表着一群人对审查的触碰与博弈。都很辛苦。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国内拍犯罪片,就只能这样小心地摸索了。然而最后逻辑不圆,观众骂的还是导演,不会是审查。


真的挺心酸的。

很多影迷朋友和影评人看了一个电影以后跳起来骂导演无能的点,可能其实是创作者当时唯一的选择。


看了下《追凶者也》的拍摄日期,基本上《烈日灼心》上映的时候,《追凶者也》刚剪完。

《烈日灼心》13年拍完的,从拍完到上映,不难想象曹保平老师在过程中都遇见了什么。又有多糟心。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表达。他看起来是退让了,但其实是换了一个手法,接着讨论自己想讨论的社会问题。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藏得更低调了,不觉莞尔。看了前面一大堆,正悻悻他变老实了,结果到结尾忽然来一场戏,变了。狐狸尾巴还是让我们揪住了呀,野心还在,不觉莞尔。

曹老师啊,真坏。



要知道。这个行业里。每天都有一大堆外行想方设法挤进来扎堆骗钱,攒项目,拉着各个工种假意做电影其实干一票就走人。不想着好好做作品,只想着怎么狠狠捞一笔。

此起彼伏的烂网大更是用不断刷新不论是创作质量还是三观下限的方式极尽低俗之能事。最近才听说某个制片人同时手里开了五十部网络大电影。一些在聊点子,一些在写梗概,一些在写大纲,一些在写分场,一些已经开机了,一些刚进后期,还有一些在摩拳擦掌等着去平台赚点击率。

可怕吗?可怕。

从资方手里哄来一百万,制片人自己吃四十万,导演也吃二十万,最后四十万拍完,完事对外宣称是花了三百万的精良制作。你以为是天方夜谭么?呵呵。

这种「导演」,到处骗骗,多干几票就不再拍戏,开个餐馆,乐乐呵呵。反正从来也没想过要当「创作者」。

他们本来就不是「电影人」。


「差不多就得了」,「要求那么高干嘛」,「多找几个帅哥美女拍美了就行」这种论调,不要太多。攒着攒着,忽然盘子变大了,那就顺便搞上院线。

还有一些明确的院线电影,也是按这个路子。想方法营销,想方法炒作,就是不想方法拍电影。

对「电影」这两个字,没有一点起码的敬畏之心。也是,毕竟,没有作为创作者的自尊心。

然而最可怕的是,这群乌烟瘴气的人出去,会和人吹牛逼,说自己是「电影人」,自己拍的是「电影」。

普通观众能分清么?分不清。


「你们导演是不是都会睡女演员?」

真正的职业导演会告诉你,认真拍完一天戏都累成性无能了。你信吗?

很多人,真的只会笑而不语,觉得导演不说实话。

普通观众会说:你们干电影的,就是一群小丑。



网上最近铺天盖地都是一堆「科学家的地位为什么还不如一个戏子」的讨论。一群人在骂科学家获得的关注不如王宝强。

什么时候市场选择的结果要为国家拨款的结果背锅了?

影视这个行业,已经被轻贱成什么样了?

然后这群人跳起来说「希望国家好好管一下这群搞影视的!要狠狠整一下他们!禁死他们!」

然后呢,因为审查问题,没有好题材能拍的时候,跳起来说「你们这群脑残电影人拍不出好电影都是垃圾!」

都是同一群人。

Magasa老师在

说到:不要看网上广电总局好像被人人喊打,那只是一种假象,真实情况是广电总局在中国拥有极高的民意基础和群众土壤,广大老百姓发自内心是拥护广电总局的。

这就是事实。


可怜那一群真心想搞创作的人。本来所有的创作者都已经提着脑袋在做电影,每年都有做后期的熬夜干活猝死,编剧拿着不到演员十分之一的薪水,担心做了一大堆审查不给过,担心资方说跑就跑,担心哪个工种有人行为不当株连全组。还要替这些烂人担骂名。


