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学术文选 从学术方面,应该如何评价郎咸平?

不请自来,看到支持郎老师被折叠,我觉得有点过分了。本问题讨论的是讨论郎老师学术水平的地方,不是讨论财经郎眼是否靠谱,或者郎咸平对媒体说的话是不是很靠谱。我打个比方,作为一名足球教练员,评判执教水平的不是这位教练对媒体吹不吹牛,而是这位教练有没有从技战术和士气上改良一支球队的面貌。

  上述问题问题就好比:穆里尼奥的执教水平如何?然后一堆人印象流的告诉你就爱跟各方人士打嘴炮,跟媒体玩文字游戏,说的话都在打哈哈,战术只会摆大巴。然后下结论:穆里尼奥是个非常普通的教练,远比不上瓜迪奥拉和温格。

  这个问题里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以这种方式离题的,有的答主更甚。例如 ,上来就说我不太懂郎咸平的学术水平,但是如何如何,还得到如此高票,╮(╯▽╰)╭令本人想到一幅图:

  你不懂郎咸平的学术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作答?语文老师没教过你审题吗?您老大可以开另一个话题去回答呀,例如:如何评价郎咸平这个人?郎老师在媒体上的言论是否起到误导作用,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地方?这些答主去那里类型的话题里回答呀,干嘛在正经讨论学术水平地方说些题外话?这里面讨论的是郎老师学术水平,不是讨论《财经郎眼》的观点有多少是正确的,不是讨论郎老师改革措施能不能给你家带来利益,也不是讨论郎老师的建议有没有让你在股市上赚钱。关于郎老师学术水平,有几个回答值得大家参考:

一是 的回答:
二是本答案里面被折叠的回答: 的回答(这种正儿八经的回答被折叠,工作人员可以给合理的解释么?)
三是本答案里面只有少数赞的回答:
注意:这几个回答不是原创,那是肯定的,我在进以前就在别处看到过一模一样的回答了。

===========================分隔线 1==============================

  答主作为一个金融经济学研究生,对郎老师学术水平可用几个字概括:非常棒!为什么这么说呢?窃以为评判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有两个标准:客观上先看看其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主观上看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学界的影响和意义。

  从学术发表质量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位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郎咸平老师的发表质量和引用量都是华人金融学界里面的翘楚!这一结论首先基于郎老师顶级杂志发表水准。什么算是郎老师领域的顶尖杂志?公认的答案是经济学的top 5期刊和金融学top 4的期刊。经济学里的顶级期刊,俗称Top 5,是五本经济学金融学里最顶尖的学术刊物,名单如下: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由美国经济学会出版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学报》由芝加哥大学出版
Econometrica 《数量经济学》由计量经济学会出版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经济研究评论》牛津大学和韦利出版社出版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MIT和牛津出版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五本杂志以外,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以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也基本上是A+级别的。而即使是现在,大陆北美海归发一篇Top5杂志,也是要升职加薪给奖金的,不然留不住好人才啊。例如:堂堂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老师,哈佛大学博士(07年诺奖得主Eric Maskin弟子)其学术生涯就两篇AER会议论文(非正式AER)。可以说发一篇top 5 是大多数教授们的努力方向。

  第二类杂志针对金融学。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没有马科维茨、夏普、米勒、林特、萨缪尔森、法玛和莫顿等前辈的努力,则不能成为如今主流经济学的热门分支(萨缪尔森语:金融学不过是我周末闲暇时用于消遣的画,金融学就是没事乱画的东西.....)。因此,金融学的顶级期刊(Field Top),只能算是经济学的一流期刊,要比上面top 5低一个身位。它们是: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研究评论》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经济学学报》
Journal of Finance《金融学学报》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数量金融分析学报》
另有一本比以上杂志低半档到一档但也不错的杂志: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银行与金融学学报》

