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五个月通过会财税三科,已入职立信北京所。之前看过其他答主的备考经验,我想从更细碎的视角帮大家咀嚼出另一种滋味,相信诸位(尤其是基础较差的朋友)看过后能立马上手使用。根据重要程度的高低,我总结了以下四个考生真正关注的问题:
● 以自己的学习能力,备考CPA大概需要多久?
● 六大科目该怎样搭配组合?
● 各科目的详细备考方法?
● 备考时间跨度太大,感觉前面的知识点几乎忘光了怎么办?
——————以下是正文——————
一、 以自己的学习能力,备考CPA大概需要多久?
这其实是各位考生最关心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我在逛这么久也没见其他答案中有所提及,原因大家也理解,谁都只能把握自己的学习能力。由于个体差异无法用“学历”、“职业经验”甚至“年龄”来笼统概括,所以我想了这个法子来帮大家量化自己的学习能力,估算各位所需的时间:
用备考会计从业证的时间来做参照系。
(为精确起见,我们以“小时”来度量,而非“天”,这点很重要)
一定要注意对“自身基础”的定位:
先吐个槽:看过很多商科或法学专业的答主只要没学过《会计》就动不动来一句“零基础”,这真的真的真的会误导很多考生同胞(包括当年的我),对于一个正常的法学毕业生来说,需要从零啃起的教材只有四本好么。。。
我本人是名不见经传院校的大专生,非财会、非商科、非法学的工程专业,备考前只做过销售,对于CPA的知识领域没有任何交集,跟我一样条件的考生相信不在少数吧?请一定要正确理解“零基础”。如果你的专业知识涉及到了法律、商学、财务,请一定要提高对“自身基础”的定位哦。
下面是重点(认真脸):
对于“真·零基础”的我而言,考会计从业证共用了200小时。(其中包括:基础会计100小时,财经法规80小时,电算化20小时。)
CPA《会计》约500个小时,《财管》约300个小时,《税法》约300个小时,总复习共约400小时。(总复习时间里包括:会计约150小时,财管约200小时,税法约50小时。)(像不像制造费用的分配?╰( ̄▽ ̄)╭)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之前真的没有接触过会计,请务必要学习《基础会计》,一定要理解“借贷方”的概念,分辨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了解每种要素的方向并编制分录。这是会计语言最最基本的逻辑,必须搞懂,否则CPA《会计》根本就是天书。
(结合我的分数,请各位同学自行配比估算所需时间。)(结合我的分数,请各位同学自行配比估算所需时间。)
(这是我的记录方式。)
我的时间安排:每天“有效”学习10小时(实际时间是12小时,中间抛锚打盹上WC的时间扣除后为10小时)达标打钩,否则打叉。六月份鼻窦炎发作导致头疼,后来吃抗生素头不疼了却恶心的吃不下饭、浑身无力,浪费了一个月。
从整体情况上,大家也看得出我是略笨,且不是很勤奋的类型,应该和大伙差不多。(∩_∩)
二、六大科目该怎样搭配组合?
以我个人的理解和众网友们交流的经验得出,六大科目大体上可分为:理解类和记忆类。
会计、财管属于理解类,审计、战略、经济法属于记忆类,税法属于半理解半记忆类(说白了就是文科理科)。
对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较好的理科生请优先选择理解类科目;记忆力强、过目不忘的同学选择记忆类的。
会计是核心科目,与财管、税法都有交集;审计和战略的内容体系相通(今年甚至有“杂交”的考点),最好放在一起复习。税法其实更偏向记忆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后,就得制定个备考策略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这样:如果是同类的科目组合,最好混合复习;不同类的科目组合,将同类科目的混合复习,不同类科目的总次序上理解类优先于记忆类。
举个栗子(注意),
假如今年报了会计、财管,那就会计听三天课,财管听三天课,循环往复无穷匮也;再假如报了会计、审计,那就先会计听完再去听审计;再再假如报了会计、财管、经济法,那就会计三天财管三天,两科混合听完之后再去听经济法;再再再假如“理1理2理3记1记2记3”,那就理1三天+理2三天+理3三天循环往复混合着都学完了再去把记1记2记3的循环往复。(此法乃独门绝技,要是有比这更效率的麻烦请私信我!)
为什么这么学?