这么一个2015年全中国全年票房总数值还不如河南一个省辣条产值多的小产业,竟然仅仅因为看起来曝光率高,就要一直被喊打喊杀。

我真的觉得委屈。



看网上好多人疲软于那些只有脸没有演技的烂演员,我看多了,也很欣慰。甚至产生只「看脸」的时代总算要过去了的幻觉。

然而去年参与一个电影项目时,特地找了人做了个简单调研。三组人,两组在北京两所不同的普通综合类大学选择,一组理工科大学生12人,一组学法律的大学生11人。还有一组是做时装美妆的从业人员14人。加起来37人。

给他们一个问卷,大概涉及到「去电影院的频率如何」、「你会因为什么而选择看一部电影」,「你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是什么」等等。

结果比较糟心,37个人里,有31个表示——「看一部电影是因为里面有明星」。

剩下的6个人,有一个是豆瓣用户,文艺范儿,虽然没有看电影的习惯但会看豆瓣影评来筛选;

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是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中国有可能拍出韩国那样优秀的犯罪片吗?

两个是热衷刷AB站看动漫的二次元宅,也关注了不少电影博主,看电影都是跟着微博大号热门来;

两个本身就是影迷,一个特别爱看欧洲的艺术片,一个喜欢老香港电影,从李翰祥胡金铨聊到银河印象两眼发光;

还有一个男生说,我不看电影,完全不看,从不去电影院。问他,和女朋友也不去?回答,我没有女朋友。

问所有人「如果一部没有一个你认识的明星但大家都说特别特别好的犯罪片,和一部有两个当红明星但很一般的爱情片,你选哪个?」

姑娘A反问:爱情片男主是李易峰吗?

我们:是李易峰你就选爱情片?

姑娘B补:井柏然也行啊,井柏然多帅啊。

我们:你喜欢井柏然?为什么喜欢?

姑娘B:喜欢啊。就觉得长得好看。李易峰也好看,但是感觉没井柏然好。

姑娘C:胡说!李易峰好看多了!

我们:那你们对井柏然和李易峰都还是接受态度啊。那男主要是他俩里选一个,你们就选爱情片?

两人点头。

我们:看了《等风来》吗?井柏然之前和倪妮演的。

在座众人只有两三个看过。

我们:喜欢他不应该看掉他所有的作品么?

姑娘B:为什么?我就是看了《捉妖记》,才觉得井柏然好可爱的,现在他的片我会看,以前的没啥兴趣。懒得找。不过现在电影院要是一堆片,我肯定选井柏然的了。

我们:那你不算脑残粉啊。在看《捉妖记》前不喜欢他?看完喜欢单纯是因为可爱吗?

姑娘B有点鄙视:看之前没感觉。这不是明摆着吗?这片不是个超级大片吗?这么大的片直接选他当男主角,肯定是因为他演技很好啊,难道是因为长得好看不成?不然你们搞电影的为啥选他?

我们:那我们要是选王千源来演呢?演技非常棒的演员啊,我们都喜欢他的演技。

姑娘们:王千源是谁?

(给姑娘们看王千源照片)

姑娘们:没兴趣,这一点都不帅啊。

我们:???


这还是选择的大学生群体,和比较时髦的都市青年。

至于广泛的,如我本人一样出身,却不能像我与诸位正在阅读这篇答案的人一样幸运获得足够教育与知识积累而得以拥有审美能力的小镇青年呢?


吴亦凡的电影上映了,粉丝会一个人为他买一千张电影票。

演技牛逼如王千源,还真没有这种粉丝。

这才是现实。

为什么这么多人炒粉丝经济网红经济?因为真的有这么多受众。


上刷豆瓣水天涯的,从审美能力和认知高度看,你们其实早已经不能算平均值的「普通观众」了。

「普通观众」的审美平均值,要比你们想象的,低得多。

你们骂《小时代》的时候,都是谁在买票呢?