  在立定判断标准以后,现在我们用ideas repec 和微软学术看看郎咸平老师的发表成绩。证据来源于各大公开网站和郎老师简历:
郎老师ideas 原网页如下:
郎老师微软学术原网页如下:
郎老师HTML版cv如下:
基于以上的评判标准和公开信息,我们统计郎老师各大期刊发表量统计如下: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2001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1992,1994 Econometric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和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无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9):1989(2),1990,1991,1992,1995,1996,2000,2001
Journal of Finance (5):1988,1991,1992,1996,2002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4):1988,1998,1999,2006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 和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无

  郎老师少量文章发表在其他的杂志例如:Journal of Busi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nnual of Financ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以及Financial Management等商学杂志。经济学杂志较少,而且几乎没有宏观经济学杂志。但是总结起来接近二十篇高引用的A级杂志足够在北美任何一所大学拿到终身教职。至于郎老师论文的引用量,上面的用户都提到了,郎老师共有四篇文章引用在2000以上,截图如下:


1000-2000引用量(5篇)的截图如下:

  诸位可以看到,郎老师的发表质量不仅是中国大陆经济学家难以企及,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超过1000引用,而且都在最顶级的期刊上(轻易就把林毅夫老师比下去了)。中国大陆现在的经济学家,有一篇1500引用量的代表作就到处“谈笑风生”,例如邹恒甫老师最出名一篇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上研究公共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引用量1500左右;张五常老师最高引用论文(1500+引用)在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上,是谈论公司契约本质的;林毅夫老师最高引用的论文(1500+引用)发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上,谈论边远地区改革和农业经济增长的。与他们相比,各位不觉得郎咸平老师的干货更足么?

============================分隔线 2=============================

  我们再比较一下我们看看北美顶尖高校(含Princeton, MIT, Columbia, Cornell)已经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们,看看孰优孰劣。

  比较对象首先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熊伟教授。这位教授少年天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的物理学,博士毕业于杜克大学,其师Kyle据说是准诺贝尔奖得主。百里挑一聘任熊伟老师到普林斯顿任教的,是前美联储主席,时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系主任伯南克。咱们看看熊老师的发表总成绩。数据来源:。统计如下:Top 5和共有五篇,比郎老师多两篇;金融学的field top,JFE只有五篇,郎老师的一半多点;JF四篇,和郎老师打平;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倒是有两篇。而其余的杂志集中在经济学类型杂志。例如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这种。发表质量可以说平分秋色,熊老师稍高一筹(毕竟Top5是大头),而且熊老师貌似没有回来中国圈钱的计划,往后看个人认为熊老师的成就不会低于郎老师。

当然,咱再看看引用量,截图如下:

约为郎老师的四分之一,^_^求大部分贬低郎老师学术水平的答主的心里阴影O(∩_∩)O哈哈~

  比较对象第二位是黄明老师,此人乃康奈尔斯坦福双博士,从卖冰棍的小孩到北大学子,绝对的励志榜样。现在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主页)。黄老师的Top 5 也是比郎老师多两篇,但是金融学发表量就不能与之相比。

  比较对象第三位是MIT终身教授王江的发表和引用量(数据来源:)以发表两而言,王老师Top 5比郎咸平多两篇(难道混北美真是五篇top 5打底?),但是其余文章真未必比得过。

  余者例如哥伦比亚的王能老师,水平当然也逊色于郎老师(不信你看:)。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都能够谷歌搜索到。根本不需要开篇陈词,逻辑严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看看发表质量和引用次数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上述比较说明,就发表杂志的档次,引用量而言,郎咸平老师不输于北美任何一个顶尖高校的终身教授的水平,某些言论里面的“郎咸平在北美混不下去”或者“在台湾混不下去”纯属无稽之谈。当然其中还包括分支不同的问题,有些学科分支引用较少,例如田国强老师做的博弈论和机制设计方向。

