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下船 《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为什么最后没有下船?

因为《海上钢琴师》,是一幕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这一切要从那场精彩无比的斗琴开始说起,当年反复看那一段,心里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大抵是金庸小说中毒,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那一场比斗,不懂的人看着和懂的人看着,定然不是一个结论。


那么,这三场斗琴,胜负到底是如何的?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一时间也想不了然,就搁下了很多年。一直到去年,我看了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布达佩斯大饭店》。三刷之后,我越来越笃定,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在说同一件事。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题是什么呢?欧洲文化传统的沉沦。


二十世纪是一个太迅速的时代,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欧洲这块文化昌盛的土地。欧洲传统文人、哲学家或流亡他乡,或抑郁而死。


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繁盛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海上钢琴师》所说的,恰恰也是这个主题。


带着这样一个视野去观察,你会发现有很多以往刻意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比如说,为什么把故事发生的场地,设定在了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船上?美国在这部片子里象征着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世界的中心,从传统欧洲转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烟雾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楼耸立的纽约,那是现代化社会、工业化文明的象征。人们纷纷背弃了伟大欧洲的传统,离开欧洲,漂洋过海,他们对这一切欢欣鼓舞。


而为什么,故事的开端,又设定在了1900年?同样显而易见,二十世纪的主题,就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古老而矜贵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切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你看,导演的情绪很显而易见,那是这「该死的世纪」的第一年,为什么是该死的?



是的,被抛弃的优雅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钢琴师以弃婴而形式第一次登场了,也正是为什么他被炉工命名为1900。



是的,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国,抛下了婴儿,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如丹尼说的,我是在这「该死的」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捡到他的,我要叫他1900。


所以,1900背后真实的隐喻是什么呢?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么?


不是,他是一个优雅而传奇的神话,是欧洲昔日辉煌的文明、今日被背弃的传统的象征。电影中有一组很短的片段,张伯伦,爱因斯坦,这其中所说的正是这样伟大的传统:



我们在这部片子,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看那衣着或华贵或寒酸的人群,在那驶往美国的船上,簇拥在1900的身旁,深深陶醉,翩翩起舞。这是欧洲悠久传统最后的余晖。


而忽然,有人叫:America!


美国到了。于是人群一哄而散,奔向那更新的未来去了,只留下1900一人。



其实这部电影说的很明显,只不过我们之前不曾从这个角度想过而已。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能解释那场绝世的斗琴了。


1900,对阵爵士乐的发明人,杰利.罗尔。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杰利.罗尔在历史上是有真人的,但这个人却不是个黑人。



而为什么在电影中,他被改成了一个黑人呢?虽然有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导演想把白人留给那传统而优雅的欧洲,而用一个黑人来代表美国的新文化,这其中褒贬的意味,太明显不过了。片中的爵士乐发明者,倨傲而粗俗,这一切都与优雅的1900相对应。



这场斗琴,是新文化向旧文化气势汹汹的宣战,而也恰恰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场比斗的背后,或许也真有其他的深意。我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杰利的出场,极具夸张的威压,屏风上巨大的黑影子,压抑的配乐,人群一霎肃静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那种压迫感。他走进来,告诉1900,我想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了,而且拒绝与1900握手。



第一首曲子,杰利弹奏的是《Big Fat Ham》,轻佻动人,而1900托腮,无奈地弹奏了一首简单的《Silent Night》。是谁赢了呢?就现场观众的反映,1900没有认真对待,是杰利赢了。但我们却不曾注意杰利弹奏时的旁白:


杰利.罗尔.莫顿不是在弹奏钢琴,他是在爱抚那些音符。琴声如同丝绸划过女人的胴体,他的手就像蝴蝶,轻盈无比。他是在新奥尔良的红灯区起家,他的弹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学会的。在楼上办事的人可不喜欢被打搅,他们想听到那种掀动帷幔、划过床底,却又不打扰激情的音乐。他的演奏就是这种风格。在那方面,他的确是最出色的。

这段话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让我想起久远的中国,礼崩乐坏之际,有一个词叫「郑卫之声」,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是可以「乱国、衰德」的。与这里的评价何其相似啊。