在这样的氛围里,那一些坚持着的,锐气永不堕的,适应市场又兼顾表达的,真正的「职业电影人」,多么值得尊重。

中国,一个现在连成熟的类型片生产系统都还没建立起来的国家。要怎么振兴电影工业?靠谁啊。

没办法靠谁。

没有人能拯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得集体自救。中国观众也得集体自救。


每一个心怀对这个行业的敬畏之心,又勇敢尝试挑战自我的电影人,都在为这个行业往前一步,起着推动力。他们都很棒。

曹保平老师,是其中之一。

我其实真的想看到曹老师能死磕。因为《烈日灼心》明显能看到他作为创作者的野心。

但这个行业,死磕最后死掉的,和中邪走火入魔的,都大有人在。

《烈日灼心》中间做了那些让步,都挺让人难受的。基于这点,我又希望曹老师更理性一点,比如保守一点。两难。

表达野心,这个东西,很难控制。野心太大,体制不允许,会导致故事讲不圆。观众也是要不高兴的。比如《烈日灼心》。是不是导演的责任,观众不关心。

但有的人避开野心,避开现实讨论,这又太过鸡贼,而且显得不真诚。比如去年的《我是证人》,中韩合拍片,看起来像是犯罪,但人物都非常假,事件里外壳细枝末节的是现实的,但基底却是过于戏剧化到假的,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无法对应其在现实逻辑中应有的身份。结果就很尴尬,只有手艺活儿没有主题。就是我师父常说的「塑料感」——人物都是扁平的假想中的人,现实生活里没有。当然,那个导演本身也不是中国人。


曹保平老师很有意思,他在找平衡。

能力他是有的。我在答案最开头提到政治语境和主流受众语境,曹保平就在这两者里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少踩雷,又拍出有意思的东西。

《追凶者也》是他找的一个位置。

缺点是有的。

一个是曹老师的电影习惯用的巧合,这部也有不少,不是说不能用,但如果控制一下会更好吧。巧合太多,还是影响的。

另一个就是曹保平老师以往的电影,《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都曾把人物逼上绝境,让人物挣扎,矛盾,人物立体而鲜活地充满生命力。但《追凶者也》没有。因为它是喜剧,为了笑点,把很多苦的东西弱化了。人物的行动,靠外力比较多了,大于内力,人的主动性少了。但这其实是这么创作唯一的路,张译的苦,刘烨的苦,王砚辉的苦,没法放太大,放大了,就是体制之罪了。大家心知肚明,却只能假装不见。

在中国拍电影,真是尴尬啊。


就目前来看,《追凶者也》已经是国产电影市场上的精品。

片子本身,其实完成度非常高的。故事搭建精巧,板块式,玩结构,看盖里奇的朋友应该了解,没看过盖里奇的话,可以参考《疯狂的石头》。最后出来的效果其实有点像《疯狂的石头》混《无人区》,又加了很多属于曹保平自己的东西。

看完之后和男朋友吃饭,讲到里面的一些情节,他又哈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哈哈。


但预期方向错误,真的是一个特别讨厌的事情。

我感觉我点了个烧羊肉,结果有人给了我一嘴烤鸭。烤鸭不好么?也好。可我是为了烧羊肉来的啊。真是太尴尬了。

为什么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公众号文章都强调这个片子是改编自六盘水事件???