==============================分隔线3============================

  答主一向反对只看发表质量和排名去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我们需要看他贡献的领域的方向。答主也支持底下评论说,不同领域作者确实难以直接用发表量和引用量比较,所以才在这个分割线下做一些定型的判断,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这里应 要求,完善这一段对于郎咸平老师学术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我们评判学术方向的性质,要先了解现代金融学必修的两个方向:一个是资产定价即Asset Pricing,另外一个是公司金融即Corporate Finance。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金融向来排斥华人,华人被认为是数学高手而走向资产定价。最初的公司金融领域主要是讲求逻辑的软科学,并非华人长项。有留学经历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学生写essay,讲求逻辑的能力一般比不上native speaker,但是数学基础好,涉及定量分析的考试课常常能得高分。正因如此大部分华人金融学者,都倾向于研究数学,一上手就是各种随机过程的模型和计量模型,以及数不清的编程语言。上面对比的各位学者,各自在北美学界有自己的一片领域。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研究资产定价的。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郎咸平老师研究的是实证公司金融。据郎咸平老师自己回忆说,自己本来也想做投资方面的文章,因为对于公司理财一窍不通。但是他的导师帮他铺好的公司金融的路子,郎老师亦步亦趋走下去了。但是可惜的是郎老师的导师在其毕业第二年去世,因此有些答案说郎老师“抱大腿”的,把“大腿”说成是他的导师,基本上时间就对不上。

  说起郎老师的贡献,概括来看便是实证公司金融领域当时有很多空白之处,郎老师是处女地的开拓者。在实证公司金融没用到太高深的数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时候,郎老师开出一片天地,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而郎老师走在时代最前面,为华人挣得无上光荣,打破白人对于华人只会资产定价这种高端数学的印象。这等功劳,岂能任人贬低? 不过现在有些一流的杂志根本就不接受实证公司金融的研究,认为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不足,所以郎老师可谓生逢其时,他的的许多论文都写进了公司金融的初级和中级教材。(详见郎老师自己的文章:)

  要注意的是,虽然实证的Corporate Finance数学推理用得少,但是如今普林斯顿和MIT的公司金融博士的理论课高级教材是这个样子的:
上述截图选自2014年诺奖得主Tirole的大作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全书不仅锻炼您的英语阅读水平,也考验您的数学功底。本人硕士的时候接触过三章内容。上述截图选自2014年诺奖得主Tirole的大作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全书不仅锻炼您的英语阅读水平,也考验您的数学功底。本人硕士的时候接触过三章内容。

===========================分隔线4===============================

  本人对于郎老师的学术水平评价,可概括为以下几段话。

  首先从洞察力上来看,郎老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强。他能够发现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和处女地,然后自己用已有的方法和理论去研究出新的成果,推翻一些在美国市场被当做是特征事实的现象。这属于实证研究的顶级水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Campell就说过:理论研究负责提供解释和逻辑,实证研究负责发现证据去支持和否定这些理论框架,以进一步完善理论。郎老师就特别善于发现否定的例子。例如,大家都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利大于弊的,什么恒大地产,接着投资足球,矿泉水等等。但是郎咸平老师告诉大家实证研究表明:大部分分散投资都是低效率的。引用他本人一段话:
我在1994年和Rene Stulz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发表了《托宾的Q、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公司业绩》一文。这篇文章出版之后,引领了其后几乎上百篇的论文,一直到2007年仍有相当多的后续文章问世。这篇文章对学术界而言,是相当具有震撼力的,因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反思维:公司多元化经营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该文引用量2700次,直接改变哈佛商学院教学模式。哈佛教授邀请郎老师对于李嘉诚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给出自己的评价。郎老师大笔一挥,送了一段话给哈佛商学院:

“香港的李嘉诚先生是世界十大首富之一。他目前拥有六家上市公司,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和记黄埔拥有七大不同部门,包括电信、港口、基建、地产、零售、能源、财务等。这七大行业的息税前净利成长率最低为50%,最高为200%,但七大行业的加权平均息税前净利成长率最低的竟然只有5%,而最高也不过20%,足足小了10倍。因此,虽然这七大行业的股票总回报率低于七大行业分开的回报率的加总,但这七大行业之间却有着互补的作用,因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和记黄埔。这个稳定却竟然是和记黄埔成功的关键。” 接着郎老师总结道:
李嘉诚的案例告诉我们,多元化经营仍然是可取得,但企业间的互补却相当的重要,否则无法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

