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直觉 经济学有哪些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

既然题面是指违背普通人直觉,那也就可以理解为第一印象,随心所欲,下意识的判断。
但实际上行为经济学中,很多普通人的判断决策受到心理因素影响,无法做出事实上期望最高的最优决策。

也就是传说中的---前景理论

一、理论简介
前景理论,是一个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为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假设之一是,每个人基于初始状况(参考点位置)的不同,对风险会有不同的态度。它与锚定效应、泰勒的“心理账户”原理共同构成行为经济学的三大基石;与后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及过度自信理论被誉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
它的作者之一丹尼尔·卡内曼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
在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二、理论应用
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1)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结果是对“原理1”的印证: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
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2)反射效应
面对两种损害,你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
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票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
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元。
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反射效应”(reflectioneffect)。
经济学直觉 经济学有哪些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3)损失规避
如何理解“损失规避”?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是:当我们做有关收益和有关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对此,就连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带来的效用。”
这其实是前景理论的第3个原理,即“损失规避”(lossaversion):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一个赌局验证了这一论断。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
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
由于人们对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更加频繁地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
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规避”(lossaversion),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

4)小概率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
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名字叫运气。侥幸,就是企求好运,邀天之幸。孔子很反感这种事,他说:“小人行险以侥幸。”庄子认为孔子是个“灯下黑”,他借盗跖之口评价孔子:“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对小概率事件的迷恋,连圣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转变。所以,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这种损失厌恶而不是风险厌恶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了彻彻底底的下降通道,这时的明智之举应是抛出该股票,而交易费用与预期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会再买吧,那为什么不能卖掉它买别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许,卖了它后损失就成了“事实”吧。

5)参照依赖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卡尼曼的这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
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嫉妒总是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连襟)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
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你今年收入20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
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ReferenceDependence)。
老张最幸福的时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做“万元户”的时候,虽然现在自己的村镇已经改造成了城市,拆迁补贴也让自己成为了“百万元户”,但他感觉没有当年兴奋,因为邻里都是“百万元户”了。
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不难明白,我们就不再进行烦琐的论证了 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
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Preferencetheory)假设,人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经济学则证实,人们的偏好会受到单独评判、联合评判、交替对比及语意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参照依赖理论: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一样东西可以说成是“得”,也可以说成是“失”,这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PS:特别是在解释股票的逻辑,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决策逻辑与前景理论非常吻合,导致了个人投资者PK不过市场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把中石油留给孙女的传说,其实整个下降过程又不是连续的跌停板,实际上要肯认输走人,就不用留给孙女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5298.html

更多阅读

创业开店 创业开店有哪些进货渠道

网上开店如何进货进货渠道有哪些?网店进货拿货的时候,你会凭着第一眼直觉就入货吗?你接受批发商的推荐吗?网店网根据网友的经验汇总如下,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1、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第一眼看过去觉得好的款式,可以拿。2、同时,只相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选择性微观基础对宏观经济学有多重要

关于选择性微观基础对宏观经济学有多重要,西方经济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下面列出几个重要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比较。    1)著名经济学家费希尔认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我宁愿所有模型都有选择性理论基础

武汉大学自考本科 武汉大学自考-自考本科都有哪些专业

武汉大学自考-自考本科都有哪些专业――简介 自考本科有哪些专业?很多对学历有需求的学员常常想通过自考提升学历,自考是国家承认的学历考试,权威性仅次于全国统招的高考。下面是编者整理的自考本科专业,供大家参考!武汉大学自考-自

李商隐最有名的诗 李商隐的诗有哪些

李商隐的诗有哪些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声明:《经济学直觉 经济学有哪些违背普通人直觉的研究结果?》为网友眼泪无处藏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