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用一下原文:
--------------------------------------------------------------------------------------------------------------------------------------------
最新国家定位:南京为“特大城市”
规划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城市进行了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 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其中把上海定位为超大城市,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而一直与南京旗鼓相当的杭州、苏州则为I 型大城市。
全面放开盐城、泰州等城市落户限制
特大城市(蓝鲸)中心城区等其他优化开发区域,采取完善卫星城配套功能、强化与周边中小城市联动发展等措施,推动人口合理分布;通过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等方式,有效控制人口过快集聚。
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全面放开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城市落户限制,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
将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铁路
规划提出,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宁杭客专等既有铁路城际客货运功能。推进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合安、宁芜安等主要骨干城际通道建设。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一核五圈四带”
一核
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
●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
●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
--------------------------------------------------------------------------------------------------------------------------------------------
下面开始答题,随便乱扯,跑偏就当我没说。
特大城市(蓝鲸)中心城区等其他优化开发区域,采取完善卫星城配套功能、强化与周边中小城市联动发展等措施,推动人口合理分布;通过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等方式,有效控制人口过快集聚。
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全面放开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城市落户限制,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
→→
这里说得很清楚,八百多万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南京的承受极限
人口机械变动除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吸引来的人口以外,区划调整,特别是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而辖有5县,是全市人口总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人口分布也因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5县先后划入南京市,地域范围扩大,使分布趋向合理。
而报告中提到的
合肥(I型大城市)
南通、扬州、泰州、 芜湖(2型大城市)
马鞍山(中等城市)
滁州、宣城(I型小城市)
除合肥外,
南通、扬州、泰州、芜湖、马鞍山都位于沿江发展带,再顺带北边与浦口区接壤的滁州,南边和高淳区接壤的宣城,明显与南京关系密切。
而合肥身为1型大城市,依然要”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
南京的产业和流动人口,就是要向这些城市转移。
户口制度的一大作用,就是让人口流动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所以,要全面放开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城市落户限制,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
那么,为什么是这些城市来承接南京的人口转移呢?
政治和经济上,南京的江北新区,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主导权在政府,便于控制。
文化上,吴头楚尾的南京和这些地方更接近:
清朝时,江苏安徽实为一省:江南省
江南省中,苏锡常通行吴语,属于吴文化。江南省中,苏锡常通行吴语,属于吴文化。
而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苏北人安徽人和南京交流起来更顺畅。
--------------------------------------------------------------------------------------------------------------------------------------------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
说白了,行政力量的干预,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文化的相似,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以合肥为发动机,而是以南京为引擎。
所以,把南京列为特大城市,并不是要再继续着重发展南京市,而是以江北新区为节点,带动安徽苏北发展。
补充
江北新区:
江北新区覆盖、、等园区和西坝、七坝2个港区,地区生产总值1435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63亿元。[24]
江北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轨道交通占全市43.3%,新材料产业占42.3%,生物医药占40.7%,智能制造装备占29.7%,在全市具有明显优势。
而苏州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局限于一隅。
苏锡常环太湖流域,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没有太明显的人口数字差异:苏州为1型大城市,锡常为2型大城市。
杭州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辐射仅限于上三府(杭嘉湖平原)+文化哺育城绍兴。各城市人口数字发展也比较均衡:杭州为1型大城市,绍兴为2型大城市,嘉湖为中等城市。
所以,苏杭暂时没有人口激增的压力,辐射区域有限,且与上海辐射区域有太多重合,列为1型大城市也在情理之中。
好了就写这么多,其实我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