  第二是作为实证研究,背后就要有理论依据支撑,否则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支撑郎老师实证研究的理论最开始是托宾Q。托宾Q=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郎老师把Q值大于一的定义为好公司,小于一则是坏公司。因此:好公司的公司市值大于重置成本,就是说大家都挺看好你干下去,你要是半路出家,重头再来,瞎鸡巴搞就会毁掉祖宗基业;坏公司公司市值小于重置成本,等于你打游戏开局不好,不如重头来过,小弟们最好重头开始干活。


  郎老师和托宾Q相关的文章归纳如下:

郎咸平学术文选 从学术方面,应该如何评价郎咸平?
〈股息公布:现金流量信号与现金流量假说〉 "Dividend Announcements: Cash Flow Signalling vs. Free Cash Flow Hypotheses," (with R. Litzenberg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4, 1989, p181-191. 该文说明:坏公司发放股利对股民而言是好消息,股价会上升,但好公司发放股利与否却不会影响股价的升降。〈管理业绩,托宾的Q和成功收购要约获得的收益〉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Q and Successful Tender Offers," (with R. Stulz and R. Walkl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4, 1989, p137-154. 这是和Journal of Finance的主编Rene Stulz共同发表的文章,其时Stulz先生邀请郎老师去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二人共同杰作,用郎老师原话来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解决美国市场上收购者在披露收购意向时对本身股价下跌的困惑的。我们证明股价下跌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收购者的托宾的Q均小于1。因此,坏公司的继续投资或收购对于股民而言是个坏消息。”该文发在JFE上且引用量破千(1008)。〈自由现金流假说检验〉 “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 (with R. Stulz and R. Walkl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9, 1991, p315-335. “这篇文章指出:如果收购者的托宾的Q小于1,而其手中现金又充裕的话,那么他的收购行为对股民而言是最不利的。因为坏公司会更加浪费股民手中的现金。”——郎咸平。翻译过来就是:女土匪手上还有余粮就赶紧分给姐妹们下山从良算了,不要祸害女孩子了。该文发在JFE上,引用量破千。
  这三篇文章同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是郎老师的三板斧,一个青年学者意气风发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郎老师研究公司治理里面委托代理问题是其研究的巅峰,研究对象多为亚洲公司治理。关于郎老师亚洲市场研究的代表作总结如下:

<东亚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with S Claessens and S Djankov.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该文是2000年以来全球金融学届引用率第二高的文章,接近4800次引用。论文指出:东亚国家或地区中家族控股是常态(日本除外),而且家族利用金字塔结构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大股东激励与壁垒效应解析〉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with S. Claessens, S. Djankov and J. Fan), Journal of Finance 57, 2002, 741-771. 该文发在JF上,引用量三千多。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家族控制权愈高股价愈低,而所有权愈高则股价愈高的实证研究。因此,对于亚洲家族而言,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直接打击股价并且损害中小股民的利益。

  除此之外,郎老师在许多方面,例如检测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融资优序理论,公司破产保护等等有着出色的研究,对于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市场都有着出色的洞察能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翻看(相关的论文借用了 的答案以及郎老师自己的文章)。

  第四是在逻辑表述上,郎老师功底很硬。公司金融如果欠缺逻辑,那就做不出好论文。而且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特别重视公司金融领域的逻辑表述,投稿费贵,拒绝的概率大。没有出众的表达能力的人都不敢擅自发在JFE上(毕竟是钱)。郎老师九篇JFE 的论文,足见其表达功力。