成片真的和那个案子一点点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六盘水事件里最重要的人物关系、情感张力全都和这个完全两回事。完全就是另起炉灶的东西。

曹老师自己都说了已经没关系了。

真的有点莫名其妙了。


《追凶者也》这部电影,讨论的,分明不是追凶或复仇。

它讨论的,是人的尊严。

一个父亲,想要挽回尊严,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儿子。

被人冤枉过吗?百口莫辩过吗?就算澄清了也没人相信你。

看过《狩猎》么?男主卢卡斯被冤枉猥亵幼女,他花了一整部电影证明自己的清白,有用吗?程序上他被确定无罪,可全镇人永远躲着他。这辈子,就这么万劫不复了。

你觉得遥远吗?不遥远的。

打个比方,一个好端端的三好学生走在路上,要是有一个老太太因为和儿子吵架心情不好,觉得当初没教养好儿子,此时老太太面前出现了这个学生,她为了泄愤,大喊这个好学生是小偷,偷了她的钱包。于是全街人追打你,不搜身不肯信。你委屈吗?你愿意让人把你翻个底朝天吗?你不愿意。可就算你脱光了,证明了你的清白,没用的。这条街上,依然有一大群人会拿异样的眼神看你。

这种类似的事永远都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这就是普世民众价值观。


被错杀的人,被污名化后想重新站起来,你们知道有多难么。

被错杀了,委屈怎么办?找谁拿回自己的尊严?才没有人管你呢。

好像一直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死自证。

至于群众,并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人民有什么错?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嘛。

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


唾沫淹死人这事,被改编成电影的,不要太多。

我是一直想看到讨论这种问题的电影的,近年来国内之前讨论得深点的,是陈凯歌的《搜索》,被冤者死了。

陈导用的,就是经典的「以死自证」路。

大部分人都往绝处了想,但其实是有另一条路的。

想想,之前因为给李天一辩护而被网友臭骂善恶不分的律师张起淮,承受那么大阵仗的网络暴力,可他又做错了什么?

说来有趣,就是张起淮,最近因为接手王宝强的离婚案,被网友捧成了正义代言人。

黑色喜剧。真是黑色喜剧。简直黑色喜剧。

发现另一条路什么了么?

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就用了人被污名化夺回尊严的另一条路——「成为英雄」。

只要英雄光环够大,污点都能被洗刷。

群众就是又健忘又势利的。


片子后面,刘烨和王砚辉的那段话,真是太有意思。眼看着要走向平庸,却峰回路转。可能是看大家被群体绑架得太严重了吧,曹老师在洗冤之外,讨论了另一层——人的个人权利。

偏偏在最后,文本能力强的曹老师又抖了一下,不细心的观众根本意识不到的一个点——「有些人不见了」,让这条路变得值得玩味起来。(此处并不涉及剧透,看过自然懂)

曹保平,拿奖拿到手软,创作都在一线,这些都早已不是他需要被称颂的东西了。光环过后,回归到创作。他就是一个真诚的导演。而且,对中国的电影创作语境,不论是政治的还是民众的,都已经想得太明白了。

当下的市场,中国电影,需要曹保平。

中国拍犯罪片,需要领军人。



那其余的人在哪里呢?


宁浩,不多说了,都了解。


非行,《全民目击》剧本的饱满程度当时实在惊艳到我,但,这已经是2013年的电影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去年还听间接认识的朋友说他在写新剧本,还挺期待。结果今年新闻一出来,他竟然去接棒陆川拍《鬼吹灯》去了。完全和现实主义故事跳开了。

我的心里真的是崩溃的。


李杨,看起来一直在商业市场之外。《盲井》《盲山》之后的第三部《盲道》,经过一年的协调,七月刚刚过审。讲的是中国因民工潮而出现的200多万流浪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况——这次不是犯罪片了。去年,他参与了徐克导演《智取威虎山》的编剧,看他说,《盲道》之后,也就要去拍商业片了。个人表达想说的已经说掉,在商业市场上有个好的开始,也替他高兴。


蔡尚君,《人山人海》就是我前文说的六盘水案件改编电影。看他2015年拍了《冰之下》,黄渤主演,原定也是2016上,却没声息了。


忻钰坤,去年呼声最高的内地商业片未来之星,《心迷宫》成色和性价比惊人。今年初上了中新泰三国导演联合指导的文艺片《再见,在也不见》,情绪把握精准,终于看到他在资金相对稍微宽裕且有职业演员情况下的发挥——控制力很高。今年在拍一部千万规格的犯罪片《山野追踪》,不再像他处女作那样玩结构,走线性叙事。其实以他去年的呼声,肯定是不缺投资的,但他依然谨慎选择了一千万的小成本,规避了玩脱的可能。脑子真的太清醒。太不容易了。期待。