而1900的回应,清晰而简洁。《平安夜》是什么音乐呢?宗教颂歌,是高雅的,中正的,与杰利那首媚俗而轻佻的曲子相比,所说的意思很明显,欧洲式的贵族文明对美国新兴工业文明的不屑,无非是些淫词艳曲,不值得回应。你看那1900坐在钢琴前,面上是一副慵懒而毫不在意的表情,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观众哗然了,他们不懂没关系,杰利心里是明白的,他在底蕴和格调上,被耻笑了。


到了第二首曲子,两个人都演奏了《The Crave》。


为什么1900要搞这么一出呢?他首先在听的时候就流眼泪了,觉得这是一首好曲子,难道他是太喜欢了么?不是的,这也是一种观众不懂杰利懂的方式。这首曲子其实是拥有着大量的演奏小技巧的,而1900在听了一遍之后能完整复刻出来。


这是在说,图样,你能弹的我也能弹。新文化无非是脱胎自传统,被传统包括在内。这里的态度依旧是不屑的。


第二城,又失守了,杰利彻底被激怒了,于是就有了第三场惊世的决斗。


杰利弹奏了《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则弹奏了《EnduringMovement》。速度对速度,满场皆惊。


这一场其实最好理解,也最显而易见。关门门前耍大刀,你想要比速度?既然你能弹的我能弹,我还要告诉你,我能弹的你不能弹。


这是欧洲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的绝对自信,360°无死角全方位碾压。

海上钢琴师下船 《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为什么最后没有下船?

这三场斗琴,其一是自矜,其二是自得,其三是自信。导演对传统欧洲文明最深沉的感情即蕴含在了其中,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就是被人们背弃了,头两场比斗中那嘈杂的观众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漂洋过海,去过工业文明的生活。那贵族式的优雅中正,早被抛弃了。


麦克斯下船的时间,是1933年。几年后,欧洲的战火熊熊燃烧起来,那伟大的文明渐次毁于战争,1900就那么在船上弹奏着,像是一个孤独的幽灵。


这一段,导演不曾演绎出来,原因等同于金庸不写襄阳城破,非不能也,是不忍也。《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浓墨重彩的战争因素,在这里简化到了一小段台词当中,但这战争的沉重却绝不是简单。我们再一次看到这艘大船,是战后了。当年风光一时的大船,已经破败不堪,就像是战后衰败的欧洲大陆。



这样具体而显露的象征,其实并不需要多言,一切尽在其中了。


而1900他为什么不下船呢?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么?他自己本身就是那旧秩序旧传统的象征啊,他一生不曾下船,不曾走向大地,这是一个太明显的象征了。


他最后的时间里,对麦克斯说,钢琴上有88个琴键,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那是诗一样地缅怀那旧日的传统了。他不肯面对那数千条街道的城市,不肯面对那无数的琴键,他说,那样就弹奏不出音乐了。


对旧秩序的坚守,对新生的工业文明的惶恐与不屑,对技术时代的恐慌。


我们不必说1900如何了,我们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看茨威格最后的几年时光,发生了什么。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的自杀,或许才是1900拒绝下船最好的注脚。那是一个欧洲文明的遗老,对整个文明的告别。而1900的告别亦是如此。


以上,偶然得之,一家之言,方家见谅。


==========================================

欢迎关注专栏,微信公众号:二十四帧(frames-2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5657.html

更多阅读

海上钢琴师影评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海上钢琴师影评(转载)我想你一定听说过《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那么我一定要向你推荐出自同一个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之手的的另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海上钢琴师》。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00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也许是因为专业的缘故,也许是因为爱好,我经常喜欢看一些欧美经典电影,前阵子看了魔法保姆麦克菲,昨天又看了海上钢琴师,今天放学后我们留在学校排练合唱,当然就又想起了男主角(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的英文名

——超人哥哥《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然而烧炉工在

《TheLegendOf1900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以前听人推荐过过《海上钢琴师》,刚有空看了,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看过之后,震撼、美好、神奇,又有些难过、伤感。将其中一部分,发人深思的句子摘录如下:Whywhywhywhywhy...I think land people wa

《泰坦尼克号》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海上钢琴师》影评: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

声明:《海上钢琴师下船 《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为什么最后没有下船?》为网友爱情里的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