  第五是郎咸平老师不擅于数理模型。一方面是基础不好,郎老师大学时代考高等数学的时候还曾经因为作弊而得过鸡蛋,在沃顿先录取的是商业经济学,郎老师一听说要求高数,立马就转到高数要求不那么高的金融系(他自嘲如果直接申金融系可能被拒绝)。虽然这些基础不好郎老师也努力弥补过,例如高数接下来几次考试都是接近满分,而且通过了高级宏观高级微观的考试。另一方面,郎老师的导师给他指点了公司金融的方向,从此以后郎老师就没回过资产定价的领域,因而数理模型应该是越来越陌生了。如果当年选择投资学研究,说不定郎老师的论文引用就上不去了。数学物理背景的人做投资学,引用尚且只有郎老师的三分之一,更别说大半个学生时代是学渣的郎咸平。直接的证据是:在追求数理模型的Econometrica和Journal of 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上郎老师没发过任何文章。

  第六是郎咸平老师缺乏原创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如上所述郎老师施展开手脚依据的是:托宾Q,融资优序理论,自由现金流假说等等。但是他自己并没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这跟他数学建模不好有关,但不代表数学建模一流的某位哈佛毕业生就可以随便鄙视他)。郎咸平老师的导师Irvine Friend曾经谆谆教导他:以后托宾Q会在金融领域大有作为。相当于直接给郎咸平指明了学术研究的核心知识点。在中国经济学人里,林毅夫,杨小凯,石寿永,张五常等人尽管引用量跟郎咸平相去甚远,但是这几个人扎扎实实有自己的理论贡献:杨小凯的分工和超边际分析,石寿永的货币搜寻模型,张五常的信息经济学等等都是我辈学子的榜样。

  因此,用中前期的令狐冲的武功水平来比喻郎咸平学术水平应该可行:令狐冲精于独孤九剑,内力全失也能够将嵩山派来的刺客尽数刺瞎,能和向问天大战江湖并且击败江南四友,其剑术比之任我行都毫不逊色。不过令狐冲在擒拿,内功这方面就非常不济了。郎老师尽管是实证公司金融的先驱,但由于对方法论研究不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观获得诺奖的实证分析者,罗伯特恩格尔和格兰杰有ARCH—GRACH模型,ACD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拉斯汉森从资产定价模型导出的GMM,安格斯迪顿的AIDS都是原创性的实证计量方法。另外,这些方法越有理论背景就越好。例如GMM就是从理论模型导出来的。

  总结来说:在华人被排挤的落后原始领域——实证公司金融里,郎咸平老师以其出色的洞察力,分析了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块主要金融市场:基于托宾Q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公司治理决策的分析建议,即坏公司不应该投资,应该发放股利,好公司要继续投资;对于东亚控股权和所有权这一委托代理问题,郎老师指出法律不完善的条件以及家族控股的条件下东亚小股东利益遭到的侵害,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加快对于小股东的立法;同时郎老师证明了西欧市场实际上和东亚市场一样是家族控股的。除了托宾Q这一传统经济学理论外,郎老师研究范围颇丰,对于前沿理论,例如融资优序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都做了相关的检验,并改变了人们对多元化经营所持的乐观的态度。总而言之,郎咸平老师称得上实证公司治理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但他的原创性实证方法甚少,因而距离诺贝尔奖仍有距离。

=============================分隔线 5============================

  郎老师的“地摊文学”作品我没看过,做的财经郎眼也只看过一集,评价起来没有说服力。如果诸位一定要评价郎老师地摊文学和媒体作秀水平,在下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要明白一点经济学隔行如隔山,跨一个分支就很难评判。论文发在Econometrica的经济学家批评发在AER的论文逻辑不严密,随便OLS就过了审核;研究理论和思想的看不起Econometrica的文章,认为他们是工匠,不是思想家。例如张五常这个弗里德曼的老朋友就批评弗里德曼的弟子邹至庄老师,说邹“是搞统计的”而不是“经济学家”。就郎咸平的发表领域和课题来看,说他是”经济学家“,或许不算;但是如果按照世行聘请他来看,也算是经济学家。因此取决于诸位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能够对于宏观经济给出合理建议的,哪怕他们专长是宏观(更别说专长不是宏观的郎老师了)。萨金特和Sims得奖的时候,记者采访他们,问问他们对于经济危机的看法,二老面面相觑,答不出所以然。如果你问的是Robert Shiller,估计席老能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先讲如何预测到金融危机,再讲对策。这就是席老为什么在中国受欢迎,公开课魅力四射,粉丝如云。而Sims和Hansen这类天才,别说中国普罗大众,我问我们班专长于计量金融的同学,也是十问九不知。因此,普罗大众看到的经济学家,和我们学金融经济的看到的经济学家,完全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对这门学科对这些人失望,但请别说他们配不上经济学家或者教授。