因为思维体系不一样啊,理解类的思维体系是非线性的,而记忆类则是线性的。你想不通会计科目的借贷方向为什么是这样,即使看上一百遍只要想不通就没法进入下一个领域,可经济法你一条背不会多看几遍也就会了,实在不行跳过背下个法条即可。但假如你不这么干,非把理解类和记忆类的混在一起复习,那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疲于奔命,每隔几天换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有多痛苦,谁试过谁知道(我)。
三、 各科目的详细备考方法?(心血结晶)
各科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因地制宜”,以我的经验只有资格谈谈会财税三科,以下是大家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
1.《会计》:
推荐教辅:中华网校郭建华的基础班、冲刺班、习题班,练习册轻一或梦想成真均可。有条件最好打印纸质版讲义方便勾画,教材根本用不上。
第一遍听课各位的脑海里对于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必然一片茫然,万不可听信其他答主所言的“抓大放小”法,大刀阔斧的搞战略放弃,因为此时的你不可能清楚哪些是“大”,哪些是“小”(我是被坑过来的),本本分分的地毯式学习之后再说(由于近几年出题方式的变化,犄角旮旯的考点层出不穷,这或许正好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法)。在这里推荐大家使用QQ影音播放器来加速听课,这是我用过的播放器里声像同步最稳定的,几倍听着舒服用几倍听。
在听课时,一旁要备好笔记本,将老师提到的“重点”和自己没听懂的知识点【按顺序】记下来;因为分录是会计的核心,所以最好单另写一个“分录本”,同样是【按顺序】来记录。(以上均可简写,自己看得懂就行,保证效率)两本笔记请务必保证顺序,方便后续查阅。每章课件听完,打开经典题解,翻开之前做好的笔记对照题解上的知识点精讲把本章知识点吃透后再做题,若还是吃不透,作红色标记留待以后击破。
(注意:初次听课一定要重视速度,偶尔几个知识点听不懂切忌死磕,因为老师总会在后面的课程中复述之前重要的知识点,久而久之熟悉度上来了盲点就不攻自破了)
做题时,先把单选多选一次性做完,答案一次性对完后逐个改错理解,吃不透的答案依然是作红色标记后放下;计算题每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综合题小题同计算题对待,遇到特大量的题可以每小问便对一次答案。
总而言之做题的大原则就是在对题目的印象最强烈时对题,这是加深理解最效率的方式。
当基础班听完后,注意这个非常重要的姿势:
先听冲刺班,再听习题班!
先听冲刺班,再听习题班!
先听冲刺班,再听习题班!
重说三。
基础班过完后大家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整本书的基本印象,但碍于听课顺序是按照章节进行,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平行舒展排列开的,这样松散的结构其实极不稳定,很容易忘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再“聚集”一遍。抽象点来讲,就是把一堆长短粗细的各异的木柴,整理分类并打捆。
我的具体办法是,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分录特点归为一类;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租赁、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按照期间核算或处置分录的特点归为一类;同理,资产章节和资产减值、所得税可归一类,收费利与或有事项、债务重组归一类等等等等。。。。。
总之大原则是把各章的同类知识点拆开打包并重新组合成体系来记忆。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你会发现浩繁的28章松散的知识点在你的脑海里赫然压缩成7、8章结结实实的知识体系,这为之后重难点的攻破也打下了稳健的基础,这之后破解的盲点会有“一通百通”的感觉。这时候的脑海里已经对整本书有了体系化的认识,再去谈战略放弃什么的就很好掂量了。
至于最终的习题班,就是个查漏补缺的过程,根据自身情况把尚待掌握的难点按轻重缓急排开,像金融资产、减值、收费利、非货交、所得税、差错更正、合并报表这样相关性强的重要难点放在前面优先攻破,把财务报表、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借款费用、外币折算、每股收益这样的独立的知识点放在最后拿下。整本书需要特别深入理解的概念点并不多,多的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和默写,代表性的像金融资产的三阶段分录与合并报表的“六大笔”分录,在纸上写个十来遍就能掌握,到了考场下意识的写出分录后基本就只是去填数了。
最后的最后,根据预算的时间,选择近3~5年的真题来演练估分,这里注意一定要掐时间,此阶段的目的只有一个:熟悉真题的解题方法和出题风格。强烈不推荐大家做东奥的《最后六套题》,每道题都是往最难最麻烦陷阱最多的方向考,和CPA历年紧扣热点的出题风格太迥异,做多了信心都会打击没了。(我做《六套题》分数波动相当大,最低做过45分,最高也就63分,真题却能稳定在80~90分,你们感受下~~)
2.《财务成本管理》
推荐教辅:中华网校15年陈华亭老师的基础班、冲刺班、习题班,以此为主辅以最新版中华陈胜/东奥闫华红的课程(先别紧张)。练习册轻一,有条件最好打印纸质版讲义方便勾画,教材同样用不上。
(在此先默哀三分钟,考前看到陈老师去世前天还在微博给同学们分享记忆法我眼泪就不争气了。。。诶)