王一淳,年轻的女导演,比忻钰坤更新的新人。《黑处有什么》拿了国内最有人气的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奖。听说刚定档,过段时间也要上了。


还有孙皓、徐伟等等……


《太平洋大逃杀》原来的新闻专题已经改编成书,高群书要导演可能是第一部中国投资额高于院线的网大了。为了规避审查,放弃了影院,选择了相对政策宽松的网络平台。希望做得比题材和故事都神相似的沈成宝的《海雾》好吧。

《白银杀人案》,也已经听到同行说有前辈打算拍。

这些案子,是有人在做的。

我们电影人都在思考,我们没有瞎。


另外。最近一部叫《釜山行》的韩国电影很火,几乎被吹成神片,其实各位可以去看一下前几年的《流感》,剧本和《釜山行》非常像,只是丧尸病毒换成了流感病毒,《釜山行》编剧和导演水平基本都只有《流感》的六七成吧,人物逻辑混乱,视听语言也非常寡淡,除了最后孔刘的剪影运用,别的地方和《流感》根本没法比,太多本来应该是情绪高点的地方没能抬上去。然而《流感》本身在韩国电影里也不算顶尖作品。都是新导演,延相昊和郑根燮、张哲秀、金秉宇、金成勋根本没法比。大概是因为动画出身,动画的视听语言体系和真人电影差异太大一时水土不服吧。

孔刘的演技,和后起之秀刘亚仁之间,也隔了五个赵寅成呢。

《釜山行》被吹捧得这么厉害,捧得比《辩护人》还高,我都不知道我心中的顶尖韩国电影《恐怖直播》和《汉江怪物》要情何以堪了。

无数人拿这个片狂踩国产电影。其实有点过分。作为中国电影人,没有一个同行否认韩影商业片甩中国电影十八条街,但那是体制、创作者、市场、观众一起努力的结果。

如果没有审查,中国手艺水平足够拍这个电影的导演真的可以一抓一大把,年级老的不说了,年轻的宁浩、管虎、乌尔善、陈正道、郭子健、路阳、郭帆、杨庆、田羽生、忻钰坤、非行……不点了,太多真的都可以。

然而我知道,很多人是不会信的。


写这个答案,是看到下面一大群为审查洗地的人。心里觉得太难过。

你们真的有正视事实么?

还有人拿《唐人街探案》和《惊天大逆转》来证明审查并不严格,你以为这俩片故事主背景为啥要选择发生在国外?

袁延哲老师在

讲了《惊天大逆转》剧本审核两年都不能通过的具体经过,有心的朋友可以移步看一眼。

那些能上的电影背后,是一大群电影人拼死和审查碰撞。割肉削骨才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点空间。结果反而被拿来证明审查并不严了?啥叫严?剁手指不够狠,非得胳膊大腿全砍了才叫严?是有多抖M?

正视事实,有这么困难么?

求你们不要说伊朗了,伊朗有健全的电影商业么?张口闭口阿巴斯,产业呢?

去年柏林金熊奖的得主,导演贾法帕纳西因拍电影被伊朗政府认为危害国家形象,判刑6年,且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

贾法至今仍被软禁,不得离开伊朗。

金熊奖的颁奖典礼为他颁发奖杯的时候,他连房门都不能出。

非得这样才开心是么?