  第二个建议是非专业的评判,用在其他领域就好,千万别用于学术领域,这是答主看了无数答案以后提醒各位要注意的。比如说 郭宇宽老师,我早年看着郭老师的辩论教材长大。我本科学校、学院的辩论队也非常推崇西交的雄辩作风,但是对于他给出郎咸平的评价,不完全认同。

  其一,郭宇宽老师认为郎咸平老师助理教授吹成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正教授”。我不 同意“吹”这个动词。我们查看郎老师简历可知,准确的说,郎咸平老师在纽约大学做过副教授(纽约大学的副教授是终身职位,除了哈佛耶鲁这一档次的学校需要正教授以外,其他学校副教授就可以拿到终身职);郎咸平老师做到港中文的正教授以后,还在芝加哥大学做过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各位记住纽大即使是助理教授也可以进入博士答辩委员会成为博导的,而且纽大的终身教职是抄不掉的,这是美国特色资本主义国情。以国情来看,郎咸平口头语(非正式用语)把自己说成教授虽不是精确,但要说夸大其词就严重了。美国人给助理教授发邮件写成Dear Dr是准确的,写Dear Professor也可以接受,算不得错。在书面语里,郎咸平出版物从未把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正教授写在简介里。另一个是芝加哥的访问教授跟访问学者区别非常大,访问学者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访问教授是的水平是可以胜任该校正式员工职位的。芝加哥大学要给访问教授发工资,定工作量(例如教学任务和发表量),并且访问期间发表的学报文章属于芝加哥大学(详见爱丁堡大学侯文轩老师的博客:)名下。也就是说,除了编制以外,访问教授其他待遇条件基本等同于该校正式员工,因此郎咸平具备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郭宇宽老师说的是事实,郎咸平老师只有助理教授的水平,那么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员,他在芝加哥做访问的话只能叫做“访问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而不能叫“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郎咸平老师的老师李志文,在芝加哥就是这个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郭宇宽老师既不懂美国国情,也不懂郎老师真实的水平,信口开河就批评人家学术道德。按照这个逻辑,如果访问教授达不到该院系教职工水平,那Samuelson在MIT拿了正教授后去纽约大学做Visiting Professor,我们是不是认为Samuelson达不到纽约大学正教授水平?因此郭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过任何科学靠谱的调查,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

  第二个不同意的地方是,郭老师对郎咸平的评价是公司金融知识“及格”。其实,郎咸平的金融课程何止是及格,而是优秀。包括他发的文章也是“优秀”。而且,郎老师还通过了高级宏微观经济学的考试。别的东西不说,郭老师既然提到了他的知识水平,而晚生听说郭宇宽老师是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那冒昧请教 郭老师:请推导一个DSGE模型让我们后生学子长长见识,晚生看这个模型经常看不明白。然后按照郭老的说法“郎咸平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做合格的会计学老师”,我的回答是:大陆基本没有一所大学请得起,除非他自愿去。

  我第三个不同意是,批评者根据美国有某某博士评价郎老师是机会主义者或者品德不好,得出郎咸平就是品德不好的投机主义者——难道要像凯恩斯评价哈耶克那样“我和他交情不错,但是他的理论就是垃圾”?再说了,凯恩斯说垃圾就是垃圾?我觉着还是宝贝呢!有人评价郎老师好处的例子你怎么不举出来,这不是偏听则暗么?答主在这里举个正面例子。

