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分可读什么学校 很多人说读书的好处,可读再多书也不能挣钱,大部分人仍处于底层,有什么意义?

更新:
感谢 提醒,题主的问题其实古代有一位皇帝也感慨过,他被团团包围在江陵,眼看着自己要玩完,绝望之中,把皇家图书馆所有的书都一把火烧了,一边拿剑砍柱子说: “读书万卷,尤有今日!” ,“文武之道,今日尽矣!”

这位仁兄就是梁元帝,而江陵焚书所造成的文化断层和缺失甚至可以和焚书坑儒相比。

连皇帝都有这种困惑,所以看来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
这个问题,我还真有些想法和感触。首先专业技术类书籍大家应该没什么疑问,疑问的是人文类和抽象的知识类的,为什么读了没效果。

我思考这个问题起因是因为我在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史书读了反复很多遍,其中人和人的互动,各种阴谋阳谋看似都能分析的有来有去,有些精彩的诏书、文章甚至还能背诵出来,但是依然感觉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呢?再比如商学院里面教MBA的老师们,书读的基本上是比自己的学生多的,理论也很溜,手下带出来的MBA也出过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是让这些老师自己去管理,他们难道一定就能比自己的学生成功么?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首先得否定是书的问题,因为从古到今不止一个皇帝或者大臣说读史是大有益处,并且都喜欢反复的读,比如毛泽东就很喜欢;很多人也觉得上MBA很有用,比如不少学生在工作之后还会给我发个email表示感谢,说当时上课时候确实学了很多东西。如果所有人都是在装着这本书或者管理学的课程有用,那么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继续的抽出很多时间来读这本书。
210分可读什么学校 很多人说读书的好处,可读再多书也不能挣钱,大部分人仍处于底层,有什么意义?

那既然不是书的问题,就是读者或者说受众的问题了。 拿汉太祖夺韩信军的事迹来说: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这一段很简单,就说刘邦逃出成皋之后,冒充汉王使者进入大帐,偷了韩信的兵符,掌握了韩信和张耳的兵权。
现在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我们灵魂穿越到了刘邦身上,大家估计一下有几成的把握,我们能复制刘邦的事迹?(假定口音和对古代环境的了解不是问题)

就短短的“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这十几个字,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会栽到这上面。

在易置的时候,用什么姿态,说什么话,贬谁的职,调到什么岗位,哪些人是张耳和韩信的死党,怎么处理,哪些人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从调兵到张耳和韩信起床之间的时间间隔)都要一一的想明白然后果断的执行下去,还不能让帐下的兵将看出自己的犹豫和权衡,这本身就是需要极高的政治天分才能做的事情。

就算过了这一关,那么张耳韩信起床之后,看到汉王来了还夺了自己的军,汉王又怎么化解尴尬,安抚他们的?让张耳守赵,韩信为相国,这两个人居然还乖乖的听话?在乱世军队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夺军向来是凶险无比的事情,汉王夺了这两个人的军,居然这两个人还能服服贴贴乃至于尽职尽责的听用,背后又有什么利益交换?这些史书上都没有,都是要靠自己的政治天赋补完的。

再往深层次里面想,韩信世之名将,张耳也非等闲之辈,为什么刘邦自称汉王使者就能直接进入韩信卧室?如果是楚军奸细,冒称汉王使者,那岂不是连韩信张耳的人头都交代了?刘邦能进韩信的寝帐而韩信不觉,几乎肯定刘邦在韩信的军队里有掺过沙子,并且这暗桩肯定身居机要。所以刘邦在和韩信的政治蜜月期,很可能就已经在布局这一天了。越想越让人不寒而栗。

只看史书表面描述的问题在就去模仿,这种情况就好比下面著名的一幅图:


再比如史书上经常有诸如:“力谏,上从之。”之类的话。 谁知道到底说了什么呢?怎么“力谏”然后让皇帝改变主意了?同样的意思,一个不会表达的人可能立刻就被皇帝杀掉了,而另外一个人就能成功的扭转皇帝的想法。如果让我们穿越过去,我们知道历史的进程,这个时候该“力谏”,但是弄不巧自己一谏,就被皇帝和谐了。


这些都是一个个的黑箱,看书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的大势罢了,中间如何察言观色的,如何见风使舵的,史书上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会提及的,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时刻才会简略的提及一二。

同样的道理,我在和MBA学生交流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虽然对方可能不太能从很抽象的、很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理论,但是只要你把一个理论解释明白了,案例分析清楚了,然后对方往往就能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然后和我讨论怎么具体的应用,而这往往是学者欠缺的。学者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管理实践,是可以总结出很多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并不能为自己所有,但是讲给真正的管理者听的时候,对方反而觉得很有用,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分工:

真正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头开始学习理论,并且容易被具体的管理实践所制约,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实践,所以管理者空有实践,而这些实践大都停留在直觉上;学者不从事真正的管理,但是学者可以总结出很多管理的规律,但是学者自己要应用这些规律的话,又缺乏对细节上的实践;当两者碰到一起的时候,管理者交学费,听到了规律和自己的直觉起了化学反应,成为了更加优秀的管理者;而学者的劳动也获得了报酬。

所以说读书有没有用呢?每本书、或者每门课都有隐形的门槛,并不是别人读了、学了有用,自己就能有用的,而选择花时间去读什么样的书本身也需要智慧。


附录:
----------------------------
史书上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门槛比较低的“手把手教如何处理事情”的,比如下面这一段:

幽州朱克融执留赐春衣使杨文端,奏称衣段疏薄;又奏今岁三军春衣不足,拟于度支请给一季春衣,约三十万端匹;又请助丁匠五千修东都。上忧其不逊,问宰臣曰:"克融所奏,如何处分?我欲遣一重臣往宣慰,便索春衣使,可乎?"度对曰:"克融家本凶族,无故又行凌悖,必将灭亡,陛下不足为虑。譬如一豺虎,于山林间自吼自跃,但不以为事,则自无能为。此贼只敢于巢穴中无礼,动即不得。今亦不须遣使宣慰,亦不要索所留敕使,但更缓旬日已来,与一诏云:"闻中官到彼稍失去就,待到,我当有处分。所赐卿春衣,有司制造不谨,我甚要知之,已令科处。"所请丁匠五千人及兵马赴东都,固是虚语。臣料贼中,必出不得,今欲直挫其奸意,即报云:"卿所请丁匠修宫阙,可速遣来,已敕魏博等道,令所在排比供拟。"料得此诏,必章惶失计。若未能如此,犹示含容,则报云:"东都宫阙,所要修葺,事在有司,不假卿遣丁匠远来。又所言三军春衣,自是本道常事。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我固不惜三二十万端疋,只是事体不可独与范阳。卿宜知悉。"只如此处分即得,陛下更不要介意。"上从之,遂进诏章,至皆如度所料。

裴度就像教小孩认字一样教皇帝对付跋扈的藩镇:先走一步棋,如果对方这么做,心里活动是这样这样,那么下什么诏书怎么应对;如果对方那样做,表示心理活动是那样的,那么我们又怎么应对。
这种才是有点接近了技术类书籍,是人都可以模仿,比如在工作中对另外一个部门经理使用等等,但是这样的例子,可惜史书上并不是太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1097.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有口臭? 为什么会有口臭

为什么很多人有口臭1、什么样的人容易口臭【www.byb.cn 大道至简】生活中,有口臭或称为口气之人比比皆是,张嘴说话,刺鼻的味道半米之外都可闻到,可本人却浑然不知。碍于面子,旁人也不好提及。口臭已经成为社交中的严重障碍,很多人受广告

声明:《210分可读什么学校 很多人说读书的好处,可读再多书也不能挣钱,大部分人仍处于底层,有什么意义?》为网友陪伴多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