还有好多说韩国就算有审查也比中国好,稍微去查一下韩国电影史吧,并不麻烦的。


回顾一段简短的韩国电影历史:


1940年日本殖民政府朝鲜总督府颁布《朝鲜电影令》,对电影的拍摄、发行、流通做了非常严苛的规定。

1950年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电影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的影响性不容忽视,韩国政府虽然已经废除日本人设的《朝鲜电影令》,但由于与之前日本对接时文化控制的转移还没有很完善,依然还是抓得很紧。在这种收紧的控制下,韩国电影自身并没有能以自由形态生存的力量。这段时期韩国跟我们某段时期是一样的,电影主题基本围绕政治诉求,如抗日光复、反朝鲜社会主义、民族苦难等等。
可时间一久,加上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对这方面有所放松,自由主义还冒头。当时的韩国政府也不知道该对电影实行什么样的文化策略,为了防止电影人自由思潮启发民智给平头百姓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一反应是防备与封锁。

于是就有了1962年的《电影法》,韩国电影那段短暂的中兴也就结束了。政策越来越紧,紧到令人窒息的时候,韩国电影出现了大衰退。创作水平和热情都下降。

70年代,韩国民主浪潮爆发,在压力下,政府把优秀电影的标准从「符合国策的电影」转变为「具备艺术性并可给观众感触的电影」。84年的《电影法》也进行了一次重新修订,以这个基础为底,放宽了对电影的标准。但这个政策只是策略层面做了轻微调整,˙只是将检阅制改成公演伦理委员会审议制而已,换了名字,实际并没有放宽。

在1987年以前,公演伦理委员会在影片投拍、完成后都可以对其进行审查。

到了1987年底,政府姿态性地允诺停止在影片投拍前审查,但是当影片上映前,仍需向政府提交两个拷贝,一旦影片中出现有“有害”或者难以被接受的东西,影片仍然要返回给制作者做修改。政府依然牢牢地控制着电影制作者的表达程度。公演伦理委员会根据《电影法》里宽泛而模糊的规定,任意地解释其中的每一条规定。


1988年的韩国,88部片中 ,只有44部得以公映,并且,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政府已经开始将检查重心由“性”和“暴力”转化为对政治制度的批评、对社会问题的揭露。

进口电影——表现别的国家的政治压迫与官员腐败等相关政治问题的电影,在韩国是可以上映的,而表现韩国本国政治压迫的电影却断然不能出现在韩国的银幕上。涉及韩国真正现实的电影,集体“失声”于韩国银幕。


在卢泰愚政府执政期间,媒体和文化生产再度受到审查。国内言论气氛变得紧张,1989年,公演伦理委员会以“保护青少年”的名义,宣称要审查或者删节带有暴力或者色情的影片,其实质在于打着这一旗号将电影中涉及批判政府内容的情节尽数删除。

其中有些理由可笑到近乎荒谬。如《罗云》的一张招贴画曾经被要求涂抹掉其中的一张面孔,仅仅因为其中一个演员不屑的表情与前总统相似。


在这几起影片审查事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九路阿里郎》的审查。

《九路阿里郎》反映了在汉城著名工业区里的纺织女工悲惨的遭遇。她们必须忍受监工的虐待、长时间的加班、恶劣的工作环境、资本家无休止的剥削,除此之外,她们还必须学会接受,推崇儒教文化的社会秩序下,女性对于男性的臣服。影片讲述了贞美和玄植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贞美是传统的韩国女性,恪守儒家思想的道德约束,只想好好工作,以供养家人。而玄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加入工厂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动工人们罢工。影片表现了劳资双方的矛盾,随着故事的进展,贞美和玄植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贞美在目睹了工厂厂长对于工人的欺骗和压榨后,渐渐也加入工会。80年代,韩国的罢工并不罕见,劳资纠纷案件的数目一路飙升。由于人民对罢工的熟悉,“公演伦理委员会”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对影片进行封杀,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以“该片有不容易忽视的严重问题,包括不必要的性场面以及一些可能有损于韩国经济发展的画面”为名,给全国的制片机构发了一封信,并且对该片进行了删减。