博士毕业于世界排四五百名的大学。这位大美女教授如果没有郎咸平跟她合发文章,给她推荐,说不定人生最好的简历就是卡斯商学院了。之后呢?她辗转任教于圣母大学,范德堡大学,西北大学,普渡大学,所到之处皆名校。现在还做到了普渡大学的讲座教授。她和郎老师合作的文章不仅发在顶级杂志上,而且引用破千。

  我第四个不同意是,批评者举“郎老师采访郭美美为之洗白”的例子来批评其学术水平。这完全两码事好不好。我记得蒋昌建老师以前感慨过,做一个辩手就是要驳倒对方,说服评委观众,做一个主持人就得顺着嘉宾的话去讲。作为品德高尚者,可能会拒绝掉这次三观不合的采访(如果给我选,我虽不是品德高尚,但是避免麻烦我还是会拒绝,当然我是没得选,做做美梦)。但是把这次采访当真并且用来衡量郎老师的学术,各位不觉得可笑吗?

=============================分隔线 6============================

  郎老师在媒体上的话语,确实一石激起千层浪,造成非常多负面影响,这是肯定的。许多想出名的经济学家,像邹恒甫之流,谁不是“先搞个大新闻”。真真正正有品德之人,学习的是杨小凯老师。杨老师乃孜孜不倦的工作的典范:业余时间就写写百年中国经济学笔记这类科普读物,以及《经济学原理》这类教材;组织几次业内大咖参加的像样的学术会议;自己的学术不被认可,引用不高,就四处宣扬推广。杨老师得到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尊敬,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是带着使命感去研究的,在文革入狱的时候就有这种使命感了。郎老师毕业的时候对于公司金融还相当陌生,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嗅觉干出活来。使命感什么的,比杨老师要弱。

  所以我们也可以用令狐冲做个比较:令狐冲向来说话都不太正经,“一见尼姑,逢赌必输”之类的都不能当真。

  如果你对郎老师诸多不满想要免疫,确实需要高的判断力,知道什么东西该听什么东西胡说八道。好的听众需要从发言人的发言里读出隐藏的信息,他没说什么才是重要的。如果仅仅听他的结论和情绪,结论当然是——你觉得这个人在胡说八道。

  因此答主最后结论是,这些负面的媒体效应,这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绝对不影响郎咸平老师的学术水平。后无来者我不敢说,但是郎老师的学术水平在公司金融学领域里前无古人(指的是华人)是一定的。事实上,综合华人在各个经济学领域(包括计量经济学,比较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微观产业经济学,宏观金融学等),除了邹至庄老爷爷能够在总发表数量、顶级刊物数量以及引用量上都赛过郎咸平以外,能跟郎老师掰掰手腕的也就黄奇辅老师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5339.html

更多阅读

探秘郭美美和郎咸平的微表情 郭美美和郎咸平

郎咸平专访郭美美 郭美美第一印象很糟糕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难扭转的。郭美美刚满20岁这么小的年纪开玛萨拉蒂,用爱马仕,过奢侈生活,还在网上炫富,还是什么总经理,牵扯上红十字会,这些都有违中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

郎咸平到底是什么货色?ZT 现货到底是什么

以下来自于《咸平真相》一书:第二二章 七问:您凭什么会走红?郎咸平近两年在内地迅速走红,被媒体称为“郎现象”。大家知道,当一个人成为一种现象的时候,应该需要深刻探讨其成为现象的根源。第一节 点谁谁倒而走红?从郎咸平点评德隆的“智

郎咸平说文化——还是算了吧 我们还是算了吧分手吧

(接前文)郎咸平先生对于中国人的道德也提出猛烈的批评,说当今中国人不论赚了多少钱,“你的心灵就是高不过一座坟头!”郎先生还说,中国人就知道赚钱,一点道德都没有。从现象上说,郎咸平先生说得还比较靠谱。但是,郎先生走出自己的经济学领域,一

郎咸平谈直销时代的到来 郎咸平谈中国楼市崩盘

郎咸平(1956年出生,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讲到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是直销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排斥直销就是排斥成功。中

声明:《郎咸平学术文选 从学术方面,应该如何评价郎咸平?》为网友有兄弟的粉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