首先要说明的是,财管本质上跟数学一样是各种公式的灵活运用,如果你是理科生,我非常推荐把财管当做首考。其次帮大家解开疑惑,为啥不直接用最新的课件?因为除了陈老师,真的真的再没人能把《财管》这门课讲的这么诙谐幽默、生动灵性了,尤其是几个概念上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陈老师都会有“世界上最简单的方法”来帮你掌握,强行弥补你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那么最后大家肯定只关心一件事,15年的课件今年还能用么?知识点修改了怎么办?这当然是我之前的顾虑,现在来帮大家打消。
(无论东奥还是中华的经典题解,紧挨目录后的一页必然有这么段总结教材变化,经本人亲测,真的真的真的没有更多变化)
历年的财管教材变化都非常小,且仅仅是公式上的变化,概念上几乎稳如泰山。根据我的计算,16年财管核心公式总量约为200个(其中包括重要的变形公式),与15年相比变化了的公式算上变形后的也只有5个,变化率2.5%,完全不碍事。
将已变化的知识点勾下,听课时稍加注意跳过去看其他老师的课一点问题也没。
第一遍听课和做题原则跟《会计》无异,同理可单另写个“公式本”,具体技巧不再复述。基础班过完后同样先去听冲刺班,并做“聚合”工作,财管的知识相关性特别强,分成四五组就能聚合完。
我是以科目关联性把财报分析、财务预测、企业价值评估归一类;以货币时间价值这个知识体系把资本成本、票券评估、资本预算、股债筹资、租赁、营运资本投资归一组;本量利系列,成本计算系列各自为一组;剩下期权、企业和内部评价这些单独体系拎出来放最后。总体而言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备考《财管》的关键,有时候遇到难点在纸上画个图就恍然大悟了。<( ̄︶ ̄)>
和会计不大一样的是,学习财管需要理清种类繁多的概念点,即使在后期习题班查漏补缺的阶段都会出现某个知识点基本概念厘不清的状态,需要重看基础班稍微回炉以下再来进行深入理解。要不断熟悉公式、通过将公式灵活拆解组合来重新认知公式的新含义。(这段话到了总复习阶段再看看一定更有体会)
3.《税法》
推荐教辅:东奥网校刘颖的基础班、冲刺班、习题班,练习册用轻一。直接在轻松过关上勾画,教材、讲义根本用不上。
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同,税法的备考可以把上述前两遍的原则相结合来学习。个人技巧是每章结束后做一个大表格,把每种“小税”的名称、税率、纳税对象、纳税地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期限、优惠条件等分别列出,做汇总性记忆;大税老老实实做个思维导图,把能归总的细节都归总起来。
这里特别推荐用口诀来记忆,简直不要太爽,诸如“千一猪管饱,万三狗见鸡”、“一个房子一个地”等等等等。千万别拘泥于只记一个老师的口诀,一定要做好口诀流氓的思想觉悟,必要时甚至得自编点荤段子来记忆复杂知识点!
税法在概念上最难理解的为企业所得税、国际税收抵免;计算上最难的是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出口退税,当然还有土地增值税。(今年出现了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杂交题”,被扎扎实实的教育了一番,同志们一定要提防啊!)
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奇散无比,更偏向于记忆类,做题经常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题海战术非常贴合税法的尿性,还是做真题,能做几年是几年,当然16年这种变态难度的压轴题更是不能放过,投入两天时间做透那道怪物般的杂交题简直不要太有满足感!╰( ̄▽ ̄)╭
四、备考时间跨度太大,感觉前面的知识点几乎忘光了怎么办?
注会难其实就难在这,备考期动不动就要拉上半年甚至一年,照正常人的遗忘曲线要忘个精光简直再正常不过了,我们群里大部分“同志”就栽在这里一蹶不振从而放弃了,彼时的感受描述起来就是“一眼看去什么都不懂了”、“得从零开始重新复习了”、“我这几个月都白费了”。这种恐慌大伙儿或多或少都有,但千万别把内心感受当真觉得自己真的全忘了,用我的话说“这些知识只是被封印了”。
其实这也是我之前建议大家【按顺序】做课堂笔记的原因,自带索引的功能,目的是帮助大家快速回忆过往知识。用这个方法遇到之前学过现在却忘记的知识点时,只要把笔记和轻松过关上的知识点一对照,脑中会立即浮现当时的学习情景,那些“感觉上已经忘了”的知识点会瞬间装载完成,听起来像不像电影里的失忆患者回到某个场景就会瞬间恢复记忆?
其实道理上差不多,关键就是把当事人代入当时的场景。例如学习资产减值章节时脑海里出现了疑问,于是你在笔记上写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减值,为啥记其他综合收益?”(你简写就行)
此时你的所思所想所疑都会给“锚定”在潜意识里。半年后通过查阅笔记,你成功找到了锚定情境,与之相关的“压缩包”会被瞬间解压。get住这个技能,以后不光是学习,生活中的繁琐事务都能更高效的解决。
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六科全报的冲动了?听说点个赞,通过率能提升99%哟。
(∼‾▽‾)→
------------玩命加班中----------
好多人找我要陈华亭的课程,我也尝试着各种办法分享,但是分享链接会被立马屏蔽,一个个加人又根本忙不过来。(两天加了几百个,天啦噜!我睡觉时间都不够填验证码的),
大家可以先进QQ群,互相分享课件或其他视频:534425789;
有即将或已经进入审计行业的小伙伴们请加QQ群后扫描二维码加入微信群;
或者直接加我个人微信wdk0089我来拉进去。
最后是比书还高的笔记自拍秀。(这真是它在秀自拍,不是我想晒什么,请大家明确这一点!我是一个低调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绅士(๑• . •๑))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