由于该片关键情节的对白和画面遭到大量删节,所以整部影片给观众感觉不知所云,从而受到大量指责。影片遭遇票房滑铁卢,而这份失败,则被直接记在导演的头上。


于是从《九路阿里郎》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韩国再也没有反映当代工人工作的电影。


——张璐《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及政策的演变》

一直到1996年正式废除审查,因为之前被憋太厉害什么都不能拍,所以刚松绑那段时间整个韩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实验和拼命创作的狂潮。

那时井喷了很多烂片。拼命秀底线比谁更狂暴的情色片和动作片此起彼伏。


但没过多久,电影人盲目的创作热潮过去,开始回归最初的赤子心。观众也对纯粹叛卖血浆或情色却没有内核的电影逐渐审美疲劳,审美水平提高,能够理解更深的表达,开始希望看到更好的电影。

而在这个过程里,因为有足够的电影可看,韩国的民众也养成了全民看电影的观影习惯——观众群有了固定基础。

良性市场自发调节产生了好的结果。


政府1998年建立分级制度也有效规避了重口片对不适应人群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保证了适宜人群的观影口味需求。

观众和政府的双重支持让韩国电影产业有了坚实后盾,开始迅速扩张,进入腾飞初期的资本积累。



1998~2016,韩国电影走到现在的繁华盛景,花了18年。

「废除审查」的意思,并不只是说,这个片子让你过,那个片子让你过。是,突然取消审查,我们可能一时也拍不出非常非常牛逼的好电影。但是,要不了多久就好了。

「废除审查」的意思,是一个真正创作成长阶段的开始。但没有开始,就永远没有后来。

要我爬珠穆朗玛峰,总不能死活不准我上青藏高原吧?

看一下我们,我们正处在70年代的韩国呢。




写多了。只是,真的太希望中国能有更多好的犯罪片了。太希望了。

至于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韩国那种烈性调性的犯罪片呢。我在开头已经回答过。那段韩国电影简史也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这真心已经不是创作者能说了算的了。

等着看「中国式」的犯罪片吧。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路。


许多电影人都已经在路上。

有些人已经成熟,有些人还稚嫩。

有些人想明白了,有些人还没有。

一些成熟的,如曹保平、蔡尚君、李杨……稳稳地走在了前面。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会被后来电影人看在眼里。他们和语境的每一次碰撞,都在为大家探路。

哪怕能推动我们的电影往前进步一点点,那也是好的。


以后环境会怎么样?

应该会更好吧?

如果环境真的能更好,创作者愿意等。

如果环境变得更糟呢?



唯一言赠与所有真心做电影的从业者: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

微信公众号「荒岩」

想到啥就写啥,不保证量,大概月更。

.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5749.html

更多阅读

我国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 三山五岳指的是什么

我国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三山是指: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古称“三天子都”,意思是指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是天上神仙的都会。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庐山位于江

T台走秀的音乐enigma的sadness,真的是在走人生? t台真空走秀

T台走秀的音乐enigma的sadness,真的是在走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个音乐,既而得到了感受(如下文)。细细品位、品味……真的是同感啊!感概之余,于是有了这个博文的标题“T台走秀的音乐enigma的sadness,真的是在走人生?”2009-12-30于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中国最高权力机关

据说,某党校举办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教授在讲我国的政治制度时,向大家问道:“请问学员们,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一个学员答道:“当然是党中央政治局。”教授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应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这位学员压根儿

贾康:财税体制是改革的突破口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针对其关于税制改革与宏观经济调控发展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时代周报:从你两会上的提案来看,有提到营改增、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等,税制改革看

三亚旅游地图 三亚的旅游行业 一直是在问题中崛起

    自首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开展以来,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市,在城市滚动排行榜中一直名列前茅。该市的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景区排行榜中更是人气十足,稳居前10。三亚缘何深受青年青睐?带着这样的疑

声明:《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是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中国有可能拍出韩国那样优秀的犯罪片吗?》为网友自由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